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级别: 小学三年级
精华: 1
积分: 188
发帖数: 121
注册日期: 2003-07
来自: 中国, 山东, 临沂
|
中国有8亿农民,中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度。刘铮遍访中国农村,但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不到粗瓷碗,看不到被磨的溜光的独轮车把手,看不到略呈弓状的锹把,看不到放牧拾柴薪,看不到刚犁耕回来,刚点种回来,刚耙地回来,刚打石砘回来的农民。今年遭逢大旱,我们本应从他的照片中听到用辘轳吱吱摇水浇地,“呕嘿哟——嘿——嘿——又——一个斗来嗨——”,水源源不断地流入麦垄的声音。读完他的全部作品我们懂了,他不是要拍鲜活的生活场景,他是要在土墙下,在庙宇、祠堂、碾房、磨棚前展示向黄土弓腰,蒙受着生活重压的的村姑粗汉。他的镜头要突出牙齿脱落殆尽、深深瘪陷下去的双腮,突出沉重的喘息和跳动的青筋。突出骨髅僵尸阴晦的气息。我们像美国乡土画家安德鲁•怀斯一样充满了怀乡之情走过小山丘蜿蜒的、棕灰色的乡野,走过林荫、苗圃、茅舍、水塘。听晚雷,伫侯乡村的黎明。我们读《国人》就跟本没有指望有这样的体验。冷酷、悚惧、丑陋、苦涩,浑浑噩噩靡佚乐,这一切并没有令我们心生厌恶而合起画册。复杂的、痛苦的、震悚人心的殚思竭想使我们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一个民族经典的过去,也就是它经典的未来。”(维吉尔)基督教有“信、望、爱”,古希腊人有正义、谨慎、节制、坚毅。广大的、乡野的、沉默的、民间的中国,它稳定的形态传统又是什么呢?《论语》、《孟子》、《周易》、《道德经》、《吕氏春秋》、儒家的“四书”、道家的《庄子》,炼五色石以补天,衔草木以填海。秦汉风范,大唐气魄。中国人的历史和中国人的土地是中国人自己的古典。是中国人古老生命的脉冲。历史的墙皮层层剥落,浓重的中国社会史色彩一层层显露出来。中华民族,这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民族,这个“柔以克刚”“无为守静”的民族,这个“重实际而黜玄想”(鲁迅)的民族,在儒学精神的礼乐教化中,传统的宗族社会始终保持着超稳定性。叔、伯、姑、婶、舅、姨、侄、甥,亲缘网络环环相扣。修齐治平孝亲敬老的儒学纲常伦理深入人心。“奴才精神”“国粹文化”“阿Q主义”被鲁迅所批判。包青天观念代代承袭。子孙绕膝终老桑梓的民族,布衣、寒士、刺客侠肝义胆的民族,它的世俗生态、庙堂秩序和农耕文化在5000年的光阴里缓缓地向前演进。而这一切对刘铮的摄影又有甚么意义呢?其意义在于,他“把一个漫长的进程融合进一个象征的终极形象。”(米歇尔•福柯) 刘铮说:“这7年我一直在外流浪,看到的是太多的苦难。我拍的是我真实感受的东西。现在的中国人身上,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东西和一些性格、思想上的劣根性都还存在,本来就很阴暗沉重。”“乌鸦”是西方对忧患意识者的一个称谓;乌鸦的出现,隐喻着丧钟在高鸣。刘铮以其技术理性的木棒,不停地敲打着这高鸣的丧钟。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暗沉重,面对当今中国的繁杂纷乱、芜驳错综,刘铮可以有多种选择,多个路数:他可以跟着业界认同的种种规范,可以跟着最通常的古老而公正的警世原则,还可以跟着聚散随风的感觉、思绪。可是他没有。他只是持着一种观念,守着一种思想。他孤傲、冷酷、强硬地燃着了自己一灯如豆的青色灯焰,向着暗沉沉的盘陀路绝尘而去。 1998年,刘铮在山西大同云岗拍摄了《断臂的乞丐》,这是他拍摄生涯中的一个高峰。这一帧作品平衡了一切魑魅魍魉,耐饥、负重、沉稳、隐忍、贫穷,主体与配体的意义几近天成。灰的平涂在骆驼的每丝毛发和人脸与衣褶的每一道沟纹间均匀地流动。 一个艺术家,在他以“国人”的旗幡下开始汇拢中国各阶层的各色人等时,他就是在对俗不可耐的繁荣街市、升平歌舞宣战了。他把个人身世与家国情怀搅混在一起后,他所开始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要对中国的稳世俗生态和稳社会生态从根柢上去考察、去把握。闪烁无定的随意是感觉的触角。熔融着生命体验的观念也可以有着荒诞与疯颠,玄象和奇崛,但它最后栖泊的锚地必定是理性的港湾。刘铮一次次起锚、返航。他若是想把一个个观念性主题进行到底,那他就必须舍弃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在单调孤寂的大海上做一个海上劳工。 “生态摄影”是一种新写实摄影,它关注的是人们最普泛最日常的生存。具体到刘铮,他更着意的是压抑、灰颓、凄恻、怫郁、等负性状态的生存。也许他认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中,才能亮出“国人”的深层心理状态。 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胡塞尔这些理性哲学家冷漠地测度着直线,平面和园,对约伯式的痛苦根本不予理睬,他们以平静的理性思辨统慑着图像意识。刘铮也属于冷漠的一类,在昏暝的拍摄现场,他既不打反射光也不加用柔光罩,而是用闪光灯这威严的暴力直接打击对像,原始的近乎无技巧的表达使被摄者身后的阴影永远追随着被摄者。他稳稳地端着哈苏最大限度地逼向死人,逼向他们的身躯、头颅、脸、汗毛。他甚至都闻到了衣料的芬香和尸体的腐臭。无论是人还是艺术,“到了结束的地方,没有了回忆的形象,只剩下了语言。”(豪•博尔尔赫斯)——无声的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blog.nphoto.net/hany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