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说几句。 调整光圈、快门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是调整曝光量,形象地(但不严谨)说就是控制进入相机到达胶片或者CCD/CMOS上的光的总量。对于我们所拍摄的物体,有没有一个标准的曝光量呢?其实是没有的,就看你想如何表现你的主体。如果你想表现“深沉”,也许会刻意减少曝光量,使照片上的物体看起来比你眼睛实际看到的要暗一些;如果想表现“明快”,比如拍MM的脸,也许要增加一些曝光量,使MM看起来白一些,而且脸上的斑斑点点也能隐藏不少。有人可能要问,那测光表(不论是单独的还是相机内置的)是干吗用的?当然是用来测量光线的,而且它会告诉你”标准“曝光的光圈、快门组合值。所谓”标准“,其实是以18%灰的反射率为标准。打住,打住,再说下去太专业了,俺也要露怯!还是简单地说吧,测光表其实是个傻子,不论它多高级多么贵,按照它”建议“的曝光,所有物体在照片上都成了18%的灰。因此,用傻瓜机照相,雪地不是白的而是灰的,煤堆不是黑的,而是灰的。 姑且不论你曝光是否”标准“,对于一定的曝光量,理论上有无数个光圈、快门组合来实现(实际上是有限的,因为你的相机不是无极变光圈和快门的)。例如对于F8、60s这样一个组合的曝光量,也可以用F11、30s的组合来实现,也就是说光圈增加/降低一挡,快门速度降低/增加一倍,进入相机的光线总量是相同的。但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这就是下面要讨论的问题。 快门速度对于拍摄物体的影响我们可以很直观的想到。速度慢了,如果拍摄主体是运动的,在照片上就容易模糊。 光圈影响的则是”景深“。对于”景深“严格的定义,可以参考有关专业书籍。简单地说,就是在我们所拍摄的方向上(纵深),看起来清晰的范围(距离)。景深大,整张照片从近景到远景都是清楚的;景深小,只有某些距离的物体是清晰的,它前、后的物体都是模糊的(例如初学者总是羡慕的人家拍的MM大头像就是脸上清楚,背景总是如梦似幻的)。光圈是如何影响景深的呢,记住下面的口诀: 光圈越大(光圈值越小,F2.8是大光圈,F16是小光圈),景深越小; 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同时,影响景深的还有镜头的焦距。焦距越长,景深越小。有时候焦距对景深的影响比光圈要明显。所以拍摄MM大头的时候,往往要用大光圈的中焦以上(例如F2.8的70、80mm)的镜头,很贵的! 还好,你要拍的是风光。除特殊情况外,风光是广角加小光圈居多,为的是保证景深足够,前后都清楚。这时候,光圈小了,为了保证进光量,快门速度可能要降下来。快门速度慢了,手端着容易抖,一抖,虚了。因此三角架绝对少不了!您就掏钱吧,谁让你上了”摄影“这贼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