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新摄影论坛 > 摄影讨论区 > 摄影杂谈 > 新闻摄影的意见表达  
回复帖子
 作者 主题 
2004-05-11 18:03  #1
初级会员
铁笔判官

级别: 小学一年级
积分: 19
发帖数: 15
注册日期: 2003-12
来自:
新闻摄影的意见表达
新闻摄影的意见表达

内容提要:本文在肯定新闻摄影进行意见表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前提下,阐述了在宏观视觉文化环境和微观新闻信息环境下,对相应的适合于进行意见表达的题材通过选择事实,运用环境和人物自身体现意见信息的视觉要素,运用摄影形式中的光影、线条、色彩以及摄影器材具有的镜头特性、因观察角度造成的不同心理感受,借助文字的确定性和编辑手段对图片进行综合运用来表达对新闻事件的意见,使受众在传播者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视觉经验和新闻信息,理解图文含义来了解新闻事件,了解传播者的意见。

关键词:新闻摄影 意见表达 视觉文化环境 新闻信息环境
意见表达的方式和形成机制


一、新闻摄影意见表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新闻摄影是新闻与摄影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势。”①它既有新闻的价值判断又有以形象为主的艺术形式和信息内容。
作为新闻的一种报道方式,必然有一种在新闻价值判断下的内容选择,这是竞争机制下,新闻版面、时间段的有限性以及媒体自身的定位与新闻信息的多样性的矛盾决定的。新闻价值是指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各要素的总和,具体化为: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必然体现在具体的新闻作品当中,但他不是孤立的,必然会受到其他社会实践和价值观念,特别是政治观念、经济观念、文化观念、技术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出现抽象的总原则的一致性和具体地域、个人操作上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从新闻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到,既有猎奇的新闻价值观,又有法西斯的新闻价值观,还有历史更为长久的宣传价值观。当然,每一种价值观,只有被具体的个人接受才可能发挥作用,而具体个人的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标准,又因个人素质的不同具有更为具体的层次,直接指导新闻行为,在具体的新闻作品中显现。再有,媒体是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存在的,必然受到组织内部以及社会和政府的价值判断控制,最终通过编辑把关来实现价值认同。这样,一件新闻作品就会在媒体上,受宏观的社会价值观、行业内价值观、编辑以及具体的新闻记者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出现丰富多彩的价值判断,体现在具体的新闻作品当中。
从新闻文体的发展变化来看,从最初威尼斯手抄新闻提供简单的消息,到政党报纸时期的相互攻击、谩骂,再到大众报纸时期深度报道的产生,立体化现代化报道模式的确立,在信息逐渐丰富的过程中,传播者对事实信息的梳理、分析越来越重要,同时,作为表达意见的直接手段??评论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时评的应用日趋广泛。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媒体意见正成为人们很重要的参考标准。
综上分析,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具有信息服务和意识形态性的双重特性的信息传播行为,价值观念因传播者传播目的和受众的需要必然或隐或显地体现在新闻作品当中,当然,这种意见必须是新闻事件中客观存在的。

从摄影自身的发展来看。摄影最初被人们视作“一种对大自然记录他自身影像能力的发现”②,相机摄取的影像被称作“阳光画”和“自然的手印”。1826年,法国夏龙市石板印刷工人尼塞弗尔·尼埃普斯拍摄世界上第一张照片《鸽子窝》花费了8小时。最初的照片记录的也多是建筑、街道和什物等静止画面,缺少人的痕迹。这种技术条件下摄影很难进入新闻工作,更不要说意见表达。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还在讨论摄影是否能称为一门艺术,摄影因其技术性处于让大众无法接近又让那些艺术家鄙夷的尴尬境地。1924年莱卡问世,摄影者从笨重的摄器具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胶片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捕捉流动的现实中的真实瞬间成为可能。这为新闻摄影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为摄影确立了语法形式,认为“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一个决定性时刻,这个时刻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③而韦斯顿通过关心用怎样的光影组合最好地在胶片上再现被摄物,从物象与媒介的关系上认识摄影。此时的摄影者是不存在的,摄影只是摄影。当人们从技术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后,人文主义兴起,摄影家更加关注自我的表达,摄影家有效的使用摄影本体的那一套影像语法和词汇,把受众最终引向摄影家自身。他们关心的是思想和情绪的质量而不是图片本身的完美程度。在“这种形态的摄影中,摄影已不再是摄影,而是哲学、心理学、文学乃至戏剧。”④“摄影就是摄影个人文化观念的张扬”(赵铁林语)⑤新闻摄影表达意见成为可能,并付诸实践,受到关注!
从以上对新闻学和摄影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新闻的价值判断需要、受众需要,还是摄影的发展程度,新闻摄影也要而且能够表达意见信息。新闻摄影不仅能够传达新闻信息的各个要素,一般的事实信息,而且可以利用摄影来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和认识,以取得影响受众的认知,心理和态度,以致行为的变化。当然,这种意见和认识必须是新闻事件自身蕴含的,而不能无中生有,更不能捏造、杜撰。而每一种大众传播形式,并非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讨论新闻摄影的意见表达,就离不开对信息环境的分析。现实过程中,新闻摄影的意见表达既有宏观的视觉文化环境,又有微观的新闻信息环境。

二、信息环境
(一)宏观的视觉文化环境
“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泛指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而由视听媒介或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侧重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⑥如电视、电影、摄影、广告、形象设计、网络游戏、图书设计的插图化等等,连写信、发短信这种传统交流方式都加入了大量图形来传递信息。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例证,证明一种新的、以视觉为中心的、新的文化形态已经出现。
视觉文化的形成是与文化的都市化相关的。现代都市,一方面大量的人口聚集,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隔膜越来越深,甚至出现邻居互不认识的情况。但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了解周围环境和间接经验来指导自己行为和确立判断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媒体起到了环境监测、传播文化、维护社会等作用。市场经济下,企业化经营的媒体是以追求个体利益为核心的,媒体二次售卖的特性首先要求媒体内容必须被受众接受,所以必然会出现媒体迎合受众的接受方式。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以及对高效率的追求改变着人们的时间观念,人们缺少时间来进行浅吟低唱,细细体味其中深意。视觉要素浅白、平易的特性正适应了人们这种速食的需要。于是,迎合这种需要,文化也走向产业化,生产已不再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而是生产文化符号。经营又把这种文化性的符号推向世界,促进了国际交流,提供了不同文化下的影像被人们认识的可能,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了解。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视觉文化形成建立了全球化的平台。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地球缩小为“地球村”, 人类一切的现存的文化艺术的语言文字都在朝数字化、视觉化的方向转变,通过网络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家庭中的电视、电脑,学校教育中多媒体的应用,街头荧屏,公园的水幕电影,激光灯光效,科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影像的环境。
我们还应注意到的是民间影像的增长,家庭摄影机的发明为这一影像成长提供了技术可能性,开始还大多用于家庭自己留念,但早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美国媒体就出现了以《美国家庭滑稽录像》为代表的此类节目,而1989年开播的有卜沙格主持的《家庭滑稽录像》更是对美国民间的拍摄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数字化浪潮更是使得民间影像“大爆炸”,数字化设备的的应用使拍摄和制作的成本大降,同时摆脱了专业主义的限制。除了自己拍的影像外,还有剪辑的电影、电视片。网络的发展和匿名的交流方式更为民间影像的传播提供了巨大的自由空间,《清华夜话》《大史记》《分家在十月》等作品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就是明证。值得注意的是,民间影像的成长正是对当今文化产业化,影像工业化复制下的反抗,是利用影像的自我表达,为模式化的视觉经验增加新内容,为人们的视觉认知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里还必须提到的是广告的发展。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的基本职能,是通过传播媒体向消费者传递有关商品、劳务、观念等方面的信息,以促进商品的销售。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现代广告已成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与人的生活密切相连。广告画、广告摄影、电视广告等成为美化城市环境的一部分,不仅是展示商品形象而且展示企业的理念,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与企业理念相符的形象,形成可供表达含义的形象。
以上几方面的影像环境都为人们提供了庞杂的视觉经验,阅读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而变成了一种平民化的行为。一切的文化,似乎变得只要有最基本的对图画、色彩的感觉就能够理解。受众看到一份媒体也习惯先看图片,用形象化的东西来解读事件。视觉形象的东西在手中的阅读中占得成分越来越多,视觉媒体的兴盛就是适应这种需要的结果。但是,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图片的解读是与个人的文化和生活阅历直接相关的。在媒体走向分众化时代的今天,传播者越来越认识到受众是分层的,所以定位不同的媒体也会根据自己的受众群而确定图片的解读难度。

(二)微观的新闻信息环境
国内媒体在今天的发展已十分迅速,同时,国外媒体的逐步进入会进一步加剧竞争。新闻资源短缺,除一些依靠特权性的或依靠地缘优势获得的独家新闻外,总的来说,新闻报道正从独家新闻向从独特角度发掘新闻资源的方向转变,新闻资源短缺,同质化节目大量存在。立体化的报道模式,使得受众能在短时间内对同一事件过程和原因有相当的了解,直播和滚动式播出方式的应用,以及受政府和组织利益影响的议程设置的应用,又使受众在一段时期内接触大量相同内容的信息。以上几种新闻节目和播报方式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对同一新闻事件的识别率和认知度,造就了新闻摄影传播的微观信息环境。伊拉克战争的全时播放、评论和有关SARS的报道就是明证。

新闻摄影的意见表达就是在这样宏微观的信息环境下,充分发挥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和文字的辅助作用,选取瞬间、组织画面、配好文字说明,传达意见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题材都适合用新闻摄影直接进行意见表达。这是由新闻摄影的特性决定的。新闻摄影是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瞬间来概括事件的全部,通过纪实再现来表现新闻事件,同时又在表现中再现新闻事件。这种纪实和表现的冲突就决定了,适合用新闻摄影表达意见的题材是那些事件本身就存在矛盾冲突,而且能够在新闻现场有充分的视觉要素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新闻摄影记者要表达的“意”必须能够同新闻事件的“象”完美和谐的结合,通过生动的画面激发受众记忆和想象中的意象,得到更清晰的信息。从第45届、4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到85届、86届、87届普利策新闻奖摄影奖,可以看到从北方联盟遭遇塔利班的埋伏、阿富汗小难民的葬礼,到9·11事件、阿富汗战争,都是负面的题材,而每一个负面题材背后又都昭示着一个特大的主题而备受人关注,同时又有丰富的新闻事件和视觉要素来表达意见。

三、意见表达的方式和形成机制

(一)、事实的选择
新闻摄影是用瞬间形象来概括事件全部。照片的意义往往是由作者从被摄场景中选取的,一点也不添加什么,就只靠组合画面和选取细节。布勒松《决定性瞬间》把事件的发生看作事件中各要素几何状排列地发展,有一个时刻是最能表现事件本质的。新闻事件的过程越短,决定性瞬间的新闻要素包含的就越多,而像大多数的过程性强的事件,则因记者个人和所在媒体的特点而抓取不同的瞬间来表现事件的一个侧面,尤其是媒体走向专业化的今天。但是,传播是有目的的,尤其是关系到政党、团体、组织利益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歪曲事实的情况,这在政党报纸时期表现尤为突出。这时新闻事实的选择就表现为在具体的新闻信息环境下,选择事实的不同侧面。美军轰炸南联盟之际,无端炸毁我驻南大使馆,并且通过其媒体发布信息误导舆论,我国媒体为澄清真相,发表了被炸的大使馆、牺牲的烈士等图片,充分利用摄影的纪实特性,揭示新闻事实之间的矛盾展示事件真相,用事实做了有力的反驳。

(二)、视觉要素的运用
信息的流通必须依靠符号才能实现。符号一般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非语言符号又大体分为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能够鲜明、形象的突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还能够渲染环境气氛,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1、新闻摄影用形象表达新闻的特点,视记者的选择对象可粗分为新闻环境和新闻人物。
(1) 人物
“人们的情感信息大部分是通过体态语言,即动作、表情等非语言符号来传递的”⑦人物的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是传递情感信息的最佳渠道。体态语还包括人物的穿着打扮:如帽子、头巾、鞋袜、口红等,还有工作服、礼服、警服等各种服装,他们都能把有关信息传递出去。表达对新闻人物的意见。唐师曾对阿拉法特的描述是这样的:“面对记者的要求,阿拉法特“皱起大鼻子,半眯起眼睛,咧开嘴唇憨笑,使得整个面孔为之缩短。当他谴责以色列在被占领土的暴行时,立即双睛凸起,脸鼓得像一只充足气的皮球,伴随着怒吼,右手食指在空中乱舞。”⑧还有就是阿拉法特的头巾在头上显出不规则的巴勒斯坦地图的形状。人物的个性通过体态语表现得淋漓尽致,唐师曾也有相应的两张照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苏联为代表的“冷战”持续了40多年。1985年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会谈是从斗争走向缓和的转折。然而,斗争是复杂微妙的。《美苏首脑日内瓦会议》正是充分利用体态语和人物关系表达了对新闻事件的认识。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同时与各自翻译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的体态语,揭示了矛盾的真谛。同样,2002年第4期《人民画报》中的《时事》专栏关于巴以冲突的报道中,有一张新闻照片是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和以色列外长佩雷斯都在挠头的动作,暗示了新一轮中东和谈的难度和两个人的心态。
还值得一提的是,人物不仅是指那些人物的原型,还应该包括符号化的人物,比如图画、照片、塑像等。巴格达拉希德饭店门楼地板镶着的任人践踏的乔治·布什像,本身就表达了伊拉克人对他或者说是对美国封锁的意见。

(2)、环境
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环境当中,环境一方面给人提供了生活的舞台,限制人的活动;一方面又受着人们的改造。由于人类的文化的积淀,生活中很多东西,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们虚构的事物,都具有了特定的含意和象征意义的形象符号。比如中国的龙,象征和平的鸽子、橄榄枝,中国民间一些像蝙蝠、仙鹤等吉祥物,有一些动物的组合如猴站在马背上因谐音而表达马上封侯的美好愿望,还有就是现代社会一些标志性形象,如国旗、国徽、建筑、企业标志等,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意义。
一方面环境中的形象本身就能表达一种意见,如以色列街头萨达姆名字被改为魔鬼撒旦的广告牌,伊拉克被制裁前后十年的变化,没有挡风玻璃的汽车、药品奇缺的医院、正在施工的建筑等。另一方面,环境中的形象因素又因其意义更多是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结合来发言。1983年2月25日《北京日报》刊登的《台鸽找失主》,信鸽在北京古天文台铜铸游龙前伫立,画面似乎在告诉读者,海峡两岸人民都是龙的传人,都是炎黄子孙有什么理由长期分离下去呢?
(二)、运用摄影的技术特性和器材特性及这些特性下形成的视觉要素在人们接受心理上的影响

光影
不同的光有不同的心理效果,比如逆光能产生轮廓光来表现柔美、神秘感和崇高感;剪影适合表现神秘和高大,也能造成浓重的悲剧气氛;底光则常用来表现凶恶的、恐怖的面目。摄影家埃里奥特·欧威特在一次拍摄新当选的教皇首次在罗马露面时,没有携带合适的摄影器材。由于现场光很暗,所以他将快门打在T门,等其他人打闪光灯时再按快门,于是充分利用强光得到了“带有圣光的教皇”。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尤金·史密斯拍摄的《水俣》专题照片,其中有一幅渔民打捞上来的是受污染的毒鱼。照片用黄昏时分的逆光表现,渔船上的两个渔民成轮廓清晰的剪影,使照片的内容带上沉重的悲剧色彩。特别巧妙的是点明主题的那条有毒的鱼,落上深色的渔网上反射着落日的余光,突出夺目。

线条
一般来说,线条本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竖线让人们产生阳刚、坚毅感;曲线带来优美、温柔感;水平线产生平稳感等。常用对比来衬托人物或物品的个性。这些线条有些是自然存在的抽象线条,有些则要靠人们的抽象从自然物和人物形体中抽象出来。2002年11月28日《南方周末》中《欧洲的扩张和萎缩》应用的一幅图片,美国总统小布什和立陶宛总统向人群挥手致意,两人伸出的手臂正好形成一种扩张的线条,在加上作为前景位于画面下端的北约标志,表达了对北约东扩的意见。
视线运动,是人们观看、阅读时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世界上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但阿拉伯国家的文字从右到左读,中国的竖排书,也是从右到左)。正是这种阅读视线的运动习惯,有利于我们利用各种艺术手法引导受众实现沿着一定方向、路径移动或锁定目标,最终使受众注意力集中于所指对象。这种视觉引导又分为排列视觉引导和力的视觉引导,还包括因逻辑关系而建立的引导。2002年2月7日《南方周末》有一篇关于“邪恶轴心国”的报道,引用的图片是墙上被画成枪的美国星条旗正指向一位走过来的伊朗人。既有线条的视觉引导也有两个事物间的逻辑关系的引导,表现了伊朗有人认为美国的武力才是对世界的威胁的意见。

色彩
不同的色彩与人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发不同心理感受。当然,每个人由于个人经验的不同对同一色彩的感觉不会完全相同,但对于一般的感觉共性还是可以描述的。例如红色传达有活力,积极,热诚,温暖,前进等涵义,也常用来作为警告,危险,禁止,防火等;蓝色传达博大、安详、理智等涵义;绿色传达清爽、生长、希望、理想等含义。如今,许多报纸使用彩版或彩色照片来吸引读者,所以用色彩表达意见的作用日渐显著。最显著的应用色彩来表达意见情绪的例子就是,每年的春节之际会有许多大红灯笼、吊钱、春联等表现春节喜庆气氛的照片。同时有时候为了回避恐怖、血腥场面给受众和新闻人物或其相关人物造成的伤害,还会隐去色彩,以表达一种人文关怀。

拍摄角度
不同的角度也会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仰角拍摄会是被摄物显得高大、有力,甚至富有英雄气概,结合相应的环境会体现非凡的气魄,这时如果人物直视镜头会有很强的挑衅性,利于表现人物桀骜不训的性格,但同时也会因人物形体的变化而产生偷窥的感觉;俯角使有限的画面容纳更多地景物显得宽广而深远,俯角拍人使人显得温馨又渺小,还能产生沉闷压抑的心理感受。

(三)、文字的运用
新闻摄影用图像和文字结合进行信息传播,提倡图文并重正是对重文轻图现实的反思和变革,以加强新闻图片在传播中的应用,充分发挥新闻摄影图片在传播中的作用。但是形象毕竟具有表意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的天然特性,不同文化环境下和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个图像有不同的认识,而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方式,要传播信息。文字具有表意准确、严谨的特点,而且能够补充图片不能够表达的信息。传播者可以借助文字来建立一个解读画面的框架,引导读者理解画面的事实和意见信息。

(四)、编辑
图片编辑的职责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就是“把图片的独立价值与报纸的整体效果完美地统一起来”。⑨图片编辑不仅把关图片的质量、风格,还要设计版面,依需要在图片库中选择图片,策划专题,撰写文字等,要想总编、记者、受众之所想。编辑在整个新闻摄影的意见表达过程中,起到最终把关和构建信息环境的作用。好的图片编辑会选出最符合报纸风格和新闻事件内涵的单幅照片,也会把专题图片的内涵阐释的淋漓尽致,相反,如果图片编辑的作用发挥不好,即使有好的摄影记者也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图片编辑意见表达的主要手段有:
配文字
这里主要指图片编辑开辟以图片为依托的评论文字。华商报图片编辑巩志明在版面上每期配发随笔专栏《小巩乱弹》,2002年开始改为时评专栏《看图说话》,以轻松俏皮的文字,从容随和的心态将图片穿起来乱弹、调侃,以增加可读性,同时也不为一种意见表达的好办法。

策划编辑专题
主要针对一些社会热点进行图片的阐述,尤其是一些主题先行的专题为极少数的编辑所推崇,而且被摄影记者广为采用。“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每个图片及其说明都是独立的,甚至所有的独立单元之间几乎没有联系,而每个独立的单元之间依靠主题连接和组合,是主题将他们集纳在了一起。也可以理解为一根时空或者逻辑上的主线将一些看似没有关联(其实有内在的联系)事件串联起来。”⑩这种图片专题的图片一般是从报社的图片库中选出来的,是从不同方面反映同一主题的图片的逻辑组合,展示着图片编辑的思想和意见。2001年6月3日, 南方周末摄影记者王景春用9个版推出《儿童异度空间》,每版都有一个专题,包括生存、暴力、战争、孤独、黑暗、死亡和饥饿,从同一母题的不同侧面去反映世界儿童的生存状态,表达了编辑的意见。
图片编辑还可以通过和文字编辑、版面编辑联系,进行立体化的综合报道,反映事件的综合面貌,来表达对新闻事件的意见。

结语:在视觉文化兴起的文化环境下,环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视觉要素来表达意见;同时对体态语的认识和摄影本身具有的表达意见的特性,为新闻摄影的意见表达提供了多样的形式;图片编辑更是充分利用形象间的逻辑关系和文字评论的作用来表达意见。



注释:
①《新闻摄影学概论》 主编 许必华 新华出版社 1999年10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②《摄影简史》P10 [英]伊安.杰夫里 著 晓征 筱果 译
北京三联书店 2002年12月1日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③《造型艺术鉴赏》P368 金元浦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④《造型艺术鉴赏》P375 金元浦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⑤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诠释摄影》 张国勋
⑥《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 孟建在上海首届数字艺术节上演讲的全文
2002年12月14日 http://liubaiqiang.go.nease.net/
⑦《人物报道中的非语言符号》宋建国《新闻与写作》2002、9 P29
⑧《我钻进了金子塔》P37 唐师曾著
世界知识 出版社 1998年4月1日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⑨色影无忌网站 新闻摄影论坛
⑩色影无忌网站 新闻摄影论坛

参考书目:
①国际新闻界 2003、3 《新闻价值观念和新闻价值创造》P45
②《民间业余影像的成长与传播》阎安 P26 《新闻大学》2002年冬
③《从荷赛作品看题材选择》俞丽伟
《中国摄影报》2003.8.19第66期第三版 专题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
④《捕捉双关意味的影像》 特里·霍普 摄影世界 1994 /2
⑤《观众研究中的心理学视角:从基模理论看<大话西游>的观众解读》沈浩P20《新闻大学》2002年冬
⑥《图式与精神 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 邵大箴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⑦《摄影的特性与美学》 [苏] A·瓦尔坦诺夫 著 罗晓风 译
中国摄影出版社 1992年1月第1版 1992年第1次印刷
⑧《新闻理论教程》 何梓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回复帖子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返回论坛 »
所有时间均为GMT+8:00. 现在时间是 15:57.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 Powered by Nphoto Forum v0.5.0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