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都柳江之]桂山黔水,如画风情
融安。三滩码头。
之所以将融安作为首站,是因为它是都柳江江面唯一通航的起点,逆流而上虽耗时耗力,却可体会到船夫抢滩击浪的惊险与壮观。
经过5个多小时的奔波,汽车于中午时分到达融安。广西著名彩调剧《王三打鸟》就属融安特产,这是我以前对它的印象。
素有“小柳州”美誉的融安,也是桂中的商埠重镇,历来为桂北、黔东南和湘西地区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水运交通的便利,“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场景曾让县城长安名噪一时,成为广西四小名镇之一,当年沿融江上下的船,每日有一、二百艘左右,三省交界的土特产和闽粤的商贸物资皆集中于此。
县城长安镇,保存完好的骑楼街上随处可见广东民居常设的小门栏,旧商号。前辅后仓的格局依然。当地老人回忆说:这条靠近码头的和平街,就是当年的“华尔街”。骑楼街上的广隆兴、兴记隆、裕生、建成“四大天王”和朱茂隆等“四小龙”,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不少外地商人在长安建会修堂,收购茶油、桐油、大米、竹木和山货。加上融安本是个山清水秀养育美人胚子的地方,也就有了歌谣中唱道的:“融安是个留人洞,广东有座望夫山”,辅以印证了昔日声色犬马的繁华。
据说,现在融安城百分之六十的居民都是当年各地商人的后代,其中以广东、福建和湖南居多。由于下游浮石电站大坝的阻隔,县城商业中心也迁徙,昔日繁忙的水运经济被现今便捷的公路运输所取代了。曾经因船运兴旺的打铁铺也改了行另谋出路,只留下那些可供回忆的班驳骑楼长街、基督教堂和见证古镇百年风雨的苍翠老榕。
在码头边上一家“融江鱼餐馆”用过鲜美的鳜鱼后,一干人便掏出家伙对着古街老巷一顿狂摄。2个小时后,我们登上了开往丹洲的游船,下午5时,船在丹洲泊岸,我们决定在此夜宿。
丹洲又名怀远古城,建于广西三江县丹洲岛上。古城竹木葱郁,四面环水,象一艘驶在大海中的巨轮,曾是明朝万历年间三江县治所在地。斗转星移,世事沧桑,400年前的繁华县城如今变成了一个1.5平方公里的洲上村庄:古城墙已是断壁残垣,丹洲书院也变成了村中心小学,福建民居建成了一间间农家旅馆。
丹洲的农家菜以土鸡、河鱼和青菜为主,味道让人过口难忘,难怪每逢周末都会有食客专程从柳州、南宁等地慕名而来。丹洲岛与桂林大圩毛洲岛颇为相似,不同的是,丹洲街道干净,村舍俨然,庭院花园,竹林柚香,青山秀水与之相伴,洲上人家种下的6000多株柚子树已缀满果实,许多树龄已愈百年仍生姿勃勃,是得益于主人的精心呵护,这片柚林是洲上人家经济的主要来源,他们深谙良性生态的重要。
夜幕降临,70多岁的农家旅馆主人老沈,提壶凉茶来到前院,主动与我们攀谈丹洲、都柳江过去的“板路”,每当谈至兴处,必眉飞色舞,仿佛又回到后生时,尤其谈到“几十年前每晚都有百十条船在丹洲停靠,老板们在此歇脚、呷酒、听戏、赌钱……”时,幸福的回忆在他的老脸上凝固,时光又恍如回到过去。
有同伴逗他,“那时的丹洲有烟花柳巷吧?”,老沈嘿嘿地笑了两声……
2005-05-29写
[ 此帖由 临水人家 最后编辑于: 2005-08-29 09: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