谢谢萝卜,这样的交流气氛已经久违了,只有在新浪摄影论坛还是四通利方摄影版的时候才有,很感动。 砖头一一收下,砸得非常准确非常对。这张片子并不是一张很出彩的片子,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这张片子的曝光、构图等等应该是中规中距没什么大毛病,观众会提出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大概就象你一样,时机上应该更好点啦,构图上能不能再紧凑点啦,还有深色的人脑袋不应该和深色的背景粘在一起啦(如果拍黑白,这是大忌),这些技术上的瑕疵造成了一个画面的“不到位”---到位的意思就是所有应该有的视觉元素都有而且都在它们应该在的位置上、所有不该有的视觉元素都没有---因此这张片子不能被列入“好”照片的范围。那么允许我辩解一下拍摄当时的想法:21mm镜头(非常正确,你的眼光太毒了 )是我那段时间几乎不换的一个镜头,为了要熟悉它的像场视角等等,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就想靠近去拍,靠近后发觉主体会因为靠得太近变得太大,背景会往后“缩”,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英雄人物式造型,于是我往后退,退到这个位置觉得人物大小合适,拉琴者前面的地面也足够空旷时,就按下了快门,你说的广告中的女的、半站起来的坐凳的,当时都没有考虑到(要说都考虑到我不是天才就是在撒谎),看画面才知道这是“上帝的礼物”。 所以,你说的完全正确,如果换成是一个35mm的镜头,视角可能更符合我想要的平实效果,毕竟我不想拍出一张高耸入云的人像,21mm在这一点上有天生的弱点,太夸张太过有冲击力一不小心就容易犯错,吃熟了21mm后我要试着使用35mm镜头,用35mm体现平实的生活,这是体会之一;体会之二是,画面中的各项元素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在脑海里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画面,并且用手中镜头的视角预先去“框”一下,看看是不是合适,然后再拍,这个功夫我一定要练而且要练到纯熟运用,否则,眼中无数、手中无数、心中无数,拍出可看照片的可能性估计要比瞎猫撞上死耗子的概率还要小,一个严肃的摄影者不应该是机会主义者。 其次咱们来说说内容层面的东西:看到这个画面的第一感觉是这个演奏者很自得,也很绝望,然后联想到生存的不易啦高雅艺术走入民间啦等等就是类似看图说话的自由发挥了---我个人非常讨厌这种小学生水平的看图说话,画面自己要能说话,画面意义指向不明确很容易让画面本身的魅力退到第二甚至不重要的位置,这不是我要追求的摄影。我希望的画面是明明白白告诉观众我当时看到了怎样的场景、我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这需要画面结构非常明确、传达的意义非常准确,这需要技术的支撑,有网友说技术是表达一切的基础,我觉得这描述非常准确,但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学会如何能在画面中表达)后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表达什么,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说到了要表达什么的问题,我想起这张照片的缘由也在于此:在城市的影象中,我们是要象原来那种只关注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如乞丐等生活在底层的人,还是要象《城市画报》那样只关注小资白领们的眼光?能不能不走一个极端而把握住生活在城市中大部分人的心态和关注点,用我们独创的影象去表达它们?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但我们也要在关注技术之外关注它,不然我们在若干年后可能对现在我们自己的城市生活一片空白。 有一个网站叫 《十五号》,强烈推荐你去看看,我说的表达什么就类似他们在做的东西,包括文字,包括影象。[/url]
____________________
I believe I can f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