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新摄影论坛 > 摄影讨论区 > 实验摄影 > 我很想探讨一下:现在还需要不需要,还会不会产生象布列松、弗兰克等纪实摄影大师?  
回复帖子 总页数 (2):    1  2       下一页 >
 作者 主题 
本主题由 朱子 于 2007-08-13 17:39 置顶
2006-11-15 12:35  #1
会员
行者孙

级别: 小学三年级
积分: 111
发帖数: 101
注册日期: 2006-11
来自: 中国, 河南, 郑州
我很想探讨一下:现在还需要不需要,还会不会产生象布列松、弗兰克等纪实摄影大师?
我很想探讨一下:现在还需要不需要,还会不会产生象布列松、弗兰克等纪实摄影大师?
因为当今好像都在搞观念摄影、试验摄影、还有所谓的私摄影


欢迎各抒己见。


____________________
也许我们只能愤怒地对抗将逝去的光!!!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11-15 21:16  #2
会员
carse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积分: 271
发帖数: 262
注册日期: 2006-05
来自: 中国, 福建, 晋江
那个太难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11-15 22:49  #3
会员
北风

级别: 初中三年级
精华: 12
积分: 4406
发帖数: 3659
注册日期: 2003-01
来自: 中国, 山东, 临沂
永远都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相机是个排泄器官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11-15 22:58  #4
会员
黑眼睛国宝

级别: 小学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97
发帖数: 42
注册日期: 2006-02
来自: 中国, 广东, 珠海
你的问题不够全面,还是有很多人在搞纪实,只不过不是主流了,至于能否产生大师,我想,当今社会已失去产生大师的土壤了.布列松、弗兰克只能代表他们当时所处的年代.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11-15 23:01  #5
会员
鹦鹉洲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积分: 274
发帖数: 260
注册日期: 2005-09
来自: 中国, 江苏, 南京
一个不行两个上,两个不行一群上

这个阴差阳错的时代
盼啊盼啊就盼来了殊途同归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11-16 09:29  #6
会员
行者孙

级别: 小学三年级
积分: 111
发帖数: 101
注册日期: 2006-11
来自: 中国, 河南, 郑州
意在抛砖引玉。
引用:
最初由 黑眼睛国宝 发表
你的问题不够全面,还是有很多人在搞纪实,只不过不是主流了,至于能否产生大师,我想,当今社会已失去产生大师的土壤了.布列松、弗兰克只能代表他们当时所处的年代.




国宝兄所言极是,我是想通过这样的讨论,使我们能够重新看一下我们自己,有必要也罢,无比要也罢,能疏理一下也罢,不能疏理一下也罢,但我还是看到了它的意义。
能有吗?但愿能有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也许我们只能愤怒地对抗将逝去的光!!!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11-16 11:12  #7
会员
LemonKono

级别: 初中三年级
精华: 10
积分: 3868
发帖数: 2954
注册日期: 2003-07
来自: 中国, 上海, shanghai
讨论这个问题很无聊吧

少说,多拍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面镜子中失落的第四个影子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11-16 11:19  #8
会员
朱子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9
积分: 2085
发帖数: 1496
注册日期: 2003-02
来自: 中国, 北京, 北京
大师不是产生的,大师是造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朱子NPHOTO新摄影主页
个人网站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11-16 16:44  #9
会员
pengkecn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积分: 355
发帖数: 324
注册日期: 2005-01
来自:
世界需要大师,就像人人都需要朋友一样。大师还会有,布拉赛,桑德,阿博斯等等都是之后的阿。呵呵。也可能是你,我,他或者邻居家的小朋友。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11-18 03:32  #10
会员
虫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496
发帖数: 234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美国, California, Palo Alto
如果大师代表了一种权威,现在不需要也不可能。如诸位所言,“大师”尽是些事后诸葛亮。过了十年二十年回顾地看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大师也就脱颖而出了。因此不如关注一些成就大师的基本素质,我觉得需要沉淀得深刻,感受得敏锐,表现得原创。


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吃饱了撑了打的第一个响嗝(1991)
Art=Communication(1997)
艺术回归大众=大道无形(2005)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11-18 22:42  #11
会员
鹦鹉洲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积分: 274
发帖数: 260
注册日期: 2005-09
来自: 中国, 江苏, 南京
引用:
最初由 虫虎 发表
如果大师代表了一种权威,现在不需要也不可能。如诸位所言,“大师”尽是些事后诸葛亮。过了十年二十年回顾地看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大师也就脱颖而出了。因此不如关注一些成就大师的基本素质,我觉得需要沉淀得深刻,感受得敏锐,表现得原创。

嘿嘿,虫虎已经引出楼主的下一个问题了。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11-19 00:31  #12
会员
autoasm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532
发帖数: 484
注册日期: 2005-09
来自: 中国, 上海, 上海

拍了再说。有点像买彩票,买了才有可能中奖。


____________________
影象记录思想
http://autoasm.photo.163.com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11-19 10:46  #13
会员
行者孙

级别: 小学三年级
积分: 111
发帖数: 101
注册日期: 2006-11
来自: 中国, 河南, 郑州
引用:
最初由 autoasm 发表

拍了再说。有点像买彩票,买了才有可能中奖。





目前的社会和时代更为现实,只能拿着相机进入现实去乱碰乱撞,撞得怎样?还不知道。对于社会和时代文化来说,这个又有河意义呐?
不要说拍照是自愉自乐,意淫一把。既然是孤芳自赏,那就没有必要拿出来。
提高自身素养,那是必须的,可以不拍照片,但不能不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
也许我们只能愤怒地对抗将逝去的光!!!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11-19 16:52  #14
会员
虫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496
发帖数: 234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美国, California, Palo Alto
引用:
最初由 行者孙 发表

目前的社会和时代更为现实,只能拿着相机进入现实去乱碰乱撞,撞得怎样?还不知道。对于社会和时代文化来说,这个又有河意义呐?
不要说拍照是自愉自乐,意淫一把。既然是孤芳自赏,那就没有必要拿出来。
提高自身素养,那是必须的,可以不拍照片,但不能不思考。


在理。一边做一边想,一边想一边做。
做成了以后,再好好忽悠一下,提高中奖率。


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吃饱了撑了打的第一个响嗝(1991)
Art=Communication(1997)
艺术回归大众=大道无形(2005)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11-22 11:00  #15
会员
行者孙

级别: 小学三年级
积分: 111
发帖数: 101
注册日期: 2006-11
来自: 中国, 河南, 郑州
引用:
最初由 虫虎 发表


在理。一边做一边想,一边想一边做。
做成了以后,再好好忽悠一下,提高中奖率。




好文,转载慕容拖鞋兄好文一篇,又一次梳理。。。。。。。


当下摄影“病态个案”的感喟与疏理
•慕容拖鞋•
不逾十年 ,中国摄影在风调雨顺, 地肥料壮的氛围里成长的膘肥体壮,膀大腰圆。京城总舵把持江山,各地分舵招兵买马,不知哪一夜间,全国上下的摄影爱好者灿若星河、无计其数。以人气为后盾,政府为后台,各种摄影节鳞次栉比,应接不暇。这厢唱罢,那厢登场。平遥,连州,都匀,桂林,丽水,青海等等都先后以“国际”为名开场唱戏。加之有先觉者已然走出国门,问鼎欧美,个别摄影家怀揣梦想,被国外画廊接纳并随之推广。一时间,国内队伍人气鼎盛,作品铺天盖地,活动应接不暇,国外也有华人的“一亩三分地”及不太响亮的“话语权”。这样看来,中国摄影当下正是如日中天,风华正茂的好年岁。在这一派“摄影鼎盛”的美好气氛中,笔者弄出这么个命题,是不是想螳臂当车,冒充这一池春水的“搅屎棍”,还是别有心计,投机取巧,以阴制胜的哗众取宠者。有道是醒时冷眼观潮,醉里挑灯看剑,作为一名影龄尚短的好事者,拙文真是得罪了哪位爷,您也别往心里去 ,就全当俺练习打字好了……
一. 人: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潮侠骨已无多。
1.爱好者。现下的中国文艺军团估计没有哪一支比摄影队伍更为强大了。全国到底有多少名在册与不在册的摄影爱好者,恐怕这个数字真不好统计。一个爱好者生成过程大致为被人忽悠(或者手里头有闲钱,没事干,或者想往文化上靠,其它门类太难,或者在其它门类无所建树又不死心,或者下属拍马屁送的相机,或者……)——买器材——出去玩(采风)——回来看片(被说成不错)——参加些鸡零狗碎的展览——自我感觉良好——发烧——换器材——采风……在这个往复回返中体会到快乐,消耗掉精力,花出去银子,当然是好事。有快乐摄影者,只为高兴;有健身摄影者,哪山高往哪跑;有牛逼摄影者,专比器材、汽车;有交友摄影者,混个好人缘;有马屁摄影者,为讨上司的欢心,及与上司多发生些交往的机缘;有深沉摄影者,好象靠一张照片都要把自己写入摄影史,甚至艺术史;有流氓摄影者,专好三下路之能事;有自摸摄影者,脱掉自己裙子裤子用相机自赏的那种人。
2.摄影家。外形上分,第一层摄影家,表现为“长发马甲加大炮”,汗毛重的还会留胡须,像张飞一样搞个狮子头。第二层摄影家喜欢中式对襟装,随身背个莱卡什么的,表情木然,超然世外的感觉。器材上分,比谁用的家伙大,底片大,小底是不是莱卡加35F1.4,加依尔福、TMX什么的。尼康、佳能你都不好露面,数码那就更不是什么东西了。其它上分,你参没参加过国外的展览,管什么瓜哇国、刚果国呢?你见没见过大师或国外策展人,你的作品有没有进过画廊,有没有哪个“名不见经传”的策展人象房客挑小姐一样的相中你。
3.艺术家。即所谓的以摄影为工具的在其它行当里往这边挤座位的人。这类人一开口就是影像装置什么的。摄影跟我不沾边。这一拔人里有三瓜两枣是有真学识的,大多数也都是爱好者,或者发烧友一级,大不了也戴个“家”的帽子,某一日看了某个展览听了某个高人指点领悟了某句话,就把自己硬往艺术家上扯。大家心里都明白,你一个“捏影的”,或者连“捏影的”都不是,冒充什么大瓣蒜啊。什么是艺术,讨论了几百年,再讨论一百年也是未果。活下来就是艺术。乡下我二姥爷98岁身板还硬朗,我看挺艺术的。以摄影为介质的“艺术家”的感同身受你不会比卖春的姑娘更有现场感,亲和力,更有体悟,关切,温存。俺对这些穿着摄影的裤衩,披着艺术的风衣在阴瑟的寒风中冻得浑身发抖的哥们一半是怜悯同情一半是嗤之以鼻。
4.策展人。以笔者个人知限,国内该是平遥最先导入摄影策展人制(不一定准确)。几年摸石头过河踉跄地淌过来,一大把心态各异,差参不齐的热爱摄影、曾搞摄影现如今搞不动摄影又不能闲着想忙活点事的人,摇身一变成了策展人。其中不乏有先进之才,眼光独到,视野开阔,心地良善,作风过硬。为推动摄影事业的长足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立了新功。但也有一些策展人,扮演着“小学生辅导大学生”的角色。虽用尽了吃奶的力气,但挤出的水确不多。国中一批所谓策展人,有几位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有几位去到法国拜仰摄影圣地,观看阿尔勒摄影节,又有几位远赴美利坚体切世界图片大国的风云际会。热情有时是一个误会,策展人凭借热情无法滑过这条冰冷的河面,我们真切地希望各位策展人练就火眼金睛,提高自身素养,扩大艺术认知,吮吸各路学问,真正有了“金钢钻”再揽“瓷器活儿”,引导摄影队伍向正确方面前行。突然想起诗人西川的诗句送给各位高贵的策展人:我给你带来了探照灯,你的头上夜晚定有仙女飞行。
5.各位主席。(事关官方意识形态与政治体系架构,不谙此道。不谈)。
6.另一种当权者。千谢万谢手头有钱花在摄影上的老板们,千呼万唤手上有权为摄影撑腰搭台的官员们,千恩万典那些知晓摄影又左右逢缘“往来无白丁”的穿针引线人。你们让摄影更有力量活下来,更有空间施展那未曾公世的一面。你们一方面升拓了摄影,你们亦一手摧残着摄影。此类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不是不要而是必须要。
7.三个人。朗静山,这位生于1892年活了103岁年的老爷子,依凭原创的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集锦摄影”得到了众多“洋毛子”的公认,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被英美沙龙推崇。
侯登科:一个被病魔剥夺了生之权利的人,在前生苦苦煎熬的伤感倾诉中提炼了比别人更加充盈、明澈、丰润、高尚的余生。
刘铮:这一位探知阴郁世界的行吟者,把自己的悲凉、无助、寡淡、深遂、静思锤炼成一把无与伦比的长空利剑,他行走江湖,而隐于江湖,他打探江湖,而笑傲江湖,《三界》、《国人》以及最新作品《太阳底下》都是近几来年华人摄影的杠鼎之作,每每看来,尤如迅疾的耳光,向我扇来。刘铮倾向于从体验开始,握住原生的冲涌,把经历、行走、感触、意象、幻觉、梦呓和画面经沉思渴想凝聚,以此获得与世界抗争的力量,并通过这抗争,把丑态表述华美,把死亡演译平缓。这不是个人心智一角的孤独发表,而是一批人精神活动的 通明诗化,它剥凿着一切默守陈规,一切世俗权威,直到那火红的残阳辉映醒每一个心存良知的路人。
侯登科们刘铮们用生命与行动体验了必然终结与必然消亡,他们完成了在自己阴郁的陷阱里对灵魂的鞭打与净化,并以倾向死亡的语言风格与“摄影发源地”的西方人在同一平台上分庭抗礼。而后的王庆松、荣荣、邢丹文等等也都在自家的“自留地”放了“丰收”的“卫星”。他们提练着摄影语言,编排着摄影语景,消解着摄影局限,完满着自我表达与嘲讽现实的进程。这是一些有缺点和偏见的人,但这些人的缺点和偏见与他们的优点和真知形成 了当代中国摄影的乐音和噪音。
二.文: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
今日中国摄影的文本疏理与理论探究,最大的弊病是批评的缺席。笔者曾于2001年就摄影评论现况言书万字作以拙论,不再复述。艺术的发展与生成离不开批评与批评家的警示和警醒。但目下已鲜有立场向左,一针见血的摄影批评更多的是评论家与摄影家表扬与相互表扬的表演,评论也成了表扬者与被表扬者勾肩搭背暗送秋波的风月场。早年,居于山东的孙京涛先生曾撰文对河南姜健先生的《主人》进行过批驳(今日,两人已成老友,可见互相之开明)。现在,环视四野,能够谈真话的恐怕也就剩下刘树勇、鲍昆先生了。刘先生激情澎湃,耿直刚烈,言如利刃,文风犀利,是难得的尚有血性与个人立场的大家。出炉的文章,篇篇精彩,切中要害,但遗憾的是这几篇好文,只能散落在民间。纸媒无人问津(个中原由,不言自明)。在体制、权威、政策、利欲的勾引下,更多在摄影圈耍笔杆子的人,要么翻译出书搞外快,要么受人指使当说客、枪手。批评家、评论家被异化为翻译家、媒婆、说客、推介者角色。解析因由,一是评论家自身才情的薄弱,大都是从文本到文本,从看到看,从听到听,少有人对某一景象进行长年长期的关注与研学。更没有严谨的学术特性;二是摄影人还停在“耳根子发软”的阶段,别人说好,可以请客送礼;别人意见相左,则吹胡子瞪眼,显露出摄影人胸襟狭窄的硬疣。
谈到摄影批评还要提到两个人。(陈丹青、杨小彦、顾铮。已被尊为神灵、不可触及)。我提的这两位一位是京城的鲍昆先生。记得上世纪90年代,曾在《大众摄影》上拜读过鲍昆先生的一篇有关中西方男女性事的比对(文章主题并不在此,只是笔者仅记住这些)。对鲍昆先生的景仰尤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不久又看了他对薛挺的评论,深为钦服。后来又读了几篇大作,不知何因,文章没了力量,倾向脉络研析,大话理论探究。再后来,他出现在一个摄影节的论坛上,一幅登堂入室的面容。作为一位真正的批评者,应是埋伏在世俗丛林里的火枪手,暗地里目光如炬的智者,而忙于迎来送往,批评家成了社会活动家,不知是文字的悲哀还是影像的悲哀。另一位是与笔者同处中原的三门峡人士孙振军,孙先生满腹豪情,不但有明睿辩析能力,亦有言说冲动,但鉴于个人文采的稀疏及摄影全局认知的挟限,几篇立意顶好的文章也被他弄的四六不像,隔靴搔痒。想干还要有干的能量,不是谁拿起相机就成了摄影家,同理也不是谁能拿起钢笔就成了理论家一样。
更更多的几个人(其实中国的摄影评论队伍与摄影创作队伍比少得可怜)在这轰轰烈烈的各种活动里与人际交往中,丧失作为批评家应有的自由之人格、独特之立场、反判之精神、诘问之才情,而靠耍弄文笔,糊弄媒体,玩弄作者,挣些银两,养家糊口。钢笔象戴了“避孕套“想偷欢,又惧然疾患,到头来写的是扯淡拉着扯淡,无聊抱着无聊。浪费了太多报刊杂志的版面。这其中,个别编辑老师充当的“皮条客”角色为调戏读者做出了应有的、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事: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于冰。
1.协会。加入和不加入的唯一区别就是办证、交费、开会。或不办证、不交费、不开会。
2.影展。自己掏钱把照片挂在一个大家不愿去的地方,又特意给人下请帖,摆饭局,让人看看,看完后大家一边说“好,好,好”一边推杯换盏海吃海喝的照片露脸形式。
3.影赛。公款或其它款支持摄影事业的一个多有“猫腻“的分钱活动。
4.摄影节。农村叫庙会,乡镇叫集贸市场。摄影人把自己种的菜通过策展人这个二道贩子集中到摄影节的一次规模较大的集体行动。以发展旅游,提高知名度的名义,摄影人趁机见面喝酒,策展人忙着发展下线,组织者混个脸熟。谁能记起摄影艺术这档子事儿,那是高人。
5.报刊杂志。“年轻年轻的象一支杯子,老老的不成样子(尹丽川)。大都是官样十足,老态龙钟一幅要高举什么什么的意思,到头来除了举起了广告,什么也没举起来。靠封面登光屁股美女发家的《摄影之友》前两年把封面改成风光,想抹去历史的话柄,但并不灵验。今年,又重操“美女”旧业,这种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办刊方针,令人作呕。发美女,有什么错。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自己搞砸了自己。
6.网站论坛。几个大的靠网民人气及点击率赢得了广告商,你掏银子我献媚,与商家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并最终达成双羸。至于摄影及作品这一部分,整,往俗了整。美女加大腿,风花雪月加器材发烧,只要点击率上来了,搞成“芙蓉姐姐”、“雅阁女“那才好呢。至于影友的心理需要,谁管你啊;死一只凤凰,咱网站也变不成鸡吧?无数个小的,皆在自娱自乐的天地里 缤纷 自我,装饰太平。
四.品: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摄影在上世纪中叶后完成三次转型,一是二三十年代,受绘画影响,相机是有钱人和高级知识分子消遣品,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二是30年代末期以徐肖冰、吴印威、罗光达、沙飞为代表的战争新闻摄影;三是70年代后,中国摄影进入了“多向分化“的第三次断裂与重建,构造出一个全新的摄影形态。新 千 年后,随着真正意义上的”读图时代“的到来,摄影与摄影家们才真正喜迎了属于他们自己的 千 年。摘要疏理一些名字与作品。
——李仲魁《在结婚登记处》(1956年),那个羞涩圆润手带戒指的女青年;
——李江树《国画家石鲁》(1978年)刻画了画家在那不堪回首岁月饱受的煎熬。
——胡武功《洪水袭来之际》(1983年)公安干警冒死将命悬一线的伤者送至安全处;
——李晓斌《上访者》(1977年)那不忍久睹的目光;
——王东《小平您好》(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民众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于德水《大河万岁》(1985年)那是一群激情涌动的中国纪实摄影先行者在黄河岸边的律动。
——黄翔《十月的螃蟹》(1990年发表)隐喻“四人帮”彻底的垮台;
——解海龙《希望工程》(1992年)里那双经典传神的大眼睛;
——侯登科《麦客》(1993年)弥漫其间的那充满人文关怀和对土地深深眷恋的忧郁气质。
——莫毅《“狗眼”的照相》(1997年发表)。
朱宪民《黄河人》,陈锦《四川茶铺》,曾璜《战火浮生》,姜健《场景》、《主人》,袁冬平《精神病院》,赵铁林《小姐》,黑明《走过青春》,李振盛《红色中国》,张海儿《蒸汽机车与坏女孩》,韩磊《风景》,刘铮《国人》等等。
世纪交迭处,更是云集了如王庆松、慕辰+绍逸浓、邢丹文、王劲松、洪磊、郑国谷、宋永平、海波、阎实、王宁德、白宜洛、缪晓春等等皆从其它门类衍向摄影。并以独特的风格与全新的手法添加了摄影的可能。在“摄影作为艺术”与“艺术作为摄影”中浸淫自我。其中大部分人均在海外表现不俗。
相对于上述经典人物及作品而言,更多的影像停留在懵懂无知的迷失状态。加之网络助纣为虐,使得今日之摄影变得更加轻浮。台湾清华大学长期从事视觉美学研究的陈传兴教授认为:我们的摄影家太急切了,好像自己的影像不能说服别人就不够好似的。因此常把自己的影像表现为人文思潮和文化运动故意扯在一块大谈。……这种说服别人的心态最后只落到——自己在说服自己的困境而已。以笔者拙见当今之摄影,深沉的深沉不下去,轻浮的又轻浮下起来。继而掺和着折衷主义的泛滥,影像从业者也表达着“什么样都行”的妥协意向,在某种意义上讲这铺天盖地的“观看”已没有什么精致的需要了。
摄影的机械特性与工业本质使其在其它艺术面前变得狭窄、低俗。它流通达于广大、操玩过于简易,门槛过于低下,以至于在其它视觉艺术面前总给人低人一等的感觉。诗人于坚说:诗是语言的狂欢,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一个天才可以把无聊的一分钟写的很有感觉。其实,摄影家一样,你把你掌握的技术、技能、技巧和一切可以技术化的手段都用尽了,你还能干什么。你为什么上不了一个心想的高度,原因很简单,你缺乏了思想支撑与自觉高度,就像一个满身盔甲的金钢战士看上去刀枪不入,最终还要倒在更为猛烈的火力下。
现下的一些作品不外乎:
一是深沉类:注重心理描写,强调个人感受,影调阴沉,画面粗犷,力图击破传统,反判经典。二是小资类:痴迷于捉云弄雨、吧台舞池、男女欢悦,公开隐私,放大生活。顺便说一句,在慵常生活里编织检拾个人图像记忆与视觉碎片的成功者,上海的刘青算是一位。其它泛滥于网络的“滥情图片”非但没有看出“浓浓细语,寸寸柔肠”倒给我一个“真流氓,假性情”的感觉。三是隐私类。也可叫身体摄影。文学界的棉棉、卫慧、尹丽川,都是身体写作 确切地讲叫下半身写作的才女,虽褒贬不一但并不影响他们扬名立腕,再舒服一些(尹
丽川书名)。纵观历史,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 标志之一,便是艳情 文艺的出现。女性成为文艺的宠儿并不意味着她们会成为社会的玩偶,相反,他们会在更为宽容的社会环境下寻求正当的道德支持,以此满足自己心理与生理的双重需要。我想这是时代进步使然,也是人类文明过程的必然。
上述作品很明显已经从摄影的政治文宣功能,粉饰太平功能,夸耀 时尚功能分离出来。摄影师转向关照自我内心体验与行为深度。他们利用日常生活的“细节”,在“琐事”、“敏感区”、“暗处”举起相机,完成着一幅幅画面的框构,并在羽翼丰满之时与宏大的社会纪实和高亢的人文关怀作品彻底的分道扬镳。
摄影的觉醒,应是人的觉醒,我看见,中国的无数表象与隐秘尚在摄影机前沉 睡 。大家陈丹青一言中的。作为一个与摄影有染的普通爱好者我期待着新摄影的 暗地 妖饶与纪实摄影的华丽转身。现今看,该是日子了。
几个问题:
中国摄影有没有母语?与西方摄影有没有被误读?摄影需不需要产业化?中国摄影尤其艺术摄影如何培育自己的市场,召唤 起更多的购买力?哪些 影象机构、画廊甘愿斥资供养摄影家并由着他们的性子随心所欲的创作?当下的摄影到底是新还是旧,是少还是多,是精致还是另一种庸俗?摄影能不能像文字作品那样光明正大地触及性这一敏感地带?真正的好的影像如何在更大广大领域传播?……这些问题,没有答案,没有解决的办法。我们漫漫等待吧--------




个人拙见 诸位批评

慕容拖鞋 2006 8--11


____________________
也许我们只能愤怒地对抗将逝去的光!!!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回复帖子 总页数 (2):    1  2       下一页 >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返回论坛 »
所有时间均为GMT+8:00. 现在时间是 12:27.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 Powered by Nphoto Forum v0.5.0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