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文明》--哈哥bbi纪实经典
注:所谓经典是指我拍的纪实作业中,我最喜欢的一组 《失落的文明》 坐落在哈尔滨道外区的这一片危房棚户区被哈尔滨人成为“老房子”,道外区的危房棚户区主要是上个世纪初叶,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河南、河北等"关内"地区的民工聚居形成的棚户区。他们也带来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其中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风貌独特的保护建筑。 危房棚户区是历史形成的贫民区,在解放前,基本上是最下层的贫苦居民居住,他们绝大多数是低收入劳动阶层,住房条件极为恶劣,解放几十年来,当地居民靠在原有住房的房前屋后接建房屋解决人口增长居住困难的问题,通常是住屋外接厨房,厨房接建门斗,子女成人后,厨房改住房,门斗改为厨房,再接建新的门斗。经多次蚕食,院内空间变得狭小,拥挤不堪,过道狭窄杂乱,最窄过道不超过60公分。危房棚户区中居民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仅3.8平方米。 在去往那里拍摄之前,我看过一些色友拍的照片,没有亲临其境,感觉不到什么。可当我们走进了老房子,所见所闻令我触目惊心。在喧嚣大都市的角落里居然存在着生活如此艰苦的地方,他们的房子摇摇欲坠,墙上布满了裂缝,厕所是公用的,而且厕所里搭的木板年久失修,也很危险,十几户人住在一个小院子里,中间的过路非常窄,将能过去一个人。这里大多是2层3层的楼,楼梯的安全性都不容乐观,七扭八歪,摇摇晃晃。很多人家都是几代人共同住在一个十分小的房间里,屋内的摆设,家具也是老式的,生活条件非常差。他们说这里常发生火灾,如果着火跑都跑不出去,就是因为这里无人治理,过路上堆满了杂物,而且常有大老鼠的光顾,还发生过老鼠咬人的事情。这里的居民们形容这里“下雨屋里漏,火烧就连营”。居民们跟我们说了很多,让我们的拍摄心情很受影响。一位老太太希望能帮他们向社会呼吁一下,请我进她的屋里看看,屋里的屋顶是用木方子顶着的,如果是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得用盆盆罐罐的去接,整天都担心这房子是否会倒塌,是否有生命危险。 许多人都希望通过旧城改造拆迁安置来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在危房棚户区进行房地产开发,安置原住户比例太大,根本没有获利的机会,开发商望而却步。住上楼房!危房棚户区居民们的梦,做了一年又一年。 1,走进了“老房子”,这里的建筑是我们常说的“筒子楼”,一圈3层楼房围成的一个小院,这里的房子很有历史了,历经的沧桑,现在年久失修,这里也破乱不堪,可以看见随地摆放的杂物,楼梯也不够结实,木质的,有些木头都已经烂掉了。 ![](http://www.expert.com.cn/bbs/UploadFile/2004-2/20042811304781.jpg)
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意见==-- BBI=Beijing Broadcasting Institute 我是奥拓,别欺负我,我哥是奥迪! 奥拓技术不高!各位奥迪多多指教!
大家叫我“小哈”就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