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X33三峡摄影作品展选
那山、那水、那人 ——为黎明、陈文、宋戈三峡摄影展策展手记 黄一璜 黎明、陈文、宋戈都出生在1970年代,目前,他们都生活在湖北宜昌,受过大学教育,都酷爱摄影,他们曾经或者依然在三峡建设的前沿从事新闻工作;他们都非常关注生活在峡江两岸山水间的三峡人……这些大约就是他们三位走到一起的重要起因。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曾经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眼中的峡江和巴楚百姓相濡以沫的一种写照。到了黎明、陈文、宋戈开始拍摄三峡的时候,正赶上中国热火朝天地建造三峡新景观运动,此时,峡江上已没有了帆樯点点,也没有了纤夫拉纤和号子声声,木帆船早已被机动船所取代,甚至这里的山山水水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也随着三峡大坝的开工建设,被史无前例地改变了,或许这是人类正在进行的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最大的工程,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人与自然相亲相敬的关系正在发生巨大而快速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使他们不可能象上一代三峡拍摄者一样,凭籍个人的兴趣和理想,而穷十几、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长江两岸的崇山峻岭间踏勘、跋涉,只为给三峡留下自然美的影像;他们急于要做的是在这个剧变的过程中,记录下人与自然关系史上曾经有过的那种状态的结束和一段新的关系的开始。 为此,他们毫不犹豫地将镜头对准了峡江山水间的三峡人,他们当下的生活,正在进行的迁徙,曾经生活的遗痕……或许,因为记录的急切,也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最初他们每人预选的影像呈现出显而易见的重复感。这也难怪——他们在同一时期,对生活在一个大致相同地点的同一群人开始了各自的关注。但细细浏览他们的影像,不难发现,在他们相同或者相近的关注点与面上,还是有着各自的思考,我坚信,在现场无论他们是冷静的旁观,还是热切的欣喜,至少他们没有刻意地为了苦难而苦难,有的只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怜悯和尊敬。 大学期间主修美术的黎明,注重借景借物借人来释放自己的内心,即便在同样的关注面上也不满足于单纯的记录,无论是灵动的构成还是身居期间的人,画面中莫不释出冷峻而较为主观的色彩。陈文把焦点锁定在三峡人迁徙后留下的遗痕左右前后,扫描与这些遗痕相伴的三峡人的形色生活,比较好地把握了其间微妙甚至有趣的关系,以及别离故土的冷酷。宋戈倾向于对当下继续在三峡地区生活,推动并伴随着三峡日新月异变化的人们做重点记录,无论这些留下影像的人带着怎样的表情,都遮蔽不了他们不离故土的欣慰和对未来生活略带欣喜的期待。 可以这样说,三位摄影师的三组影像,生成了一个以“三峡”为核心的三重视阈,它们的指向有时交错,有时平行;三条线索,三个剖面。我们将有可能透过这样的线索这样的剖面,看到曾经在三峡山水间生活或将继续生活其间的人们的过去和未来,当然还有三位摄影师对急剧变化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人的生命状态关注所抱有的一份自觉。 黄一璜 引用: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摄影评论家、 教育家,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策展 人,首次“平遥国际摄影基金”获得者) |
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路上,我在路上 http://artdawn.fotoyar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