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汇报之五:有关S5成像质量的初步感受经过试用,俺十分赞同网友 yinguoan 的看法,他说:“S5画面分辨率依然是600万像素..是通过软件插值到1200万..在画面暗部方面还是很容易看出插值后的黑灰色块分布不均匀的效果....但是宽容度是比较高..毕竟是两个600万像素分别记录高光和其他色调合成出来的600万像素...如果喜欢画面100%效果看上去很锐利很多细节的人建议别买..你会失望于S5 100%细节效果...缩小看可以..."
该网友的话说得太对了!我对S5的4256×2848尺寸的图象用100%比例的观看结果也很失望,或者说一开始非常失望,总是感觉细节不够清晰,不过现在有些习惯了。如果S5是你的第一台数码单反的话,那还好说,但对于我这个习惯了尼康D200/D40/D40x生成的纤毫必现的锐利图象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打击。为了预防以前心里已经有所准备的S5细节不好的问题发生,我在拍照之前已经在相机内将锐度等调整到最大,即+2(可惜没有+3、+4、+5了),或者通过S5的软件将锐度调整到+2,可还是感觉不够锐利。我的观点是,对于一台相机来说,如果有了锐利的图象让其变得模糊一些容易,但是照出来就模糊的照片要让其锐利不仅不容易,而且不太可能。可是影楼的婚纱照经常就是朦朦胧胧的,看来大家都将S5说成是影楼专用相机不无道理。
但如何利用好手中的这台S5呢?尤其是我几乎不拍人像。因此还是有必要研究一下S5的象素问题。
1. 用M尺寸查看,才是衡量S5的成像是否细腻的正确方法
我认为,既然S5是按600万象素方式成像的,其真实的图象尺寸应该是3026×2016的,相机最后生成的4256×2848尺寸1200W象素的大图肯定是大、小象素叠加为600万象素之后,通过计算或插值得到的,所以肯定不如原来的真实尺寸来得细腻,有些线条的边缘甚至能看到微小的锯齿状。所以要看到S5的真实成像效果,要看到更细腻的图象,就要排除放大因素,把相机的JPG图象尺寸设置成为M,也就是3026×2016尺寸的,这样得到的JPG体现的才是相机真正的图象质量。
另外,我在买S5的时候,相机开机时的默认设置就是M,也就是JPG图象的默认尺寸就是3026×2016。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富士有意这样设置的呢?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件小事上领悟的什么。
这里再说说我的拍摄经验吧。我把相机设置成L,拍了很多4256×2848尺寸的图片之后,事后用ACDSee看图时,总是情不自禁地用100%的比例看一看,一看就受刺激。后来干脆把相机设置成M了,这时再用ACDSee看图时感觉就好多了。嘿嘿,和我的D40差不多,我自己安慰自己说:就算花了三倍以上的价格买了一台D40好了(玩笑而已,S5比D40高级多了,不是一个档次的东西,没有可比性)。
2. 高ISO的表现不如我想象的那样好,有些被人忽悠了的感觉
要想看看某款相机的高ISO表现,不能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测试,这样做一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亮度足够的时候还有什么必要用高ISO呢?二是很多相机在暗光下,哪怕是用了ISO 200也能看出噪点来。可S5的问题似乎不是噪点明显,仔细观察S5在暗光下拍的照片,让人感到难受的是那种涂抹的感觉。
为了让网友了解S5在暗光下的具体表现,俺发上来一张原尺寸图,
点击此处查看或下载原尺寸图。这是俺买了相机的当天坐地铁回家时在地铁站里拍的。用的标准拍摄模式,1200万象素的4256×2848图象尺寸,1/30s,f4.5,程序曝光,ISO640(相机根据光线条件自动设定的)。大家通过原图可以看到,很多评测所吹捧的S5的高感光度的“优秀表现”就是这样一种效果,而这仅仅是ISO640啊!
熟悉松下LX2的朋友一定知道“油画感”这个形容词,S5在暗光下的表现就和LX2有些类似,所拍照片如果不放到原大尺寸看还行,但一旦用100%大小查看,就会发现细节被抹煞得一塌糊涂,并且给人一种粘粘糊糊的感觉,和涂抹了腻子一样。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粘粘糊糊的感觉”和“画面细腻”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对此的解决方案还是上面那条,即不要把图象设置成最大L的4256×2848尺寸,如果你查看的是3026×2016尺寸的100%原图,“油画效应”会好得多。
不过用S5的高ISO拍摄夜景效果还是可以的,因为夜景本身就有些模糊,就算再涂抹涂抹也看不大出来:
系列汇报之六:关于S5的动态范围富士为什么费尽心机地研制Super CCD SR呢?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提高照片的动态范围,即最大限度地同时兼顾亮处和暗处的细节表现。效果肯定是有的,这里就不再提供对比照片了。大致的情况是,如果你在室内对外面拍照,如果是普通相机或者S5的动态范围设定为100%(即没有提高)时,窗外可能白花花的一片,但如果你把动态范围提高到400%,那么则可隐隐约约地看到窗外的一些小树杈了。这就是所谓400%的效果。很多杂志和评测文章中介绍说,S5由于使用了特殊CCD,因此可以“极大的”提高动态范围。对这种高度评价,我觉得有些勉强。
正如有的网友说的那样,富士的这种SR式的CCD,和我们平常使用的HDR软件的原理差不多,或者说是简版的HDR。HDR是通过3或5张不同曝光的照片叠加为一张,最后达到同时显示亮处和暗处细节的目的,而富士的SR式CCD只是叠加了两张照片而已。
买机器之前,我曾有过一种天真的想法。认为,S5既然有非常之大的动态范围,拍照的时候就一直使用最大的动态范围不就得了,就和使用胶片一样,少操心。但后来买了机器之后,我不放心,用100%和400%分别照了一张,结果发现,同样的建筑,同样的蓝天,在用100%时,蓝天的颜色就很正常,而用400%时,天空就有些黑蒙蒙的了,不那么透亮了。看来还是不能永远使用400%啊。但究竟用多少比例合适呢?看了看相机的设置和说明书,发现在动态范围上有好几种选择,100%、130%、170%、230%、300%,以及400%。选择范围不可谓不多,但问题是谁知道知道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多大的动态范围?如果是曝光还好说,顶多买一个测光表,可市场上有没有一种可以测量动态范围的仪表呢?
不过,除了这么多的选项之外,还有一个AUTO档,所以我干脆就把标准模式下的动态范围永远设置为自动了。如果拍出来的片子不满意,看看后期能否用富士的RAW软件调整一下啦。
系列汇报之七:我所感觉到的S5的各种优、缺点优点:
1. S5的6种胶片模拟拍摄模式设计得非常好,我尤其喜欢f2的模式,因为喜欢拍风景,直接出的JPG基本上都可用。
2. 相机直接出的JPG色彩鲜艳,可以和D40或D40x相媲美,甚至比它们的还漂亮、色彩还原更自然。D40或D40x直接出的JPG有时候看上去太假,蓝天有些发绿。
3. 随机赠送的RAW处理软件很好用。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没有原厂的RAW解析软件是无法忍受的,必须要用。买相机之前曾想,S5买得这么贵,RAW处理软件居然还要另外花1200大洋购买,太黑了一点吧?相机到手之后,大喜过望,原来人家提供了这种软件,而且这个免费的 FinePix Studio 非常好用,以前忿忿不平的心情顿时平静了不少。
4. 面部查看功能比较实用。大家别误会,这个功能不是最近小数码上普遍流行的“面部识别”功能,那个是帮助自动实现对面部精确对焦的。而S5的这个“面部查看”功能属于后期查看,拍完了之后,可以迅速查看一下人的脸到底拍清楚没有。如果面部不清晰,可以立刻补拍一张。
5. 机身的感觉太棒了。其实这不应该算S5的优点,应该说D200设计得出色。我是D200用户,所以格外感觉好用。不过尼康机身上的那个红三角,要是改成一个明黄色的黄三角或者其他好看的颜色就好了,现在这个黑的实在不咋样。
缺点:
1. 存盘速度慢:这是很多人都提出的问题,我也只好重复一下啦。不过,我想说得更详细一点。
抱怨S5慢的人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连拍速度只有2-3张;二是存盘速度慢。对于连拍的问题,我本人并不太在意,因为尽管我手里有好几台单反,但几乎没使用过连拍功能。而且由于相机内有缓存,对照相速度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你可以尽管照你的照片,按你的快门,相机自己在后台慢慢从缓存中往CF卡里捣腾着。
但“存盘速度慢”有时候也确实是个问题,感觉很别扭。比如,有时候我也想在拍摄之后立刻查看一下效果,但由于相机正在存盘,尽管你按下了回放按钮,但还要等上好几秒钟,才能看到图象;又比如,既然有各种拍摄菜单可选,我在用F2模式拍完一张之后想马上改成标准模式拍摄。但还是同样的问题,相机正在存盘,尽管你按下了菜单按钮,但还要等上好几秒钟,才能看到菜单。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S5上使用的是原来用在D200上的KingMAX、金士顿以及创见的CF卡,这三种牌子的卡用在D200上没有任何区别,没有感觉存在任何速度问题。有人说,你买四代的SanDisk高速卡情况会好一些,可我问了一下价格,中关村里三代8G卡1180元、4G卡680元;四代8G卡1680元、4G的880元,我的天!是不是太贵了一些啊?另外,有的网友也说,即使是用了四代卡,也就是将存盘速度从9秒减少到6秒,无法做到和D200一样的水平,所以我因此打消了购买高速卡的念头,省些银子吧。
2. Exif参数不记录镜头数据:这一点可能有人不太在意,但我却感觉很糟。因为即使是我手里面的那些小数码,都在Exif中记录镜头数据,可S5却疏忽了这一点。有人可能问,这又什么关系呢?很简单,我在网上发帖子时,总是加一个边框的,而边框上总是有相机型号、镜头、ISO、光圈以及快门等数据。而使用“光影魔术手”为S5所拍的照片加边框时,边框上就无法显示我用的是什么镜头。镜头数据在 Hyper Utility V3 和相机所附的软件 FinePix Studio 都能显示,但在光影中却加不上,郁闷!
3. 照片必须用读卡器或者通过软件下载:觉得这一点简直是倒退。我在1999年买的一台奥林帕斯小数码时,那个C3000z就有这个问题,必须安装一个软件,才能通过电脑从相机上下载照片。后来,几乎所以相机都使用了USB接口,一般是只要用USB将相机和电脑一连接,马上就会发现一个移动磁盘,和使用U盘或读卡器一样,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直接剪切或复制功能即可。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外出到别的地方,可以上借助任何一台PC查看你的照片,但对于富士S5来说,你不仅要带上USB电缆,还要带上光盘,而且更麻烦的是,还要在别人PC上安装你的富士S5软件,才能下载照片。如果你不安装S5的特定软件,那你就在拍摄时别用RAW+JPG了,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虽然看不到新的移动磁盘,倒是能够看到S5这个相机,但当你点击它时,右边显示的文件马上给会给你一点颜色看:两种文件是一个文件名,看你如何下?如何存?如何立刻分辨出来哪个是JPG,哪个是RAW呢?好在现在读卡器非常便宜,体积也不大,所以今后要将其经常放在摄影包里作为必备附件了。
4. RAW格式的文件太大:尼康D200的RAW文件一般在14-16M左右,如果选择了压缩方式,则会减少到10M以内。但对于富士S5来说,只要是使用了全部1200万象素,则一律为25M左右,而且基本不随内容变化,这一点和松下LX2的RAW有点类似。例如,买相机时,我为了检查CCD有没有坏点,拍了两张全黑图,其RAW文件居然也有25M之大。我用一块4G的CF卡,用RAW+Norm只能拍摄144张。当然,文件尺寸主要和富士S5大小象素一共一有1200万有关,所以也不能说就是缺点,不过我恐怕还要多买几张4G的CF卡了。
5. 电池问题:富士使用D200的机身,而且可以使用D200的电池手柄,但却无法使用D200的锂电池,D200的充电器虽然可以使用,但没有什么太大意义,最多是让我带D200和S5同时出门时少带一个充电器罢了。当然,富士想自己挣电池这份钱也无可厚非。但你的原厂电池有货可供也行啊,我问了好几家,就是富士的总代理那里也没有富士的原装电池。没办法,我只好打破我向来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买了一块国产电池。
另外,富士的电池续航能力很差或者说S5非常费电。通过几天的使用,经常是半天就一块电池,那块原装的也没有比国产的强多少。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可是夏天,一天两块电池还行,如果到了冬天,室外温度降到了零下,两块电池绝对不够一天的拍摄,可能需要至少四块电池。不过,厂家对此倒是直言不讳,这一点从说明书上的产品规格中就可以看出。本来就有很多人抱怨D200费电,可S5更费电,所以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严重的缺点了。
6. 系统时间的准确性差:和任何人一样,买相机时的第一个举动就是调整语言、日期和时间。但我发现,富士机内的时钟很不准确,已经一个多星期了,相机的时钟每天都要慢两分钟左右。如果你用那种外挂式的、以时间线为依据的GPS装备时,这就是一个严重问题了。相比之下,我的其他几个尼康相机都没有这种现象。我的D200买的时间最长,已经两年半时钟仅慢了不到一分钟。但愿S5的这个问题是个案。
7. SETUP菜单的内容太多,不太方便:由于S5使用了D200的机身,所以菜单上也相差不大,很快就习惯了。但由于D200给我的印象太深,所以经常情不自禁地拿S5的菜单和D200进行比较。我觉的,和D200相比,没有了“最近的设定”太遗憾了,因为那其实是一个常用选项的快捷方式。有些需要经常调整的项目,只要设定到这里面就行了。但要在S5上操作,就必须进入两个菜单一项一项寻找才行。不过,如果你从来没有使用过D200或者没有使用过它的“最近的设定”功能,这个问题就不算啥了。
系列汇报之八:关于拍摄菜单的个人看法富士S5的主要卖点有两个,一个是上面提到的那种通过大小象素提高动态范围的CCD。另外一个就是丰富的胶片模拟模式了。有关象素的问题前面已经探讨得比较清楚了,下面谈谈我对各种拍摄模式的看法。
和D200相比,S5取消了四种个人自定义的拍摄菜单,而用六种拍摄模式取而代之。从本质上说,这两种功能大同小异。因为所谓不同的胶片模拟拍摄模式不外乎是对数码图象的几个参数进行不同组合而已,这些参数包括色调、对比度、亮度、色彩饱和度、锐度、色彩空间以及色彩模式等,而这些效果通过后期的简单调整均可实现。
自从尼康的D80出来之后,以及后来D40和D40x又相继问世,D200开始备受冷落。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价格问题占了很大比重。除此之外,另外一个主要“罪名”就是D200的色彩不如其他几种机型好。实际上,准确地说,应该是“用D80等直接出JPG片的颜色比D200好,更容易讨人喜欢”而已。其根本原因就是D80里面的RAW转JPG的固件程序和D200有所不同。其默认的色彩模式不一样,各种参数的组合也不一样。如果都使用RAW格式,然后用NX导出JPG,通过参数调整,要啥风格就会有啥风格,结果都是一样的。
由于我从接触数码单反(甚至小DC)伊始,只要有RAW格式就必然使用RAW,所以对这些因素不甚敏感,因为我的每一张照片基本上都是要在RAW的基础上简单调整一下,然后再导出JPG的。RAW使用的越多,对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各种特性越了解,也越加离不开RAW文件了。因此,S5的六种拍摄模式对我来说,也不过如此。照了几百张照片之后,我对自己的观点更加坚信不移。由于我在拍摄过程中,不愿意将大量精力放在反复捣鼓相机的设置上,因为我发现,即使你当时费尽心思对相机进行反复设定,到头来还是不能完全尽如人意。所以,我很快就采用了在D200上的习惯做法,把相机固定在一种自认为常用的设置上,并且几乎永远使用这样一种设定。这样,不但可以简化拍摄程序,而且还可延长一些S5本来不就长的电池续航时间,因为拍摄时基本不用打开LCD重新调整模式。
我在标准模式下是这样设置的:
动态范围:AUTO
色彩:HIGH
色调:HARD
锐度:HARD
色彩模式:sRGB
白平衡:自动
曝光补偿:0
如果今天的拍摄题材较复杂,我就以上的这种标准模式。如果今天是以风景拍摄为主,我就会使用f2模式,设定如下:
色彩:0
色调:+2
锐度:+2
色彩模式:sRGB
白平衡:自动
曝光补偿:0
如果天气非常晴朗,则用以上设定,如果天不够蓝,可以将色彩调整为+2。
拍完照片之后,我把CF卡上的RAW+JPG的所有照片一股脑地下载到电脑硬盘上。打开ACDSee查看相机直接出的JPG图。如果觉得满意就保留,如果不满意,就通过RAW简单调整一下,然后再重新导出一张JPG。如果发现有N张片子的特点一样,就设定一下参数,用批处理功能一下搞定。
但我这样说,是不是就等于否定了S5的各种模式的作用呢?不是这样的,因为存在必有道理。
首先,这些模式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这就是可以大量节省后期调整的时间,对那些主要拍摄一种题材的用户更是如此,比如在棚内拍摄人像。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有更多的人不喜欢D200,而更喜欢D80和D40/D40x的原因,这个优点对于电脑基本功较差的人尤其有用。
其次,S5的RAW文件非常大,太吃卡,我列一下相关数据供大家参考:当动态范围等于AUTO或者用STD以外的其他模式拍照时、图象尺寸设定为M、图象质量设定为RAW+F时,一张1G的CF卡只能拍摄34张,如果只拍摄M尺寸的JPG,Fine时可以保存285张,Normal时可以保存496张。所以,如果对各种拍摄模式把握得比较准确,完全可以不用RAW格式,从而节省大量的存储空间。
第三,如果不使用RAW,S5的存盘速度缓慢的问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摄影习惯,有人喜欢在拍摄过程中摆弄相机,比如说调整一下白平衡啦、用手动头进行对焦啦、来回切换各种拍摄模式啦,等等。他们还经常告诉我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摄影的乐趣。但俺是一个懒人,并且十分顽固,一直对这些教导充耳不闻,因为我实在不愿意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把时间浪费在和一个小小的LCD叫劲上面。我愿意“喀嚓”一下迅速按完快门,然后好好享受一下大自然的怀抱,物我两忘,净化一下心灵.....据我了解,那些喜欢在拍摄时搞定一切的人,一般不擅长后期,很多人甚至还是电脑盲。这时,尼康D200的菜单库以及富士S5的六种拍摄模式就会大显神通了。另外,影楼也是如此,摄影师每天都要拍摄大量的片子,如果都要靠后期逐一调整,哪里忙得过来?这时,S5的各种固定的人像拍摄模式就会完全满足要求。
总而言之,我认为对于相机而言,不怕功能多,功能越多使用起来就越方便,但前提是你要首先把这些功能研究透才行。S5在这方面做的确实不错,尽管我没耐心去通过LCD调整各种参数,但外我发现,即使是各种不同的拍摄模式,S5还是给人留下了很多手动微调的余地。除了F2模式下无法向上调整色彩之外(可能是F2时已经把饱和度调整到最高极限了),其余的模式均可向正负两个方向进行两级的微调(级别再多一些就更好了)。因此,我的观点是,拍摄模式多有多的好处,少有少的好处,只要能给用户自己留下充分的掌控余地,就是一台好机器,S5和D200都有这种特点,因此都属于非常优秀的相机。
好的设计在于能够同时兼顾不同人的需要,因为他们懂得,只有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工作方式,产品才算真取得成功。正如别人认为在相机上调整设定很省事,可我却认为在电脑上调整更加方便一样。
系列汇报之九:用于处理富士S5的RAW文件的软件光影魔术手能够打开S5的RAW文件,但无法完美处理所有的RAW文件(也许未来的新版本可以),Adobe Photoshop CS3可以处理,但我对CS3是否能够处理大小两个象素的能力表示怀疑。我认为,要想取得最佳效果,用富士自己的出品的RAW解析软件,如随机赠送的FinePix Studio 或另购的 Hyper-Utility HS V3,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出富士超级CCD的种种优点。另外,这两个软件的界面和功能相差不多,大可不必拼命寻找Hyper-Utility HS V3。这是FinePix Studio的界面:
这是Hyper-Utility HS V3的界面:
我认为两个软件的最大区别是,通过Hyper-Utility HS V3可以在后期改变RAW的胶片模拟的模式。用FinePix Studio打开RAW之后,只能在 sRGB 和 Adobe RGB 两个色彩空间之间选择。而通过Hyper-Utility HS V3打开RAW之后,除了有两个色彩空间之外,每个色彩空间还有六种不同的胶片模拟模式,它们按顺序分别如下:
标准模式
彩色负片模式
f3a
f3b
f3c
富士反转片CHROME模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软件中的六种模式其实和相机里的模式一样,只不过名称有所不同罢了。可以这样认为:
标准模式=相机中的STD
彩色负片模式=相机中的f1
f3a=相机中的f1a
f3b=相机中的f1b
f3c=相机中的f1c
CHROME模式=相机中的f2
V3的这几个色彩模式既是它和FinePix Studio的主要区别,同时也是它的最大优点。因为,有了这个功能之后,你在拍照的时候,不论将相机设置成什么模式,或者说当时设置错了,拍人像的时候将相机设置f2了,得到JPG人像的皮肤非常红,但只要你有RAW,在后期通过这个软件对RAW进行一下调整,马上就能恢复正常。
不过,和尼康的NX相比,尽管这两种软件的运行速度很快,但我在进一步使用中发现,富士的RAW解析软件不如尼康的NX好用。主要体现在调整范围方面,比如,锐度、对比度、色彩啊,等等,调整范围只限于相机的范围,和相机太过吻合了,不象NX那样,可以用拉动条调整,范围更大更宽。
尽管Adobe的Photoshop CS3处理S5的RAW文件可能不是很理想,但我却发现Adobe的Lightroom这个软件却可以很好地应付S5生成的RAF文件,用Lightroom处理之后输出的文件尺寸为4256×2848,也就是说是1200万象素的。Lightroom的使用界面见下图:
我用Lightroom的“硒风格”从RAF导出了一张用S5在颐和园拍的照片,感觉效果十分不错(
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Lightroom直译就是“亮房”,是相对胶片时代的“暗房”而言的,在处理各种RAW文件方面看来很有价值。
我试了试我经常用于处理LX2的RAW文件的SilkPix软件,发现它也能解析S5的RAW文件,并且导出的文件也是1200万象素的。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而备受吹捧的那个法国DxO软件,导出的S5文件是600万象素的,看来也不是一个理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