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从芒康到金沙江的路不太好,尤其是几十公里的海通峡谷(我第一次进藏时就是在这条峡谷中流了不少鼻血),路面颠簸,碎石锋利,到了金沙江边之后,道路情况相对好些。
金沙江对面的竹巴笼,是一座小村镇。和天津老王过江后,十八年前见过的——长漂英雄尧茂书的纪念碑还在桥头,由于纪念碑很小,如果不是我指给老王看,他还不知道。老王当下拍了几张照片。
尧茂书是四川省乐山市人,酷爱摄影,而且对探险充满了热情,他的摄影当时在乐山很有名气,所拍摄的九寨沟很早就上了《四川画报》,那时候外界对这个地方还几近无知。
他生前好像是西南交大的老师,而漂流长江的念头源自于在《国家地理》上看见日本的探险家植村漂流了亚玛逊河。他认为日本人做得到的事,中国人也应该做得到,而长江边长大的他就应该漂流长江。
那时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人们的观念还相当保守,这类的举动往往被视为性格不成熟,不稳重。但尧茂书的可贵之处在于——敢为天下先,敢第一个吃螃蟹。
他本准备当年(1985年)9月份水浅时进行长江漂流,但由于听到有个美国人肯、沃伦要漂长江,遂提前行动,为的是抢在美国人前面。那时认为时间上抢在美国人前面是爱国举动。当然用今天的观点看则值得商榷了。
沃伦是美国著名的漂流探险家,1977年,当沃伦成功地漂流了恒河上游后,别人问他下一次的目的地,沃伦指着喜马拉雅山说:“只有山的那边,伟大的长江没有被人征服。”
沃伦的语言改变了尧茂书的计划。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烈士的遗体至今也没有找到。而沃伦,也没有来中国漂长江。
当然尧茂书决不是个盲目的行动者,相对而言他还算专业,他进行过体能训练,每天坚持长跑,并利用假期到云南、西藏等地考察长江上游的虎跳峡、沱沱河水势。1984年春节,他用一条旧橡皮船试漂虎跳峡成功,信心大增,因为虎跳峡是公认的长江中最难漂流的一段。
1985年,尧茂书向朋友及家里借到4000块钱,到上海以1500元一艘的价格购得两艘橡皮船和一套潜水服,开始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长江探险漂流。5月27日,尧茂书和三哥尧茂江携带两艘被命名为“龙的传人号”的橡皮船,一台16mm电影胶片摄影机,一台美能达相机,几十盘电影胶片以及吃住用品等乘火车离开成都,转道西宁,格尔木等地,最后搭乘货车、牲口等,于6月11日抵达长江源姜古迪如冰川,开始了他艰难而浪漫的旅程,他的目的:1、单人挑战长江,2、写一本漂流日记,3、拍一部纪录片,4、出一本画册。全程用时100天,最终抵达上海。
长江最初的源头沱沱河长达三百公里,由他三哥尧茂江陪同漂完。然后兄弟两人分手,哥哥先回四川,采购一批食物及用品后,准备在巴塘迎接弟弟。
7月16日,“龙的传人号”安抵川、藏、青三省区交界处的直门达,以下不远,便是令人胆寒的金沙江了。在距此不远的青海重镇玉树,他受到了热情欢迎。人们安排他参观文成公主庙,邀请他出席州里的宴会。7月23日,尧茂书船离直门达,向险恶的金沙江漂去。次日午后,藏民发现他的橡皮艇翻倒在江心的一块石头上,遗体无影无踪。
原计划在巴塘接应尧茂书并随其漂流采访的《四川日报》记者戴善奎,在得知尧茂书遇难的确切消息后,写下长篇报道《长歌祭壮士》,于是尧茂书的名字,像旋风般卷过中国。
遗憾的是,尧茂书历尽千辛万苦拍到的10多本电影胶片,由其三哥尧茂江带回成都后,却因为请人带到北京冲印的过程中意外失窃,这样尧茂书的遗作未能面世。
我个人认为,尧茂书遇难倒没什么,因为每个人都终有一死,只是时间排列次序不同而已,但所拍的电影胶片失窃,才是尧茂书真正的巨大损失!
我之所以再次追述尧茂书,是因为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廿多年前的中国,曾有这么一个悲壮的故事,有这样一位蜀中壮士,进藏摩友们也没有提到。
更为悲壮的是:从1985年尧茂书首漂长江开始,两年间,共有18名勇士在长江和黄河漂流运动中遇难,这是项凝结着难以言语的悲剧色彩的运动,是几千的中华民族史上未曾有过的。
我将毕生缅怀这些铁打的汉子!
当年的相关图片(非本人所拍)
zcbm 上传了这个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