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观,又名伏龙寺、老王庙、李公庙、李公祠、灌口庙。位于宝瓶口侧离堆之上,是祀李冰的专祠。相传古时岷江中有孽龙为害,李冰父子决心为民除害,李二郎带"梅山七圣"与孽龙苦斗,终于打败孽龙,追到青城山下,将孽龙捉住,用铁链锁在离堆之下。观下深潭,称伏龙潭。北宋时已名伏龙观,并在观中祭祀李冰父子。伏龙观建筑在离堆之上,三面悬崖绝壁,峭壁如削,下临惊涛骇浪,与附近的山、水、城、堰、关、津梁、古迹相辉映于山光水色之中。夏秋时节,江水奔腾咆哮,飞卷脚下,声震山谷。整个建筑为歇山屋面,主殿分为老王殿、铁佛殿、玉皇殿三重,依前低后高地势,坐西向东构筑在中轴线上。1959、1973年,对伏龙观进行培修,增建了亭、阁、重廊,雕塑了花鸟虫鱼,既坚固美观、古朴巍峨,又利于文物陈列、宾客游览。观前大坝中有宽3米、长100多米的青石甬道,若以硬物相击,会发出"嘎嘎"回声。传说甬道下神仙放有"金鸭子",故游人到此,常用卵石击之。观后有观澜亭,登亭远眺,西岭雪峰,青城秀色,古堰雄姿,甚为壮观。寒潭伏龙为灌阳十景之一。伏龙观中陈列的李冰石像,建造于东汉建宁元年(168)三月二十五日。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迁建安澜索桥时于外江河床中出土。像为灰白色砂岩雕琢而成,高2.9米,肩宽0.96米,肩至脚高1.9米,重约4吨。面部丰满,神态和蔼,冠冕长衣,腰间束带,手置胸前。胸襟和两袖有内填米色的线刻隶书题记铭文。陈列于伏龙观大殿左侧的飞龙鼎,俗称"公主鼎",是一件十分精美的珍贵文物。清咸丰年间(1851~1861)在青城山上皇观出土。飞龙鼎呈圆形,鼎口周长2.74米,高1.3米,上有二龙头翘首对视,似欲飞升。下有三腿,铸有兽面,兽掌各抓一圆形宝物。鼎腹六龙盘绕,其他部位饰以云纹花卉。八条飞龙,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云纹花卉,精巧玲珑。这一造型别致、铸造精巧、工艺很高的飞龙鼎,经长期风雨侵蚀而不锈蚀,对研究我国唐代的铸造工艺极有价值。伏龙观前殿右侧平台上的岣嵝碑,亦名大禹碑,俗称镇水碑。为邑人董虞琴在湖北做官时于湖南衡山临摹带回,1919年由知县盛一晋主持刊刻竖立离堆之上。后倒塌,久未恢复。1923年洪水成灾,殃及彭县、崇宁县(今郫县唐昌镇)、新繁县(今新都县新繁镇)一带,当局认为系岣嵝碑倒塌之故。1926年9月,四川清乡督办署令成都水利知事官兴文立即筹资,克日兴建,重新竖立。现碑保存完好,供游人观赏。
暗房小工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禅何须山水地,摄影无非天地间”。
http://xulaoshi63.lofter.com/ Email:xulaoshi63@163.com QQ:120471083 http://jnphoto.yupo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