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北京DV电影展排片表
星期天26日下午放我的西沙日记,有时间大家可以去看看,捧捧场
【基本信息】
类型:纪录片
片长:70分钟
设备:松下180A摄像机、835话筒
摄影:高山 关延国
编剧:高山 聂伟 冉瑞波 关延国
导演 剪辑:高山
【内容梗概】
全片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我和雨水班三名战士在西沙群岛30多天的生活。雨水班的工作是把雨水收集起来转化成淡水。每天除工作之外,我们每天都要喝大量的酒。
我们彼此谈论着各自的生活。一个人说,服完兵役再也不当兵了;一个人说,在岛上已经呆了5年,还要再喝3年;一个人说,这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酒;我说,北京很脏,只有在这里,人和酒像海一样那么清澈见底。
我随补给船转遍了西沙群岛的七个岛,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实现了2年前登上中建岛的愿望。
去西沙和回北京,我越来越不知原委。当看见城市的车流,仿佛看见淡淡的航迹,还有远去的海岛。
岛,姓孤名独,字寂寞。就像我们每一个人。
【导演阐述】
■关于内容
全片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我和雨水班三名战士在西沙群岛30多天的生活。岛上生活单调枯燥,信息来源主要是电视,每天电和水都要控制,所以除了工作,剩下的时间我们用来喝酒。大家谈及生活各方各面,每人守岛的心态也各有不同。没有什么大的戏剧冲突,岛上的生活是平静的,甚至是无聊的。尽管30多天的跨度,包含了海啸、圣诞节、春节等事件节日,但小岛上的一切像是与世隔绝,却又有着一丝一缕的联系。我作为居住在大城市的人来到岛上,成为片子里最大的事件。
片子结构由4个人的日记组成。日记共7篇,我4篇,另3人各1篇。旁白由我们4人用家乡话分别录制。
我的日记除了记录所去7个岛的所见所闻,开篇和结尾写了一些对人和时间的想法。我对时间一直存在膜拜的心理,而对于孤独,我觉的在哪里都一样。剪辑用了一些意识流的手法。三个战士的日记都是自己写的,没有刻意讲故事,全是原生态。
■关于创作
2002年我因为工作关系,坐飞机在西沙群岛上空盘旋过,当时就想有机会能上岛看看。2年后我想起这个对自己的诺言,加上北京的生活一团糟,带着逃避的心理,从北京几经周折来到西沙群岛。
海中的孤岛是一种人生存状态的暗示,我希望自己了解守岛的人的状态,为自己满脑子的问题找答案。上岛的前十天我只拍了一盘带子,我在等待。后来因为每天喝酒,认识了更多的人,最后我决定拍雨水班的三个人。
在孤岛,喝酒是守岛生活状态的普遍体现,尽管没有所谓艰苦、孤独的描述,但当酒杯斟满的时候,这些就已经足够了。
回到北京,我总会想起在岛上看日出的心情。既然人生来孤独,万千世界里我们又是那么渺小,对于生活,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珍惜呢?去西沙和回北京,我越来越不知原委。当看见城市的车流,仿佛看见淡淡的航迹,还有远去的海岛。
岛,姓孤名独,字寂寞。
就像我们每一个人。
22film 上传了这个图片:
![](https://p.nphoto.net/forums/image/200506/23/bcd3b917e1eb5d63fcaaf29a997e15e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