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掠影之走过景星街
1、街头小贩 ![](http://www.samelight.com/bbs/UploadFile/200362620555365406.jpg) ![](http://www.samelight.com/bbs/UploadFile/20036262103724119.jpg) 2、花鸟市场吹葫芦丝的小伙子 ![](http://www.samelight.com/bbs/UploadFile/20036251737211513.jpg) 3、做玉石生意的异乡人 ![](http://www.samelight.com/bbs/UploadFile/200362517352885857.jpg) 景星街位于昆明城中心的高楼之中,是全城最热闹的一条老街,与我办公楼相隔不足1公里。十多年来,每当我伫立巷口仰望它墙头屋檐上的朝阳,每当我站在角落凝视它碧瓦青砖间的青草,每当我靠在半开的窗边俯瞰它长街夕照里的暮色,总在一种向往与失落交织的复杂心态里惆怅莫名。 这条街由数条狭长幽深的小巷、十数个大大小小的院落和上百间房屋组成,是大规模旧城改造中仅存的一片老房子。整条街多为清末民初民居建筑,布局以“一颗印”形式为主,即由正房和厢房组成,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正如印,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窖洞、广东的围龙屋和广西的“栏杆式”并称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物。旧日昆明城,这样的房屋随处可见,现今却多已无踪可寻。对众多老昆明来说,景星街既是历史的缩影和沧桑变迁的见证,也是追忆似水年华的首选地。这里的一草一木,总令人情不自禁想起那些在天井里晒太阳,在砖头缝里掏壁虎蛋,在瓦檐上采花摘草和在巷子深处跳猴皮筋、玩躲猫猫的日子。 很多退了休的老人维持着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劳习惯,每日早早起床,洗漱完毕请过早点,便慢慢悠悠踱着方步前往景星街聚集,遛遛鸟,弄弄花草,再到茶馆听听书听听戏,冲冲嗑子(聊天),一天光景很快便过了。虽说这里是市场,但不同于一般商业区。买家卖家,很多都是多年的旧识。长久往来下来,谈生意的时候反不如攀交情的时候多。老昆明们习惯这种悠闲的节奏,也眷恋这种闲适的生活,更为主要的一点,他们不仅在这里找到过去,也在这里找到同时代的思想、同时代的语言和同时代的人。 作为一个早已习惯漂泊和寄居生活的外地人,乡愁于我是遥远而陌生的。所以,与本乡本土的人相比,我的追怀并不那么强烈。然而,每每在清晨的风里穿过一条条小巷,在正午的日头下细细端详那一扇扇班驳木门、一个个苍黄邮箱、一堵堵青砖老墙,心里总涌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难言滋味。我不清楚那是对往日的追思还是别的什么,只强烈地感觉到它于温馨中带着淡淡忧伤,仿佛梦中听到已故多年的外婆一声声唤我,既喜且悲。终于,千头万绪化作一种流泪的感觉,一滴一滴,无声落入门前那口石井里。 除却上面提到的,这条街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两杂”----东西杂、人杂。这里的商品好听点讲是包罗万象,直白一些说是乱七八糟,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点得出名的有,点不出名的也有。作为全城最负盛名的花鸟市场,飞鸟鱼虫、奇花异草随处可见,甚至包括食人鱼;作为一条记载着过去和现在历史的老街,古董字画和珠宝玉器这类物事自然少不了,但真假如何不得而知;作为一条多民族、多文化的边疆的街,这里既有傣族的红木象、葫芦丝和象脚鼓,也有白族的手工扎染、苗族的银饰、景颇族的长刀、纳西族的布农铃……,甚至羚羊、牦牛这一类动物的头盖骨。至于人,远至海外、省外游客,近至四乡八邻的老表,贩夫走卒不一而从,不可谓不杂。 过去我极不喜欢这种嘈杂的氛围,总希望有一天它能够安静下来,人也少些、再少些。看到它入夜的模样后,我才明白:景星街的生命之所在,不是花草树木飞鸟鱼虫,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而是人气;它的精髓之所在,不是文化遗产,不是历史古迹,而是人文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完美结合。倘若说古巷老屋给予这条街躯体,这样那样的小东小西丰富和充实了它的内涵,熙来攘往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则赋予它灵魂。 夜晚,不闻一丝人语的街沉寂得如一潭无波的水,令人压抑而窒息。惟有到了白昼,当小商小贩们的叫卖声和往来行人的嘈嘈声在街头巷尾响起,它才像获得新生一般灵动起来,宛如某个客栈里忙碌而美丽的老板娘,眼波流转间散发着勾魂摄魄却又难以言喻的万种风情。这样的街不仅撩人,也极为可亲,你无须伪装成君子或淑女,一任自己放心大胆沉沦。看到某个美丽的画面,你可以感动哪怕哭泣;听到悠扬的葫芦丝,你可以动情哪怕放声高歌;闻到煮花生、烤肉串、木瓜水或是甩手粑粑的香,你可以垂涎欲滴,哪怕馋相毕露……。 每当漫步这条南方的街,总不由自主地渴望这样一种的生活:守着我的货摊,看着我的孩子,与我的男人一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一同在市井里慢慢老去。
[ 此帖由 松萝地衣 最后编辑于: 2003-06-29 07: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