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了R1,又找到一个热爱R1的论坛,不禁想谈谈我对R1的一些看法
1. 性价比非常好:
R1采用的是APS-C尺寸的CMOS,因此在镜头的设计上指标和性能完全可以和单反靠齐,不会出现小DC的那种指标党的趋势。R1的镜头指标为等效24-160MM,F2.8-F4.8, 67MM口径,卡尔蔡司T*镜头,我们首先看看这个镜头值多少钱,因为不同的厂商之间,原厂副厂之间很难说清楚,清风在这里就拿SONY单反的镜头来比较:
碰巧索尼最近刚刚发布了一款同样焦端的镜头:
索尼 卡尔·蔡司 Vario-Sonnar T* DT 16-80mm F3.5-F4.5 ZA 镜头 目前的市场零售价大概RMB6000以内,按照1.5的换算率,正好是24-120的焦端,口径是62mm,而R1的光圈值要比这款镜头还大,在单反里面可是一档光圈一挡金啊!口径为67MM,之间的差别喜欢钻研的朋友大可以细究,这里清风只说自己的结论:R1的镜头如果作为单反的镜头生产销售的话,售价RMB7000,你都得说索尼厚道。大家如果看过DPREVIEW的评测的话,一定会记住PHIL说过的这样一句话:R1的价钱单买这一支镜头也足够了(当时官方报价是$999)- Superb 24 - 120 mm F2.8 - F4.8 lens is worth the $999 alone。因此按照现有的报价,索尼的R1的性价比绝对是一流的,买了R1的朋友大可以向别人吹嘘:我买了一款16-80的F2.8-4.8的蔡司头,别人还送了我一个一千万的机身!
2. 机身做工精良
做到做工精良,清风必须先承认R1的做工确实比不上怪兽一代的F828,然而和目前市场上的中低端千万像素单反比较绝不逊色,个人认为大致可以有这样一个排名:
400D~=D40X< ALPHA100<D80<R1<K10D<D200(如果大家认可D200是中端的话)
在这里可能很多人要诟病R1近1000G的重量,不过从16-80 SONY的440G左右看,任何一款同档次的单反加上这样焦端指标的头都不会比R1轻多少,甚至于更重。
3. LCD取景和明亮的EVF
这一点上面可能很多人有异议,然后如果奥林巴斯可以把LIVE VIEW作为自己的独门秘籍的话,那么R1一早就实现了,而且实现得很好,况且话说回来,可以旋转的LCD取景在一些特殊场景下的确非常好用。而关于EVF和OVF之争,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看,的确是后者占上风,但是R1的EVF是目前市面上依然销售的机器里面最后的一挡(史上最强还是柯美的A2,那个真是不惜血本!!),相对于大部分消费长焦的EVF而言有绝对的优势
4. 在价格上面对其余的消费旗舰造成了绝杀!
目前已有的消费旗舰包括富士S9600,松下FZ50,佳能G7,理光GR-D,尼康P5000(勉强算)区区几款,虽然价格上面R1依然是最贵的,但是其强悍的性能已经远远不是区区几百块差价可以代替的。如果R1不是甩货而是铺货的话,那么其他的机器几乎无立锥之地了。不过这种可能也是不存在的,因为性价比最高的东西往往都是即将下市的产品,厂家已经不在乎是否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而在于是否可以清空库存。
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一个厂商在一个特定的年代基于某些目的都会推出自己的呕心沥血之作,这些产品往往在发表的当时性能惊人,指标完美,成为一个时代内这个厂商的标杆,但就SONY讲,F717/F828/R1就是这样的产品,所以喜欢R1的朋友就不要再犹豫了,该出手时就出手!
机无完机,r1当然也有缺点,不过在对比之前,首先要说的是r1的对手都是中低端单反的套机,至于那些消费长焦是无需再提的,个人认为R1的主要缺点如下:
1. R1的对焦系统没有单反的独立对焦模块强悍,尤其是弱光和长焦情况下依然有差距。
2. R1的镜头缺乏扩展性,少了长焦端,但是固定镜头的设计也避免了单反ccd进灰的顽疾,可谓有得必有失。
3. R1的芯片处理速度上面相比现在的主流单反还有差距,毕竟是前两年的产品了。
4. R1的高感光表现比较现在的主流单反依然有差距,使用RAW的话应该可以把差距缩小。
5. R1的镜头不是微距镜头,而且最近最近对焦距离比较远(w 35cm, t 55cm)
总的来说,R1的缺点对于喜爱它的人完全不是大的问题,反而是在现有的价格下凸显出超高的性价比,因为R1肯定处在甩货阶段(不是因为R1的性能不够强悍,而是因为利润太低,远没有单反容易挣钱),因此要买的朋友一定抓紧了,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现在市场上的R1有一种索尼推荐的大礼包套装5100左右,包含标配机器,sony 2g ms duo棒,索尼原装电池,索尼便携包,外面有一个大礼盒。至于最后的成交价就要看各位的侃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若浮云,行如流水
清风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