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谈谈我肤浅的认识,请指教。
数码我暴光就是减少暴光1-2挡,但是还是层次过多,压不下去。宽容度十分小。而通过显影不足却轻松得到暴光不足的地方死黑一片,而通过数码的PS曲线调整的几乎做不到,画面里面不该调黑的地方也黑下去了。
从上图JIMIN的图就不难看出完全在暗衣服没有什么层次也就是说胶片更好压缩影调,(他现在的是反层次多)可塑性很大,而数码在那个老人脸部的点测光如果换为数码我的感觉是,如果想压住其他地方的暗部你只有作到局部去压,比如烧黑。而调整曲线会发现数码照片比胶片更容易破坏中高亮的脸部。
说白了是数码的宽容度极低。对亮部表现最差。难以把100倍亮度比的放进数码有限的表现能力中,特别是没有RAW格式的数码相机最明显。传统胶片冲洗最讲就所谓的把暗部弄好了图片轻松有很漂亮的影调,但实际上胶片就是暗部常常没有做够显影,而机械的数码却不会有这个问题,他的曲线的平坦的。这不难明白为什么大多数质量差的黑白胶片作品还没有数码黑白调子多。在镜头设计上,一般来说名锐度越高反差就越大,层次也就越小,这是矛盾关系,一个最漂亮的镜头一定是平衡的很好的。莱卡最讨好人的地方是高反差,高平衡,在亮部的表现上特别丰富,不死白。而某些人像镜头比如中焦,反差不大柔和,也许这两个镜头分辨力是没有大区别的,但是观感完全不一样。因此,在观感上面最重要的是表现其中最具有表现力的取舍。(这是我的观点)
在江湖色的哼哼牛就利用这点,通过闪光和局部光线,暴光上控制中暗以下全暗,能暗就强化暗,但是幸亏他的专业数码在宽容度上一点也不差,尽量弥补了中段的丰富的表现力。他在有高亮的环境中几乎必须要使用闪光。为什么?他就是怕亮部跳出超过重点表现的部分,因此他在测光后必须减2-3档的正常暴光,把人物环境压入了暗2-3挡,可是在外环境他不得不开闪光补人物光线。国外也有类似白天用此道的。但效果追求的有很大区别。这是在技术上做为影调服务的例子。
———————————————————————————————— 胶片显影到底怕什么?其实通常显影是个不平衡的化学变化,因为亮部显影的速度要快,甚至经常暗部没有显影完成就必须停止。这样就造成大多数人碰见的情况,暗部是缺少层次的,胶片的确这点不如数码,但正是因为这个显影速度不平均的特性可以利用这点做很多文章出来。假如没有加速剂的显影液的效率是极其低的,但是可否实验过1个多小时的显影结果?POTA显影液中的亚硫只有30克。那么是否符合层次越多越好的要求?充分展现胶片的宽容度是不是更好?
以上是我对影调的一些肤浅认识,还请原上草老师指正。
[ 此帖由 平民 最后编辑于: 2004-04-14 13:50 ]
____________________
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