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音乐发烧
人类的爱好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爱好发展到了一种程度叫做“发烧”,很形象。我看了一下,诸多种发烧中,能够和所谓“艺术”沾上边的可能只有摄影和音乐(有的人叫音响)了。而且两者有相当多的共同之处:(恰巧本人也是这两种症状的患者,虽然“中毒”不深。)
其一:器材的选择;两者都涉及到比较复杂器材的选择,象音乐发烧友必须在各种品牌的扩音机、喇叭以及唱机之间进行选择和匹配,这里有技术的、工程的考虑,更有欣赏习惯、品位以及个人修养的反映。摄影发烧友亦同,他们要选择的就是机身、镜头以及胶卷,这里有光学的、机电的、物理化学的考虑,也有拍摄习惯、美学素养以及个人观察能力的考量。和徕卡、阿尔帕、哈苏、尼康、佳能、康太时一样,KNELL、 MUSICAL FIDIELITY、BOSS、路遥、尊宝、EMI、RCA、DECCA、DGG等是音乐发烧友心目中的著名品牌。
其二:对成果的评价;两者都涉及到对艺术成果的欣赏和评价,唯一不同的是音乐发烧友欣赏的是别人的成果(但是通过自己选择的器材产生的),而摄影发烧友欣赏的是自己的成果。这一点上摄影发烧友似乎略占上风,毕竟欣赏自己的成果有很多的难以言表的感受和愉悦。当然音乐爱好者欣赏的是人类发展史所积累下来的最宝贵的文明成果,不但作曲家的选择很重要,就是乐队和指挥的作用也是绝对的。挑剔的音乐发烧友甚至对某个指挥的某个时段的演绎情有独衷,有的对某个乐队在某个音乐厅的演奏推崇倍至。对两种成果的评价都涉及主题、背景(音乐的复调、和声,摄影的背景、色调)、韵律(音乐的节奏、变奏和旋律,摄影的构图、形状)、起伏(音乐的高低音部,摄影的反差)。对成果的评价形成一整套科学的、艺术的评价体系。
其三;门户之争;既然选择的器材不同,对成果的评价不同就会生出不同的派别和门户。音乐发烧友之间有欧洲音和美国音之争论,欧洲内部又有法国、丹麦以及英国之争(这里要说明一下,虽然日本也生产大量的音响器材,和摄影不一样的是日本音是绝对摆不上台面的,如果谁欣赏日本器材发出的“呻吟”那是要被耻笑的)。摄影发烧友的争论就更是多了,什么大画幅和135、什么日本的尼康和佳能、什么变焦和定焦、数码和胶片、……令人惊奇的是两者都有器材派和艺术派之分,音乐发烧友的一个极端就是器材发烧,几十万元的器材有时候就是用来聆听整个庞大乐队后面的那一声轻轻的三角铁的敲击,或者是雷霆万钧的暴风雨倾泄(当然,那些只为听听打碎玻璃的效果之人不能算在此列)。摄影发烧友则更加离谱,若干万元的购买的一只镜头,就是为了拍出的阴影不是那种日本尼康所出现的那种死黑,要是那种浸透油一般的有层次和过度的。。。。。。(我都不知道如何形容)。
其四;银子的花费;不用多说,两个发烧都是要消耗大量的资金,我还好一个是以前的爱好(音乐);一个是现在的爱好,由于有了时间差加上还没有病入膏肓,所以还能支撑下去。音乐发烧的消耗有时候令人咋舌,一根连接扩音机和喇叭的线居然要xxK大元。我想就是那么长的纯金金条也不一定值那么多。音乐发烧有一个好处,就是基本建设齐全以后,不需要太多的后续资金,可以一步到位。摄影好象不行,后续的资金可能远远大于前期的支出,胶卷、冲洗、放大等等那一步也少不了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