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重视黑白胶卷的标准化冲洗
蔡能
众所周知,要获得一张好照片,必须拍得好、冲得好、印得好。其中,冲洗是十分关键的工序。如何冲洗好胶卷,有很多方法和技巧,但并非是随心所欲的,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严格的程序。目前,在彩色胶卷冲洗方面已基本统一于标准化的机器冲洗,如C—41、E—6等工艺;而在黑白胶卷冲洗方面,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为此而存在的有数以百计的冲洗配方,以及由此而来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上的各种操作方法。但是,尽管如此,仍然不可忽视黑白胶卷的标准化冲洗问题。
一、标准化冲洗的含义 所谓标准化冲洗,是指使用符合配方要求的冲洗药液,并且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进行的冲洗。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符合配方要求的冲洗药液这是指在配制药液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配方的规定配制药液,包括药品的纯度、称量的精确度、水的配制、温度与搅动、下药的顺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符合配方要求的药液。 2.符合规范的操作方法:这是指在冲洗过程中,应该以准确的冲洗方法进行操作,比如定时、定温、搅动等都应遵循一个严格的程序来进行。否则,操作方法不规范,必然对影像的密度产生不利影响。
二、非标准化冲洗的缺陷 1.对曝光正确与否的难以确定性:就是说,当你完成拍摄后、在冲洗底片前,往往很难确定自己所拍摄胶片的曝光是否正确。事实上,你是在凭自己的经验或者借助测光表在工作,你无法判断曝光是“过”还是“欠”。相 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当你在按下快门的时候,你总是以主观上觉得已经达到准确的曝光量为前提的。因此,除了有绝对把握而故意曝光过多或过少外,通常情况下,应把自己所拍摄的胶片视为已经达到准确的曝光,这时,感光片的冲洗当然应该以标准的冲洗条件为好,而没有必要对冲洗条件随意改动。 2.传统理论的片面性:传统理论认为,拍摄时可以选择景物不同的亮暗面作为呈现中灰色调的基准,以此确定不同的曝光,并通过显影调整反差,从而获得有理想密度的底片,较流行的说法如“依暗部曝光,照亮部显影”以及亚当斯的“区域系统”理论等等。实际上,这种传统说法或理论只是一种早期的显影黑白感光片的主张,它仅仅适合于大幅面的散页胶片的显影,虽然它有其独特的优点,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在当今大多数情况下,拍摄和冲洗所使用的是卷片和冲洗罐,你不可能使整卷胶片中的每一张都依传统理论来曝光和显影,而只能按一个统一的标准冲洗整个胶卷,除非你使用的也是散页。可见,传统理论是有局限性的。 3.中途观察显影效果的危害性:有人喜欢在暗房绿灯下观察显影效果,并以观察所见作为判断显影程度的标准。这种做法带来的最大危害是可能使感光片产生严重的灰雾,并且,由于多数情况下,一个胶卷里面总有不同的景物,其曝光和反差总存在着差异,如果以灯下观察为标准,那就很难确定究竟哪一张的密度合适,反而容易顾此失彼。因此,这样做既存在产生灰雾的危险,又不利于提高冲洗水平。
三、标准化冲洗的要求 1.药液性能的控制:使用性能优良、符合配方要求的药液是保证冲洗质量的前提。这在理论上已是共识,但在实践中做好它也并非易事。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使用化学试剂配制,在称量药晶时不精确,从而导致药液性能的改变。黑白药品的称量精度要求达到0.1克,可想而知,在配制时如果稍有疏忽,增加或减少0.1克,都将影响药液的性能,从而影响显影效果。因此在配制药液时,一定要严格按照配方规定的比例,认真配制,不得马虎。二是使用小包装药品。市售的小包装药品虽然使用起来较方便,但往往不能保证质量。实践证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用小包装药品配制的药液与用化学试剂配制的药液冲洗出来的底片相比较,二者密度是不相同的,前者的密度小于后者,说明其质量低于标准,因此,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来补救,比如延长时间等。笔者认为,有条件的话,应用试剂配制的药液。三是使用旧显影液。由于用过的显影液药力衰减,不可能达到新鲜药液的性能,必须采取补救措施,常见的是采用添加补充液或延长显影时间等办法。笔者以为,这些虽然都是比较经济的办法,但最好的办法还是舍弃旧液,采用新液。在当今的情况下,这点旧液的舍弃,在经济上是微不足道的,但却可以保证显影的质量。 2.显影温度的控制:在标准化冲洗条件下,须严格控制显影液的温度。理想的温度应为18℃—20℃,应该设法使药温保持在这一范围之内。控制温度有很多方法,有条件的可使用恒温器,业余影友没有专用设备的,也可用土办法,比如冬天可将显影罐置于温水中,夏天可用冰水降温等等。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使药温保持在设定的范围之内,波动相差不超过±1℃,否则,温度波动过大,将对底片密度产生明显影响,不利于显影时间的控制。 3.搅动的控制:搅动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显影液的静止状态,使新鲜药液有规律地接触感光乳剂面,从而保证充分显影。搅动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律,比如每隔1分钟搅动10秒钟,或者每隔半分钟搅动5秒钟。搅动的动作轻重,也应以适中和保持一致为好。否则,搅动过多或过少,动作太重或太轻,都会对显影结果产生明显影响,所以,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 4.显影时间的控制:显影时间的控制是冲洗感光片过程中最难确定的环节,无论标准化冲洗还是非标准化冲洗都面临这一难点。如何确定准确的显影时间,笔者以为,应根据不同厂家的产品做不同的处理。一般来讲,对于进口感光片,如依尔福系列、柯达全色片等,只要使用符合标准的药液和操作方法,完全可以按照产品说明书上推荐的时间进行显影。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符合标准的药液是指使用化学试剂配制的药液,如果使用的是小包装药品,则应延长显影时间半分钟左右。比如,使用依尔福FP4胶卷,依说明书的要求,在20℃情况下,用ID—11配方冲洗,显影时间为6分30秒,用小包装药品时,应该延长半分钟,即7分钟为好。对于国产胶片,显影时间的确定则困难些,虽然厂家也提供参考时间,但往往因为仅仅给出一个幅度较大的范围,实际上很难按说明书操作。例如上海牌GP3100全色胶卷,说明书上说显影时间在20℃的情况下为6-10分钟,那么究竟是6分钟好呢还是10分钟正确?这就需要靠试验或经验来确定了。依笔者的体会,在标准冲洗条件下,如果用D—76显影液,时间应为9分钟,而如果用的是小包装药品,则再延长半分钟。 目前,可供选择的黑白胶卷和冲洗配方有很多,因此,不可能在此列举每一种胶卷的显影时间。好在无论专业工作者还是业余爱好者,都习惯于使用相对固定的某一种或几种牌号的感光片及其冲洗液,因此,要掌握好显影时间,也并非十分困难,只要勤于实践,多做试验,积累经验,很快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许多书刊对于如何掌握显影时间都做过大量介绍,其中有经验数据,也有各种技巧,这些都是有益的参考。但是笔者还认为,与其致力于各种技巧或太多依赖经验数据,不如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操作,并养成习惯,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冲洗水平。
四、标准化冲洗的意义 1、提高准确曝光的水平:实践中有时会得到密度不够理想的底片,由于拍摄情况的复杂性和冲洗操作的不规范,往往使你难以判定究竟是曝光不准确还是冲洗失误,而如果以标准化冲洗为前提,则完全可以确信你的冲洗操作是正确的,那么,可据此作为检验曝光准确与否的尺度,这样,有利于提高准确曝光的水平。 2.保证大多数底片获得合适的密度:拍摄中,如果你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则在所摄的整个胶卷中大多数底片应该是曝光合适的,在标准化冲洗条件下,可以保证这些底片获得合适的密度。当然,你不可能保证每张底片都获得理想的密度,但你别无选择,只能优先照顾大多数。对于个别曝光失误的底片,好在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加以补救,比如加厚、减薄等等。另外,如果你是一个没有经验的初学者,那就更应该以标准化冲洗为条件,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曝光水平。 3.是其他非标准化冲洗的基础:冲洗感光片的方法很多,除本文讨论的标准化以外,其他均可归久非标准化的范围,比如故意延长或者缩短时间的显影,高温或低温显影,强迫显影等等,这些不同的显影方法均需采用不同寻常的曝光才能获得良好的显影效果。笔者以为,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有一个标准方法作为参照前提,而且也 只有在掌握了标准化的冲洗方法之后,才能够对其他方法进行自由的选择和变通。所以,这是一切非标准化冲洗方法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影友应该牢牢掌握的基本功。
____________________
俺做过很多愚蠢的事情,但是俺毫不在乎,俺的朋友把它叫做“自信”...
版权声明:此为D版,请勿再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