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八景之北阁佛灯
北阁景区及北阁佛灯
官方介绍:
北阁佛灯是潮州金山东麓一组楼阁的总称。景区辟于宋,成于明,历代兴废不一。它背倚金山,面临韩水。相传阁前佛灯,夜间普照四方,故以“北阁佛灯”为名列为潮州八景之一。解放前夕,景区尽遭毁圮。自一九八五年起,次第修建玄天阁、佛灯、古城墙、一天门、玄天门、迴澜亭、韩江楼、叠翠亭、观澜亭以及附城曲径和山坡古井等。该区融自然风光、园林雅趣、人丈景观于一体,是历史文化名城潮州一个别具风采的文物旅游区。
我的游记与图片[心疼北阁——对北阁佛灯及北阁景区的置疑]
北阁,传始于宋,盛于明。现存的北阁景区,却是1985年重建的,因其知名的北阁佛灯著于潮州,当然,止著于潮州,至多也莫过潮汕。
但北阁佛灯占潮州八景其一,可见其之于潮州的重要性,到过北阁的朋友也可以反过来说:区区北阁,竟也身居潮州八景,那可想而知潮州之浅薄鄙陋。潮州太小了,潮州的高知名度那是因为出门在外的那一茬潮州人,潮州有历史,史书可遁上N代,但没有沉淀,像一瓮藏了几千年的老酒,却没有散出香来。
其实,北阁是不供佛的,历史上那盏灯,原是韩江边的导航灯,为过往行船指明航向。后来竟晋升为佛灯,自是本土人一厢情愿,他们还编出一个故事,说是某朝某皇帝,睡觉时突然一道佛光照亮龙床,醒后认定佛光源于岭南,就南下觅迹,并确定就是这潮州北阁的导航灯之光。这种谎言对民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虽然很扯谈,但终于流传开来,从而在1985年重建时,政府在这里立起了现在这尊灯塔,高约6米,塔身雕有佛像,那以后它就真的变成佛灯,失去了历史上那盏灯的实用性而具有了这个务虚时代的观赏价值与膜拜意义。现在别说导航了,你就是顺便拐个角,连这灯的影子都看不到。
而整个北阁景区,不单单是这佛灯,还包括这周遭的楼阁亭台。进门,门庭上的“北阁”二字,省长李尔重写的,过门槛抬头,“回澜亭”,省长刘田夫写的,之后拾阶不出五十步,“韩江楼”,饶宗颐写的,左边“玄天阁”,秦鄂生写的,过佛灯后“叠翠亭”,吴维科写的,似乎均是出于名家手笔。1985年重建北阁投资100多万,很可能有一笔就成了他们的润笔费。呵呵,开个玩笑。
整个北阁,从结构布局来看,很简单:城墙下、城墙上、还有就是城墙。真怀疑重建的时候工人工头们是信手堆砌的。城墙下自南向北(不知表述是否正确),几乎是直线排列,依次回澜亭、韩江楼、玄天阁(北阁)、北阁佛灯及叠翠亭。这一溜建筑都是现代人建的,要是放到民国以前的冷兵器时代,估计得给人笑死,那些亭台攻城的时代刚好给敌人挡箭用。而韩江楼与玄天阁,徒有其表。均是厅正中间摆着神盒,神盒内各供着关羽及玄武神,神盒前置一香案,案前铺着几个蒲团,从房梁到神盒到门槛甚至塑像,漆料斑驳木料残破,案台上积满灰烬,两座楼外表光彩照人内部破落寒酸潦倒到无以复加。其实要做样子给人看用不着这样,搞不出名堂来不如不搞。不过韩江楼内关羽关平周仓塑像,有一个细节值得肯定:塑像中关羽居中端坐,不怒自威,左手边关平执印,象征权力,右手边周仓仗刀,象征武力暴力。这是古战场法则,要么服印,要么战争,暴力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
至于在这南方之潮州为何辟地供奉关羽及玄武帝?关羽像阁内有做说明,说是清嘉庆皇帝加封关帝并将其纳入春秋大祭,所以一时间关像遍天下。
而玄天阁内所供玄武神,对此却并没有作出说明,只是简要介绍玄武帝其神其事。这玄武大帝乃北方之神,主水,可禳水患火灾,可能是潮州人请他来镇韩江之水。这是原因其一,另从道教来说玄武大帝掌寿夭,想延寿长生的人多有祭拜玄武神,这可能是原因其二,但我几次到过玄天阁,发现玄武神前鲜有香火及祈福之人,想来可能是人们都活得不耐烦了嫌阳寿过长。当然,这也是开个玩笑。
即然看到这里,关于北阁佛灯及北阁(即玄天阁),我就不得不说出我的疑虑:北阁所供玄武神,乃道教之神,相传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而北阁旁边的佛灯,很明显具有佛教性质,两种宗教在这里被揉在一起,甚至为其具名“北阁佛灯”而挤于潮州八景之列,到底是故意为之还是当事人的无知?或疏忽?
继续往前,过佛灯之后是叠翠亭,拾阶入玄天门,城墙之上,金山顶,先看到的是观澜亭,观澜亭是北阁景区的制高点,抬眼望去虽不会有心旷神怡之感,但神经也要舒缓很多,如果那个时候刚有风有大风吹过来,张开双臂竟也有出世之感。之于此我觉得这是整个北阁楼群最合理的一个,要是它的位置能往外伸,做尖突状伸到韩江上去,那应该更美。现在回过头来,可以看到高大阔气的浪西楼。
浪西楼。语出唐贾岛诗《寄韩潮州愈》: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后来在《海阳县志》中载:浪西楼在潮州,原址无考。浪西楼是否确有其楼?是否在潮州?其实并没有定论,单单凭贾岛一句诗来断定浪西楼的存否位置,不足为信。贾岛并没有到过潮州,他之所以做《寄韩潮州愈》,一是因与韩愈之私交甚笃,一是读到韩愈赴潮途中所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后为其感到郁愤。我们看第一句,写的是与韩愈的交情,第二句,写的是京师与潮州路途遥远曲折,第三句,写的可能是潮州,从这里可以看出贾岛并不了解潮州,“海浸城根老树秋”,其实潮州并不靠海,何来海浸城根?最后一句写的却是贾岛对朝政清明的期望,他同情韩愈,希望朝廷内一夜间瘴烟散尽,好让韩愈早日撤贬还朝,两人又可纵歌相携登临浪西楼。如果是这样,依贾岛诗推断,浪西楼当在京城才对。而现今北阁这幢高大的表面建筑浪西楼,建于何时?我懒得理它。缺乏理论依据就重建历史遗迹,实在是不够明智的。
现在仍站在观澜亭,还可以看到浪西楼前的金山古井——广东第一古井。
古井碑文上介绍说该井于1989年发现,乃明末清初反清复明将领郝沿久所掘,其屯兵金山顶,掘井取水,城破后携子投井而死。
但是,你看到这城墙,看到这古井,上面所记载的这段历史似乎极为可疑。大井与郝尚久拒敌的城墙不过数步之遥,为什么郝尚久要把一口大井掘到城墙边上?在山顶掘一口井径3.8米的大井,他不怕掘下去有损城墙的稳固吗?不怕战争一打响战士们慌乱拥挤会掉到井里去吗?这里已是金山顶了,如果是用于取水为什么不选择地势稍低的地方掘井呢?山顶掘井不浪费人力吗?之于此,我觉得此井是郝尚久掘来取水的说法不足信,除非他是一傻逼。如果一定要说这井是郝尚久掘的,它很可能不是用来取水的,而是郝尚久的一套刑具,用于处死犯人或震慑军心。或是被围城时郝尚久掘井用来逃生的,当然,逃生用不着掘那么大的井,可能是他想掘一个大通道从地底带兵出城袭敌后的。不过这种猜测又很难成立,其一,它是一口竖井,其二,如果要掘地道出城,这个地道必须掘过韩江河床,对古人来说难度也太大了。还有推测就是,这井不是郝尚久掘的,是比他的早的前人所为。或者这井是清朝官兵所为,城破后掘大井用来处死郝尚久及其部下,杀一儆百。如果真是这样,那郝尚久城破自投井殉节的说法又被推翻,他可能是城破被俘后被清兵填井处死的。
种种这些,都只是一番猜测,官方的说法是,该井的始建年份,并没有最终确定,最初的考古挖掘,也因井深18米处井沿消失而没有继续。那么,关于郝尚久那段悲怆的传说,只能是当做野史。我上面这番推测,大家也请记住了,期待后继考古人士的发掘探索。
如今的古井,出于安全考量井口被锁住,但井底却满是现代的垃圾:矿泉水瓶、饮料瓶、碎玻璃等等,如果井底下真有死魂灵存在,他们当是怨气冲天的。
离了古井,从右往下,出一天门,下城墙,可以看到一块标牌,上面详细写着潮州府城墙的始建年份,等等。它的确有历史了,至今已637年,风风雨雨,翻修过的光彩仍旧,残破的继续残破。出到北阁大门,抬眼往上,仍能感觉到城墙的威武,城墙上老树蔓长下来的树根,如时光机器在这人间打下的烙印,沧桑,苍劲,诡异,神秘。 2007-7-30
洲游列国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洲遊列國,不死不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