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久闻弥勒红万村祭火节的原始与激情,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是那里的祭火节,红万村属于阿细族,是彝族的一个分支。
弥勒县因为红河烟厂而更加繁华,我们一到弥勒县城马上包了一辆小面包去红万村,走了64公里才到,很窄的乡道为水泥路,还没有完全修好,在路上可以鸟瞰弥勒县城的全貌。快到红万村时,路边有位姑娘在等车,我们建议司机带上她,但不能收她的钱,我们就这样认识了那位红万村的小马姑娘,小马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我们毫不犹豫,一口答应。走进村子,非常宁静,但有大批的游客,这样的宁静和数量众多游客的存在一点都不和谐,虽然游客不少,但还是掩盖不了村子原始的宁静,游客主要在村子主道上,其他地方就人迹寥寥,偶尔有只小狗在闲逛,很难想象这样的地方明天就是疯狂的海洋。最抢眼和感到意外的是路边居然停着一辆移动通信的工作车,可能是为了让手机用户更好的接收信号,可见主办方的重视和细心,可见移动通信的敬业,虽然第二天经常没有信号。
2.小马先带我们到她姨妈家,放好行囊就出来在村里晃荡,时值三月,正是梨花灿烂的时节,好象在迎接远方的客人,也像在努力表现自己,每一树梨花都在尽力伸展、尽情怒放、肆意张扬,请穿着橘红色衣服的小松站在梨树下,给他照一张《一树梨花压海棠》,
他反抗:我怎么成了海棠?
“男人有时也会当当海棠的”我又让他面对现实。
3.村里除了一条穿村而过的主道,其他都是自然而成的泥路,村民住的大多是单层的泥屋,非常简陋,很多连外墙的基本批灰都没有,这样更显得村子的朴素,人亦然。红万村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种烟叶,每家几乎都有一间专门烘烟叶的泥房,收获季节用来烘烟叶,平时堆放杂物。
4.村子纯朴恬静,村中的大池塘在村的中心位置,是村里的一处很好的景观。
5
.走在石头新铺成的小路上,时时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小马的带领下,我们一一收罗眼底。
6.
7.
8.回到明天狂欢节的始发地点,那是一个用石头磊起来的三角形的高地,明天就在这里、这段朽木上进行钻木取火仪式,然后开始狂欢游行。这个节日的形成,与信仰万物有灵的阿细人对火的崇拜有密切的关系。阿细人的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记载了阿细人与火的渊源:相传远古时候,彝族阿细人崇尚火,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到与火离不开的各种活动,一生都与火结缘。他们认为,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带来了熟食,驱走了凶猛的野兽,因此把火尊为神。传说远古的阿细部落没有火,阿细的祖先过着没有光明的生活,不仅吃的是生肉,还时常遭受野兽的侵袭。一次水灾过后,一位名叫木邓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上,用木棒在上面又钻又磨,渐渐地,终于在农历二月初三这天钻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种。自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莽荒时代,五色土地上的庄稼才得以熟食,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阿细人把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赛鲁”当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袭了下来。
他们祭火主要是:(1)祭献先祖木邓赛鲁给阿细带来了火,将永垂铭记其功德。并祈其在天之灵永保阿细幸福平安。
(2)祭献天神、山神、水神、土地神:祈求其降福阿细山寨,风调雨顺、清泉长流,一年清洁、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3)祭献火神:为阿细造福,驱除邪恶送瘟神,不要让火给阿细带来危害。
9.狂欢游行时,人们抬着手持当天钻木取火获得的火种的“火神”走遍村子的角落,每年做的火神形象都不一样,高大的火神是用泥巴和稻草扎好,再画上油彩而成。
10.火神的“卫士”是用竹篾扎成的两匹神马,用纸裱并彩绘,马身中空,由一壮汉挂在腰间。
11.天渐渐黑了,下着小雨,气温下降,我们就回到小马的姨妈家,家里没人,小马就象当自己家似的,把我们招呼进厨房,然后砍柴生火给我们取暖。阿细人和其他的少数民族一样,都是崇尚火塘的,这里的房子没有客厅,家庭聚会、族中会议、招呼客人都是在火塘边进行,现在的火塘变成厨房了,我们就在厨房里出现。
12.不久,小马的表妹回来了,见有客人,马上又砍柴添火。
13.表妹在昆明的一所大学里读书,是村里少有的大学生。今天她去给老外当翻译去了,忙到晚上才回来,无论在学业上、生活上还是经济上,表妹的言词里不经意间流露出信心不足,但她信仰基督教,觉得这样可以平衡特定的生活环境给她带来不平衡的心理。
14.又累、又冷、又饿,我们就一点不客气,请她们给我们弄东西吃,小马和表妹又热心的张罗着,不久,一大锅的腊肉米线飘香上桌,我们闻香而舞。问到小马的姨妈、姨父,说他们去参加祭龙树去了,在祭火前一天,村民每户派出一个代表在毕摩的带领下来到后山,在山上杀生猪,用猪血祭祀山上的雌雄龙树,然后粗犷奔放的大三弦响起来了,不分男女老少,村民们全都跳起了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阿细跳月”,仪式隆重而神圣,可惜我们来迟了,要不就我不会错过这样的聚会。
不久小马的姨父母回来了,有为我们做了一顿正餐,原来刚才的腊肉米线只是热身。
15.围着火炉,我们聊了很多,特别是谈到家人时,大家都滔滔不绝,一室的温暖。小马的姨妈为我们唱他们的民歌,旋律很特别,每一句都差不多长短,非常整齐,每一句的开始都是轻柔如丝,到结尾都是急极的停顿和加重,且有喘气的表现。民歌是著名的“阿细跳月”的一部分,1986年,美国乐坛把“阿细跳月”列为世界最受欢迎的十大乐曲之一,可见不是因为他的原始性和民族性而获得此称号的,优美的旋律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