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山水 发布 喜欢4、7、8。爨底下我也去过,拍成这样真不错! |
谢谢山水大侠,我这里还有写爨底下的文文,不知可否在你的杂志投稿:) 在距北京90公里,门头沟斋堂镇北的京西古道上(北京通往山西),有一座风貌古朴幽静、个性鲜明,达400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山村,具有"活化石"般的珍贵价值。它就是静静隐藏于京西深山峡谷之中的"古村文化明珠"——爨底下村。爨底下古山村是京西古道的必经之地,处在群山环抱、清泉绕流的环境中,那融于山坡的村落布局,严谨和谐、变化有序。70余座灵巧多变的山地四合院沿山势高低分台而筑,层层叠叠,栉比鳞次。那蛮石原木建造的房屋、山石铺砌的陡峭台阶和街巷,朴实厚拙,色彩斑斓。古山村那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古朴的建筑艺术、文情脉脉的楹联雕刻,无不充满村民爱美、求美、向往文化的追求。数代同居、同耕、同乐的古村环境有如"世外桃源"般的祥和宁静。这是一座融自然美、人工美、社会美于一体的聚落环境,一幅古朴秀丽、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从全国看,爨底下古村也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古村文化经典,保存着明清时期的文物和遗存,特别是古村独有的山地四合院与京城的胡同四合院相映生辉,具有历史文物和建筑、美术、社会学等多学科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我在几年当中曾经四次来到爨底下,每一次,都给我留下深深的感慨。第一次去时,从109国道进入爨底下的路还没有修好,短短的十多里路却非常难走。因为交通的不便,村里人大都外迁而舍弃了家园,只剩了七户人家,古老的明清建筑得以原汁原貌的保全。全村人都为韩姓,有两户坚守的把家里的房子腾出来作了乡村小旅馆,连吃带住每人每天收费15元!当时去的人并不是游客,都是搞民俗研究、建筑考察、拍电影、玩摄影和搞绘画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我们是属于绘画、摄影的这一类。村子不大,多半天时间就能转完。那依山而建的层叠民居和石头建筑的纹理质感,比平面的建筑更富有立体效果。那是在三月处,山沟底部还残存积雪。因为游客稀少,夜晚的小村特别宁静,鸡犬之声时而响起。当清晨的一缕阳光,从西边山峰顶上照射到小山村最高的建筑时,整个世界一下子苏醒了。随着光线的移动,村庄的轮廓和细节一点点显现,深刻而动人。在那雕塑般立体的画面前,我们感动得几乎流泪!建筑的细节也很精彩,班驳的对联、文革的标语,黑黝黝斜立的木头电线竿,石磨、石井、石台阶。院中堆积着黄澄澄的老玉米,墙上上挂着红灿灿的辣椒,炊烟飘渺的小屋后,是胖大母猪的哼唧声……一切都毫无雕琢,纯净得将你也融化。村西古道上的一线天和巨大的核桃树,也让我们欣喜不已。 再后来又带学生去爨底下写生、途径爨底下徒步穿越京西古道和攀登西边的黄草梁。发现路修好了,游客多了。不仅村民回来很多,还有外来人在此买房置地搞起了商业活动。很多古朴的旧房子被重新翻建,立体的建筑雕塑画面中出现了点点不协调的色块……我心中暗自忐忑,也暗自祈祷:希望,富裕的乡民和游客珍惜这宝贵的遗存,祝愿,这古朴的乡村容颜依旧。 应该说,在旅游业开发建设的功臣部上,除了地质勘探和考古的专业人员,另一主力军当推从事视觉、造型艺术的人士。中国大地,很多散落深藏的古代遗迹、民俗风景,在当地人还不知什么是旅游开发的年代,已经是他们出没、战斗的地方。而且,缄口保密从不宣扬。然而,毕竟大河东流去,在当今旅游开发的狂潮中,这些隐秘之地的乡民都纷纷“觉悟”过来,抖出家底四处宣传大兴土木的招徕四方宾客。然而,经济发展固然好,很多不良甚至破坏性的开发却正在使这些宝地衰老消亡了它们的生命。从事艺术行业的人们就象野生动物一样,渐渐失去了他们的栖息之地!诸如北京西边的爨底下古村、北边的古北口长城、箭扣长城等,就正在向这种危险的境遇靠近!
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一棵树,希望融入森林 我是一片云,飘在你够不着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