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新摄影论坛 > 器材讨论区 > 尼康 Nikon > 请问什么是ITTL闪光?  
回复帖子
 作者 主题 
2007-07-12 15:45  #1
初级会员
ales

级别: 小学一年级
积分: 6
发帖数: 4
注册日期: 2007-03
来自: 中国, 广东, shenzhen
请问什么是ITTL闪光?
 请问各位高手什么是ITTL闪光?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7-12 17:47  #2
会员
5354cat

级别: 初中三年级
积分: 4521
发帖数: 4482
注册日期: 2007-04
来自: 中国, 广东, 東莞
ITTL闪光
5354cat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华盖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7-12 21:57  #3
会员
吉林建工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积分: 2788
发帖数: 2713
注册日期: 2007-03
来自: 中国, 吉林, 大连
尼康 原来是d-ttl闪光 现在 sb600 sb 800 是 i-ttl闪光 ,更新的技术。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7-12 21:59  #4
会员
吉林建工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积分: 2788
发帖数: 2713
注册日期: 2007-03
来自: 中国, 吉林, 大连
TTL闪光灯控制

TTL(通过镜头)闪光灯控制是专用闪光灯才有的功能,也称TTL闪光灯自动控制。它不仅要求闪光灯上有这一功能,同时也要求照相机具有相应的机构,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其原理同自动调光式闪光灯类似,但测光是由照相机内的专用测光元件来完成,该测光元件位于反光镜箱底部。在闪光灯曝光时,照相机内的测光元件直接测量胶片平面的反射光(OTF 方式)。当曝光足够时,照相机会通过机身上热靴的专用触点及时地发出控制指令给闪光灯的控制电路,切断电容向闪光灯管的放电回路,关断闪光,从而保证不会曝光过度。TTL闪光灯控制方式与照相机的"内测光" 方式类似,更换镜头时,照相机的测光系统仍能测量出变化的光线,因此对闪光灯的控制较为准确。TTL 闪光灯控制的信号流图见图 5-6。

在TTL 闪光灯控制方式下,只要被摄物在闪光灯的有效范围内,操作者不用考虑闪光指数与光圈系数的关系,可以专心致志地构图拍摄,所以该方式已成为中高档照相机的标准功能。

在 TTL闪光灯控制方式下,虽然被摄画面的背景也会在胶片平面上反光,测光元件也还能反应出这些亮度。但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在闪光之前并不能自动地控制闪光输出,要等到闪光灯触发、测光元件接收到反光量之后,才能对闪光灯实施控制,所以这是一种被动式的控制方式。

由于其原理限制,TTL 闪光灯控制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在第三章中有关测光系统的叙述中曾提到过,测光系统是无智能的,在TTL 闪光灯控制方式中也是如此。如当背景很黑而且在闪光灯的有效范围之外,被摄主体又离照相机比较近时,因为背景根本没有反射光返回来,闪光灯有可能是释放出全部的能量,被摄主体有可能会曝光过度。这种情况在大型舞会或夜间露天***上比较常见。相反,如果背景比较明亮而且在闪光灯有效范围之内,被摄主体与背景之间距离比较近时,由于背景返回来的光线比较多,容易造成被摄主体曝光不足,如站在一面白色墙之前的留影拍摄,就常见这种情况。

解决办法是采用自动曝光锁定,其使用方法与不用闪光灯时的方法一样。先对准被摄主体测光(必要时走近被摄主体),然后按下自动曝光锁定按钮,此时闪光灯的闪光量亦随之锁定,再重新构图拍摄。如美能达α7000配用其专用闪光灯AF2800,就可以实现带闪光灯的自动曝光锁定。至于读者自己所用的照相机是否能用这类自动曝光锁定,请自行测试。测试方法为:将专用闪光灯接至照相机上并接通电源,先将镜头对准明亮处进行测光并锁定,然后对着一面镜子(最好是大镜面,如穿衣镜,距离要在1。5米以上),按动快门释放钮,进行闪光灯曝光,用眼睛观察其闪光亮度,由于原测光的区域较明亮,闪光灯的输出亮度应该比较小;其次再对准阴暗处(最好是全黑处)测光并锁定,又对准镜子按动快门释放钮。如果这两次闪光的亮度有差别,说明该照相机能实现带闪光灯的自动曝光锁定;反之,则不具备该功能。

目前绝大多数专用闪光灯都是插在"热靴"上的,或者通过多芯电缆离机实现 TTL闪光灯控制。美能达的 Dynax 7xi首创了离机无线TTL闪光灯控制。其原理是:与专用闪光灯3500xi同时使用(不插在热靴上),Dynax 7xi的内置闪光灯先微闪一次,通过3500xi内置的同步器触发闪光,当相机内测光元件测出闪光足够时,内置闪光灯再微闪一次,3500xi在接收到第二次闪光后,自动关断闪光。其工作原理见图 5-7。

填充式闪光灯控制

有不少人也许会认为,只有在光线不足时才能使用闪光灯。其实不然,在阳光明媚的大晴天,照样可以使用闪光灯,而且还能拍摄出效果极佳的照片。但这时的使用方法与闪光灯的正常方式有点不同,就要采用本节中所介绍的填充式闪光。

这种控制方式也称补光式,当被摄画面的反差很强烈时 (如逆光),可以用闪光灯来填充阴暗的区域。但要保持画面的自然感,用闪光灯时就要有些限制,闪光亮度与现场光要有一定的比例。如果闪光灯的输出亮度在画面中占主要地位,拍出来的照片也许会很奇怪的,效果显得不自然,如在晴天树阴底下拍摄人像留影时,人脸会因闪光灯的亮度而显得苍白等。

人的眼睛对各种亮度的场合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如与一位背靠明亮窗户而坐的人交谈时,我们仍能分辨出他(或她)脸部的细节,根本察觉不到他(她)是处逆光位置,也就是说人的眼睛具有自动逆光补偿功能,而大脑正是作出补偿计算的计算机。遗憾的是胶卷并不具备这种自动补偿功能,如果按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或类似方式的测光值进行曝光,拍摄后往往会出现剪影效果,根本就分辨不出来人脸部的细节。如果提高曝光量,则背景会因为曝光过度而全发白了。所以有不少人不敢拍摄这类场合。遇到时,通常要求被摄者更换位置。在户外时,则要求被摄者面向太阳,这对于摄影是很理想的,人脸所受到阳光的照射,能够将所有的细节准确地记录下来。但对于被摄者来说,就有些难受了。如果阳光强烈的话,眼睛就可能要眯起来,脸部表情很不自然,仿佛很痛苦似的,难以得到生动的照片。而采用填充式闪光,就能避免上述问题,被摄者可以处于逆光位置来被摄,由闪光灯所发出的亮度来"填充"画面前景的阴暗部分。

填充式闪光的原则是:在保证背景曝光正常的前提下,适当增强主体的亮度,使其细节充分表现出来,因此应按背景高亮处的测光值来设定。手动设定大致的做法如下:将快门速度置成最高同步速度,然后根据闪光灯指数和被摄体距离,按照指数公式计算出光圈值,再收小一档或两档来设置实际的光圈 (等于曝光不足一或二档)。 具体的设置要视逆光程度(即反差程度)而定,光圈收小多些,会出现逆光效果。

手动设定填充式闪光的参数是较为困难的,它像手动曝光选择曝光组合一样,要有较丰富的经验才能设置准确。在大多数情况下,许多人设置的参数会使曝光过度。

现在许多专用电子闪光灯都具有填充式闪光的控制程序,能够在曝光前根据现场光的测量值以及画面的反差情况,依据程序自动地设置闪光量与现场光的比例,能够在闪光的条件下,恰到好处地保留现场光下被摄体的自然气氛。这就是所谓的闪光灯程序自动曝光(佳能称之为A-TTL控制方式)。

填充式闪光控制与 TTL闪光控制的区别在于:填充式闪光控制方式在未闪光之前就已经根据被摄画面的现场光,确定了闪光灯的输出,所以是主动式的控制方式。由于填充式闪光控制涉及到兼顾背景的问题,所以与相机上的测光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测光方式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填充式闪光控制的效果。目前由于分区式测光方式能较好地处理被摄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因此与之相联系的填充式闪光控制的效果也就比较理想。还有一点区别是,填充式闪光控制不一定是TTL的。

鉴于上述原因,有些相机上的名称使不少用户感到困惑不解。如尼康F4上有矩阵平衡和中央重点加权两种填充式闪光方式,实际上矩阵平衡填充式闪光控制是与矩阵式测光方式相联系,被摄画面的测光值由矩阵式测光方式而得;而中央重点加权填充式闪光控制则是与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方式相联系,测光值由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方式给出。这两种填充式闪光控制的差别只是在于测光方式的不同。其他厂家的做法也是类似的,由于现有的大多数AF单反机都具有分区式测光方式,与之相联系的填充式闪光控制的效果就与矩阵平衡填充式的相类似。所以我们不必为具体的某个名词所迷惑。

我们知道,控制曝光量的因素有快门速度、光圈和闪光量,在填充式闪光控制中也是如此。许多用户在使用闪光灯摄影时,多数是采用调节光圈来控制曝光量;而实际上也能采用调节快门速度来控制曝光量。如对同一个光圈,快门速度慢,背景的曝光量就多些(此处假定背景在闪光范围之外),画面也就更自然。这也是填充式闪光控制与 TTL闪光控制的区别之一。读者也许有这样的经历,在阴天拍摄时,由于环境光亮度较小,需采用闪光灯拍摄。若用 TTL闪光控制方式,虽然被摄主体的曝光是准确的,但背景的曝光则严重不足,白天拍摄出夜间的效果来。

例如说尼康F4的矩阵平衡填充式闪光控制方式在程序自动曝光和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方式下,其快门速度在 1/60~1/250秒之间自动调整的;而在快门优先自动曝光方式下,其光圈值则是自动调整的,调节范围要视镜头而定,最大范围为f/1。4~f16。

填充式闪光方式还有一个很好的用途,在日间拍摄人像时,可以给人物加入令人着迷的"眼神光"。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自然光都能在人的眼球上产生反光,只有光线以某个角度进入眼球时才能产生反光。而当闪光灯插在相机的附件插座时,总是能够在眼球上产生闪光的反光,从而使被摄者显得生气勃勃,富有魅力,尤其适合于拍摄天真活泼的儿童和豆寇年华的少女。

3D五段测光元件TTL平衡填充式闪光

我们知道,在逆光式反差大的场合使用TTL 闪光灯控制,往往会使被摄主体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如果使用填充式闪光灯控制,能部分解决上述问题,但在有些非常奇特的场合,如在很黑的空旷地拍摄,由于环境亮度几乎没有,填充式闪光灯控制方式也会使闪光灯将全部能量释放出来,从而被摄主体有可能还是曝光过度;还有一种情况是,摄影画面中包含有高反光物体,如镜子等,测光系统不能测出闪光照明那一瞬间的亮度,从而也还是达不到填充式闪光的目的。所以还是不能完全地解决问题。

引起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以往所有单反机中用来实现 TTL闪光灯控制的测光元件均为单个元件,其测量胶卷平面反射光的方式有点类似于第三章所提到的平均测光或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方式,从而也就具有这两种测光方式的缺陷。

尼康于1992年8月推出的F90较完美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我们从第三章中知道,为了解决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所存在的问题,尼康首创了分区式测光(矩阵式测光)方式,有效地解决在逆光和反差大场合的测光问题。那么既然单测光元件 TTL闪光灯控制也有类似的问题,是否也能按照同样的思路来解决呢?尼康 F90上首创的3D五段测光元件TTL闪光控制系统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装在F90 反光镜箱底部的测光元件是分成五段的,通过一个聚光镜阵列将从胶卷平面反射回来的光线进行分区聚光,再投影在后面的五段测光元件,因此对闪光曝光过程中的测量监视不再是按平均处理,而是按画面的几个部分进行监视。

采用了五段测光元件后,可实现3D五测光元件平衡填充式闪光控制。在这种方式下要与专用的SB-25闪光灯和D型AF镜头一起使用才能发挥作用。3D五测光元件平衡填充式闪光控制的工作流程为:

1、D型AF镜头将聚焦距离信息传递给F90;

2、SB-25 在反光镜上翻后,而快门尚未开启之前这段时间里,发出一系列较弱的闪光, 这种闪光方式称为"监视预闪";

3、五段TTL 测光元件同时测量从灰色快门帘幕反射回来的光线;

4、相机内计算机将五段 TTL测光元件所测量到的实际亮度与根据镜头来的聚焦距离数据、监视预闪的闪光指数和所用光圈等计算出来的理论值进行比较;

5、计算机经过分析并决定:

i、根据反射光的相对读数决定由五段测光元件中的哪一段进行TTL闪光控制;

ii、根据所用测光方式 (无论是3D、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或点测光)来决定平衡环境光所需的闪光量;

6、快门开启,主闪闪光,闪光量由(5)所决定。

这种控制方式能保证在非常奇特的照明条件下的正确曝光问题,如画面包含有镜子、白墙等反射性很高的物体、有物体(非主体)非常靠近相机。同时还可以处理日出和日落等这类有太阳在画面中,但背景很远而且照度均匀的场合。如果用一般的TTL 闪光控制方式,很容易会使画面中的主体发白或曝光不足。

从上面的介绍来看,3D五段测光元件 TTL填充式闪光方式是很优越的,它相当于在机身内装入了一个闪光测光表,通过监视预闪功能可以在正式闪光之前先测量出所需的闪光量,然后再正式闪光。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好的TTL闪光灯控制方式,可惜的是要与SB-25专用闪光灯和D型AF镜头才能实现。 但只要使用尼康的AF专用闪光灯和AF镜头,其控制效果还是要比第四和第五节所提到的控制方式要精细。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7-13 22:13  #5
初级会员
相忘于江湖

级别: 小学一年级
积分: 12
发帖数: 11
注册日期: 2007-07
来自: 中国, 安徽, 滁州
好长啊
看不明白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7-14 11:00  #6
会员
5354cat

级别: 初中三年级
积分: 4521
发帖数: 4482
注册日期: 2007-04
来自: 中国, 广东, 東莞
四个字、自动测光!


____________________
华盖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7-14 18:29  #7
会员
吉林建工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积分: 2788
发帖数: 2713
注册日期: 2007-03
来自: 中国, 吉林, 大连
一句话:闪光灯根据镜头测光,进行精确的曝光!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回复帖子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返回论坛 »
所有时间均为GMT+8:00. 现在时间是 00:39.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 Powered by Nphoto Forum v0.5.0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