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数码照片的十八灰、宽容度、向右曝光
首先声明,阅读本文不会对你提高摄影水平有任何帮助!本文只是对想明白摄影技术问题的人士,提供一些线索而已。言归正传,抛砖引砖。 1、十八灰是什么?读过摄影书的都知道18%灰,18%灰指反光率18%的白板。18%灰是摄影测光的标准,用照相机拍18%灰板,最终印成的照片也要达到18%的反光率。为什么用18%不用20%、30%?一个原因是多数景物的平均反光率在18%左右。另一个原因是以人为本,白种人发明的照相术,他们的皮肤的反光率也大约是18%。18%的灰板在正确冲洗的胶片上要产生一定的密度(具体数据记不得了,谁在乎?现在用数码了),这个密度正确印成的照片有18%的反光率。至于冲胶片时强迫显影提高ISO、改变反差,印照片时的高调、低调处理,与PS一样,都是为了照片更好看,而不是真实还原。问题在于用数码机拍18%灰,得到的数据是多少?没悬念,正确答案:50%!就是PS里的50%灰!8位是128,12位是2048,14位是8192。可以用相机试,用自动测光拍白墙(会把任何白墙拍成18%灰),出片用PS看一下,数值一定在128左右(8位),如果不是就是相机的测光不准。为什么是50%而不是18%?再试一下,还是用相机拍白墙,+1EV,+2EV,-1EV,-2EV,再看数值是多少,196,224,96,64,数字不会那么准,差不多吧。数码相机记录的是什么,不是亮度值,是类似胶片的密度值! 2、数码的宽容度。好象是Adams说全影调照片(能表现细节的)有7级,从II、III、IV、V、VI、VII、VIII,对应的EV值为-3、-2、-1、0、1、2、3,其中V、0EV就是18%灰产生的影调,加上无法表现细节的I(全黑)、IX(全白),共9级。这9级中III-VI与密度值基本成线性关系(宽容度为VI减III等于3,实际上只有2左右),II、VII-VIII对应密度曲线的趾部、肩部,是非线性关系,数码也模仿胶片的对应关系进行对应(但是可以调整)。胶片大师们都知道,肩部有意思,宽而平坦,虽然与EV不是线性关系,但能保留部分细节,不至于惨白。再看看数码,DPP是常用的软件,用DPP打开一张RAW格式的照片,打开“工具调色板”,注意中间的直方图,看到了什么,那条左低右高的是标准密度校正曲线,横轴是曝光量(EV),纵轴是对应的象素总数。数码能记录的EV范围是多少,-8到4,足足13级!标准密度校正曲线对应的也有-3到4,8级(去掉肩、趾部,宽容度至少为4!),不仅肩部不输给胶片,趾部更是远远好过胶片。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师说胶片的宽容度比数码好?!我猜是因为大师们自己不冲卷,不印相,更不会PS,不会用打印机!胶片时代,大师们有御用的师傅给他们冲印照片,数码时代不同了,会数码的师傅没有了,真会数码技术的师傅自己成大师了!这也是为什么出版社不收数码照片而要打印的图片再扫描的原因,你拿数码原始数据给人家,谁帮你PS?你PS好的美女,在人家的机器上变成恐龙了怎么办? 3、向右曝光。向右曝光的方法就是拍摄时,在自动测光的基础上,在保证高光不溢出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曝光,使图象的直方图尽可能靠右,提高图象暗部的信噪比,后期制作时再根据需要修正直方图还原图象。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用RAW格式拍,在格式转换前调整直方图,因为数码也模仿胶片有肩、趾部,此时是非线性转换,格式转换后再调直方图从非线性转换回线性会丢失细节产生噪声。同理用JEPG格式拍,直方图不要太靠右,避开肩部的非线性区。其次不要为了向右提高ISO。向右曝光可能降低快门速度,为提高快门速度再提高ISO是得不偿失的。向右曝光的好处不足以弥补提高ISO增加的噪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