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tianyi 发表 想进一只135或200的俄头 还不太懂 哪位能说说吗? 什么牌子? 什么型号? 什么价位? 先谢谢了! |
我转载一篇无忌论坛巡天老师的文章,不知道算不算侵权,再次注明文章来源与无忌论坛巡天
新编—俄罗斯镜头问答
前几年,我的《俄罗斯镜头问答》在《摄影之友》杂志上刊登后,曾被其他网站广泛转载。几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整体的摄影市场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数码摄影产品与应用已经快速占有了原属于传统摄影领域的部分领地,传统的摄影设备,特别是二手器材跟着普遍降价,似乎数码技术将要颠覆整个摄影市场了,将要给传统的摄影技术带来意想不到的、全新的革命了。但如果静下心来分析,我们会发现数码技术并不能一下子解决我们以前遇到的,甚至是让我们感到焦虑的所有问题,与大部分人对它的最初理解与希望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比如,我们今天依然象当年讨论胶片一样讨论数码相机的偏色问题;我们也重新认识到了,镜头的品质依然是决定象质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近年来,也有其他一些“情况”正在悄悄地改变中,比如,我们对像质,特别是对色彩的认识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不再那么或“强调”统一认识,或是针锋相对了,所追求的反而是个性化的表现了。这既得益于国外二维平面传媒作品的引入,向我们展开了一个真正的多彩的世界(我看到的一些国外摄影作品的色调,恐怕是国内摄影作品目前还无法达到的),又得益于新的知识群体的“入行”,使得摄影界的总体知识结构在快速发生转变;新的知识群体的“入行”,也导致了与摄影有关的,原属于纯技术性知识的普及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如,光学知识的普及;网络的发展也为各种摄影知识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这也使得很多错误的知识也迅速普及了;在其他二手摄影镜头普遍降价的同时,俄产镜头的价格反而有所升高,这是因为总体的进口量减少了;也有人“发明”了在数码机身前接用古老的俄产镜头,以追求特殊的色彩效果……
今天,重新审视我昔日的文章,觉得有必要进行一些非常必要的修改与补充,一是自己在近年的实践中又积累了一些新的认识与体会;二是为进一步回应对俄产镜头的疑问与偏见。当然,体例仍延续原有的风格,并把以前所写《俄罗斯镜头问答解》的修改一并编在一起,以便于阅读。有一点我想强调,在这篇文章中,新的认识是灵魂,绝不是“炒冷饭”。
问:您能对俄罗斯镜头作个整体评价吗?
答:一言难尽,我们现在所讲的俄罗斯镜头只是个通常的说法,其中包括了前苏联时期镜头及目前俄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所产的镜头,确切地讲应根据生产年代及地点的不同,有个更细致的划分,为了表述方便,我们暂且统称“俄产镜头”吧。
对它们有个整体的评价确实很难,道理很简单,不用说同款镜头间的个体差异,不同款镜头间本来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无法一概而论!名牌镜头亦是如此,如果有人说徕卡镜头(或其它某著名品牌的镜头)都是世界一流的,那肯定是不科学的,更何况俄罗斯镜头呢!
话说得远一点,每个人在讨论镜头前,都应该首先了解一下设计镜头的基本思路、基本性能参数、质量标准及其他基本光学理论等,这样,对镜头(其它光学仪器也一样)的理解才会更深刻些。制造镜头离不开光学玻璃,光学玻璃本身有不同的性能参数,这些参数的不同确定方法对最终的镜头(或其它光学仪器的)性能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前苏联确定光学玻璃参数的“取值”标准与德国是一样的,前苏联本身同样是生产光学仪器的大国,能生产300多种光学玻璃,其生产的许多光学仪器在世界上也可以说是最先进的,只是许多这类产品我们接触不到,故非专业人士一般不太了解。
话题再回到镜头上,如果非要给俄产镜头作个评价,也可以,但我要首先讲清楚一些基本情况:
1、 我平时使用尼康相机,所以我的结论大多是与尼康镜头(也有其它品牌的尼康口镜头)相比较得出的。
2、 在我使用过的尼康镜头中,一只135mm/2.8手动镜头的分辨率最高,像场最平。光圈在F2.8时,其边缘像质就已能令人满意了,光圈从F4—F11时,像质差别非常小,所以我一般是用这只镜头所拍照片的像质作为参照的。
3、 我用使用的俄产镜头是经过初步挑选过的。
4、 我用于作比较的所拍摄的内容主要有两项,即拍平面物体与架在赤道仪上拍恒星的星点,当然还参考其他方法。
总的感觉是:俄产定焦镜头与尼康定焦镜头比较,是有些差距,当然也有个别相反的情况,但基本上可以肯定地讲,大部分俄产定焦镜头明显优于尼康变焦镜头,包括专业级的变焦镜头。具体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了,也不好一概而论,这当然要注意大前提,特别是前面所说的第3条。
问:您是怎么测试镜头的,您使用的方法是否科学?
答:一般人买了一只新镜头后便会拿到室外去试拍,根据照片清晰度的情况便对镜头的光学性能有了个基本认识。网上和杂志上大量介绍镜头性能的文章便是这么写的。如果仅用这种方法去测试与评价镜头,可能就很难找到劣质镜头了,因为对镜头的评价太具随意性。我认为即使在非实验室条件下,测试一个镜头的优劣也应掌握几个原则:
首先,我们最终得到的照片是平面的,胶片也是基本是平面的,因此像场平整是镜头设计的基本追求之一。但是像场绝对是平整的镜头很少,高级微距镜头、放大镜头好一些。在拍摄立体物体时,镜头的像场弯曲很难被发现。除非您确定日后绝对不用这个镜头去拍平面的物体,那么镜头的场曲像差便不是什么毛病了。如果您进一步确定日后这只镜头只拍人像,那么镜头有一定的弯向物方的场曲更好,因为人的脸可归纳为球体而非平面的。可是我们的镜头都是按“多用途”设计的,因此,测试镜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便是拍摄平面物体,分辨率测试板就是平面的。
其二,每一次拍摄时的条件都不一样,既使是在实验室拍测试板,在不同次的拍摄过程中,胶片、相纸、药液、设备性能和操作等都会有或微小或很大的差别,因此,测试时应采用比较拍摄的方法,即不要拿今天某只镜头拍摄的结果去对照半年前用另一只镜头拍摄的结果去下结论。原则上应该是新买的镜头与另一只您比较满意的镜头在同等条件、同时间去拍摄比较,这样的比较结果才有意义。
基于以上两点,我测试镜头的第一种方法是在得到新镜头后,便拿它与另一只自己“信任”的镜头同时去拍摄平面物体。这样,不论是拍摄测试板,还是拍摄一张裱平的报纸,都不会影响分辨率的比较结果。以前我总是拍摄一块石碑,我可以从照片上石碑凹刻字体“麻点”的清晰度去判断镜头成像的锐利程度。
我检测镜头的第二种方法是拍恒星的星点。摄影镜头属于大孔径、大视场光学系统,需要校正各种像差,而确定球差、彗差、色差和像散的物理概念的外部条件,或是让点光源(有单色有复色)或是让宽光束通过光学系统。小而暗的恒星可以看作是点光源,大而亮的恒星可以看作是相对的“宽光束”,从所拍照片上恒星像点的情况,便能非常直观地看出镜头的球差、彗差、色差、像散以及渐晕的程度,还能判断出某些像差是正像差还是负像差。还有一种像差是畸变,它属于单色像差,在拍摄恒星的照片上也能容易地观察出来(但它属于唯一不影响清晰度的像差,拍平面物体时,也非常容易被发现)。另外,恒星离我们的距离都是“无限远”,整个视场范围内就可认为是平面的,而且“物平面”绝对与胶片平行(非实验室条件下,很难保证胶片与测试板之间是绝对平行关系),这样,不仅保证了拍摄实验过程的准确性,而且从照片上成像的情况,也能直观地看出镜头场曲的大小。再有,拍摄恒星属于逆光拍摄,镜头的杂光系数对像质的影响,也能非常容易地观察出来(如果镜头的杂光系数超过5%时,在逆光或侧逆光条件下拍摄时,杂光便会严重影响底片上的清晰度及色彩还原)。可以这样认为,用哪只镜头所拍照片上恒星像点的清晰度高(像点小、锐利)、星云的色彩丰富、天空背景通透、均匀,那么哪只镜头的综合像差就小,哪只镜头也便是好镜头了。
我检测镜头的第三种方法是拍摄人像(长焦镜头),这种检测结果的主观性多一些。人脸部的形状其实是很复杂的,在画素描时,基本功之一便是能把脸分解成各个大小、形状不同,又能过渡自然、相互连接的面。我们看照片上人脸的层次是否丰富,其实也就是看“面”是否多,再有便是微小细节是否清晰(如毛孔)。“摄影界”很多人所表达的含糊不清的关于镜头的“味”和“层次”的概念其实主要就是“面”的概念。好的人像镜头,分辨率偏中上即可,但高照度下反差别太大,低照度下反差又别太小,能达到这种要求的镜头不太多,但这样的镜头其实也是存在某种程度像差的镜头。以前有人说用老款的德国镜头所拍摄的照片,画面细腻润泽并有特殊的色调,但经我检测,这类镜头其实存在较严重的色彗差,即色差与彗差混合在一起。
我检测镜头的第四种方法自然是在室外实际拍摄了,这种检测结果的主观性也多一些。
我很少仅凭某一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去判断镜头的优劣,严格意义上的“通用型”镜头也太少,有些镜头适合拍甲但有些镜头却适合拍乙,无法简单地放在一起去评判优劣。我所用的测试镜头的方法是否科学,请您自己去评判。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国内,一般只能在摄影类报刊上见到摄影器材的广告,而在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国家,除了摄影类报刊外,亦能在天文类杂志上见到摄影器材的广告,对镜头光学性能最直观的描述就是附上用它所拍摄的恒星的照片。
问:俄产鱼眼镜头的质量怎么样?
答:我只是用过泽尼塔尔-M 16mm/2.8尼康口镜头,从拍摄结果看,对它不应再有什么挑剔了。市场上有另一牌子的鱼眼镜头,别列科-A 17mm/2.8,据说产于白俄罗斯,口碑非常好,它是螺口镜头,只是其后口可整体拆下,再换上其它卡口使用,就象常见的尤比杰尔-37A 135mm/3.5镜头一样,它的光圈是手动动,使用起来有不方便之处。笔者曾试用过一只,但换了两只尼康后口,无限远都无法自然合焦,虽然调整起来并不麻烦,但我还是放弃了。值得一体的是,偶尔也能见到一款焦距8mm,视场大于1800的鱼眼镜头,接口的形式同别列科-A 。
问:您说泽尼塔尔-M 16mm/2.8和别列柯-A 17mm/2.8鱼眼镜头的成像都不错,后者也只是在与尼康机身配合时有些问题,怎么有人说尼泽塔尔鱼眼镜头的成像有些问题,如最大光圈情况下不如尼康镜头呢?
答:首先,在前面我强调了几点声明,我所讲的所有俄产镜头,都是我经过初步挑选过的镜头,不包括那个别的有问题的镜头。是不是不如尼康镜头这也不是标准,尼康镜头也绝不是同型号镜头的光学质量都一样,同样存在个体差异,只是个体差异可能不如俄产镜头明显,并且牌子又“硬”,自然便没人去计较了。我见过某台湾朋友用尼康手动鱼眼镜头所拍摄的银河照片,画面四角恒星的像都是三角形的,他也没发觉平时使用这只镜头有什么问题。在我们平时所拍摄的题材中,画面中也很少有纯粹的、微小的、又很明亮的圆点,鱼眼镜头的放大率又非常小,镜头的这种缺陷自然就根本无法发现了。但至少在我和朋友用过的俄产鱼眼镜头中,还没有发现过有这种情况。
其二,基辅88和基辅60所配祖达克-8 30mm/3.5鱼眼镜头同样有非常好的口碑。这不是什么巧合,而是鱼眼镜头有个特点,在设计和制造时不用过多考虑去校正畸变像差,也就是说制造比较容易,质量很容易达到要求,品牌间的差异不是很明显。这类鱼眼镜头的全称为“等距离投影对角线型鱼眼镜头”(还有其他类型的鱼眼镜头)鱼眼镜头主要用于天体摄影方面。
问:俄产超广角镜头的质量怎样?
答:俄产超广角镜头共有五种,我用过阿萨特-H 20mm/2.8尼康口镜头,和平-20M 20mm/3.5螺口改尼康口镜头,还有另外一款。其中和平-20M 20mm/3.5镜头的质量最好,只是有一只改口镜头的焦距调到无限远时,后口的UV镜离机身的反光镜太近了,用在尼康F3、FE2、FM2上没问题,而用在尼康FG上曝光时,UV镜会碰到机身的反光镜,这是个别镜头的现象,但同时也说明尼康机身在制造上也有差异。后来我干脆不用UV镜了,偶然发现取下UV镜后,像质还有提高,以前有人说这片后置UV镜本身参与成像,取下后对像质会有不利影响,看来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问:您认为和平-20M 20mm/3.5超广角镜头成像优异,怎么很多人都说用它逆光拍照时,弦光特别严重呢?
答:恕我孤陋寡闻,至今我还没见过在逆光拍摄时,没有弦光的镜头。比如,80-200mm/2.8专业变焦镜头的遮光罩都是按80mm焦距设计的,当用这样的镜头在大于80mm焦距低逆光拍人像时,很难拍出没有弦光的照片,除非人的身体能完全挡住太阳。
焦距20mm超广角镜头视场达940,怎么能随便用它来拍逆光照片(特别是太阳靠近画面中心)?用鱼眼镜头、超广角镜头拍风景,如果不是顺光拍摄,仍要多加小心,既使太阳没有进入画面,也容易拍出离太阳近的区域天空亮,离太阳远的区域天空暗的结果,对区域亮度差别的敏感性,人的眼睛远不如胶片,在拍摄时很容易被忽视。反远距型超广角镜头镜片个数比较多,反射面多,镜片总厚度也比较大,透镜边缘即使染成黑色,镜片内部边缘的反射光也比较多,这些都会增大镜筒内的杂散光系数。建议使用超广角镜头尽量避免拍低逆光照片。
问:俄产广角镜头的质量怎样?
答:俄产焦距28mm广角镜头没有尼康口的,我没用过。和平24-H 35mm/2.8是尼康口的,我用过几只。有一只镜头,当用它对着白纸观察时,会发现纸色偏黄,用它拍一般题材时,也没发现有什么太大问题,但用它拍摄恒星时,恒星的像是三角形,我马上便把它给退掉了。后来又从数只镜头中挑了一只,像质非常不错,画面四个角的变形(广角镜头,特别是变焦镜头通病)都非常微弱。
还有一款和平-1B 37mm/2.8螺口镜头,以前曾有人介绍它的像质非常不错,但我的一位朋友用不止一只这款镜头(使用非尼康机身)拍恒星后发现,恒星的像点非常大,这至少说明这款镜头个体差异太大了。
问:您提到有些和平-24H 35mm/2镜头的镜片偏黄,对拍照到底有多大危害?
答:您在专业照材店买镜头时,如果您说主要用于拍彩色照片,卖者会建议您给镜头配块天光镜,因为阴天或晴天阴影下,物体反射光频率偏高,拍出的照片会偏冷调(我不清楚为什么“摄影界”不喜欢冷调),紫外线属于频率更高的光波,自然也难穿过天光镜。如果俄产镜头的偏黄不是特别严重,那么配块多层镀膜的UV镜好了,与不偏色的镜头配天光镜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只是天光镜的黄偏暖(也有粉红色的),俄产镜头的黄偏冷。另外,用这样的镜头所拍出照片的色彩不是特别的鲜艳(与尼康镜头比较),这要取决于你喜欢什么样的色调了。在室内,以白炽灯为主的光环境下拍摄时,偏黄的镜头自然不如不偏色的镜头,更不如偏冷调的镜头,而在早、晚的阳光下拍暖调照片时,偏黄的镜头反而会有优势了,这要辨证地去看。
问:俄产标准镜头的质量怎样?
答:俄产标准镜头据目前统计至少有9种,尼康口的有阿萨特H 50mm/1.4和格里奥斯81H 50mm/2(现大部分也改为阿萨特牌)。如果与尼康标准镜头来比,总的来说是反差大一些、边缘像质稍差一些(像散像差),但中心部分有些比尼康标头还要好一些。阿萨特H 50mm/1.4镜头近年市场上较多,在光圈缩到F4时,它才有实际使用价值(尼康50mm/1.4标头也一样),由于装配不太精确,光圈收缩有不同程度的滞涩感。我建议买格里奥斯81H更明智些。其它款式的俄罗斯标准镜头,我的朋友用过,可能生产的厂家不同,个体差异较大。
问:我们看过一篇文章,把德产、日产、俄产、国产标准镜头做了一些比较,把俄罗斯标头定位在较低的档次上,您觉得是这样吗?
答:您提到的文章我看过,挺有意思。标准镜头是采用对称结构,这种镜头的垂轴像差(如畸变)可自行校正,其缺点是高级正像散和轴外高级负球差较为严重,而彗差又会伴随着球差而存在,一般不容易同时清除,所以标准镜头最大光圈与最佳光圈像的质差别较大。在我见过的用标准镜头最大光圈时拍摄的恒星照片中,只有两只镜头的成像最好,一只是莱卡镜头,一只是海鸥镜头,两只镜头都是老款标准镜头,最大光圈都是1:2。仅在这一点上,这两只标准镜头比下了同样是德产、日产、俄产和国产的其他标准镜头。至于俄产标准镜头到底应划归到那个档次上,我没做过全面比较,没有发言权。
我可以描述一下我用某只标准镜头在最大光圈时拍出的恒星照片的情况:即使是画面中心部位恒星的点像也非常不锐利,象个小棉花团,这是球差造成的;四周恒星的点像不是圆形,而象个弯曲的“飞碟”,这主要是像散和彗差造成的。这只镜头是上述文章中提到的第一档次镜头。
问:俄产微距镜头质量怎样?
答:俄产微距镜头中,有“大”、“小”微距两种镜头,大微距镜头市场上较少,像质比较可靠,我现在还收藏一只。小微距镜头我用过好几只,主要用来翻拍照片和翻拍自己的绘画。小微距镜头是4片3组的天塞镜头,是这种光学结构的经典之作,像质应该说是上乘的。我用它来拍画,效果要好于普通标准镜头。因为其像场相对更平些(使用时光圈一般缩到F8~F11),难怪很多人用它来当放大镜头使用呢!
有人为解决小微距镜头用于尼康机身时,无限远处能合焦的问题而拆掉了镜头内的垫圈,再自制个更薄的垫圈放回去(不然收缩不了光圈),原理是使镜片组更靠近胶片。我以为这样做并不值得,因为这样会使微距功能有损失,且制做个合适的垫圈也不是人人可为之事。其实,镜筒内部还有个薄调整垫圈(在“后结构组”上),上面有两个调整螺丝,我的做法是拆掉这两个螺丝不用,这样调整较容易,既不过分损失微距功能,又使摄距稍远一些。经这样调整后,能拍下宽1.4m左右的画面,比较实用。当然,这还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的使用目的而定,别搞一刀切。
小微距镜头大多有一个通病,当调焦位置不在最近或最远位置时,镜筒(调焦环前面部位连着固定光学镜片组的内镜筒)有些左右晃动。因拍摄时是先调焦,然后再手动收缩光圈,如果光学镜片组此时的位置有微小的变化,对于微距镜头来讲不能不令人担心。从镜头后部往里看,调焦时,固定光学镜片组的内镜筒会前后移动,内镜筒的外壁上有组突出的“枝杈”,这个“枝杈”在外镜筒内的一个凹槽内同时前后移动,这个结构本来是起稳定内外镜筒相对位置(同轴)作用的,但逛量大了些,造成收缩光圈时,内镜筒有些左右移动。笔者曾有只69年产的小微距镜头,内镜筒上有两组“枝杈”,这样便克服了上述问题,不知是从哪时始,小微距镜头结构改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
问:您再详细介绍一下大微距镜头吧
答:沃尔纳-9 50mm/2.8(大微距)镜头是6片4组的“特殊”高斯对称结构,刚才介绍的小微距镜头是4片3组的天塞结构。小微距镜头因采用了超重冕牌镧玻璃,可以达到与高斯对称型镜头相近的分辨率,德国以前有一款这种镜头中心分辨率达到50线对/mm,离中心20mm处的边缘达到31线对/mm(千万别与其他的测试数据去比较)。前几年随尼康FM3A推出的标准镜头也采用了这种天塞结构(非微距)。但是,高斯对称型镜头的频率反差曲线(传递函数)明显优于天塞镜头的频率反差曲线,因此,如果大微距镜头没有制造与装配上的问题,像质会优于小微距镜头。我测试过的大微距镜头的畸变相差校正得不太充分,当然,其他的微距镜头也有这种现象。
问:很多人极力推荐俄产中焦人像镜头,认为与日本名牌镜头比基本无差异,您觉得如何?
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一般的爱好者,拍摄量最大的是人,似乎更关心这类镜头,对这类镜头的分辩率也有较高的要求。俄产这类镜头有尤比切尔-9 85mm/2、卡列纳尔-5H 100mm/2.8、还有三款焦距135mm镜头,其中尤比切尔-37A 135mm/3.5镜头最为常见,另两款同焦距镜头我没用过。
从我使用过的上述三款(85mm 100mm 135mm)镜头来看,与尼康镜头比较还是有差距的,只是差距是在可接受范围内,而拍人又不太容易观察出这些差异。除去外观与手感这两项,主要差距是镀膜(所有俄罗斯镜头都存在的问题),透光率不如尼康镜头,在拍恒星时很容易从星点的多少(拍同一区域,同一曝光时间)来看出问题,在拍摄人像时,这么微小的差距不易观察出来;如果透过镜头观察白纸,纸的颜色多少都有点偏黄,镜头有轻微的偏色并无大碍,每个人对颜色的偏好差别很大,镜头最怕消杂光处理不好(镀膜作用之一也是消杂光);个别早期的135mm镜头镜片的镀膜质量问题更严重,镜片上总结一层“雾”,擦掉后放上几天,镜片上依然“起雾”。
尤比切尔-9镜头可通过简单的改造用于尼康机身,方法同小微距的改造差不多,只是不用再自制垫圈放回去了,安装后如果还发现无限远合焦仍差一些,可把转接环磨薄一些,和平20-M超广角镜头改口方法也一样。尤比切尔-9镜头的有实用价值的大光圈在F4,光圈再大时,像质差一些。我曾把一只这款镜头与一只俄产75mm/4放大镜头分别接在俄产近摄皮腔上翻拍印刷品,光圈收到F5.6时,尤比切尔-9的像质就很优秀了,为什么说是优秀呢?因为如果用普通镜头加近摄皮腔的方法与专用微距镜头同拍平面物体比较,一般前者的普遍问题是边缘像质发虚,而尤比切尔-9镜头在光圈F5.6及微距状态下所拍印刷品的边缘像质一点也不发虚,并且好于用于比较的放大镜头。
卡列纳尔-5H镜头像质普遍比较好,笔者用一只这款镜头在最大光圈时拍恒星,照片上最边缘部位恒星的像点都极圆极实,好于尼康105mm/2.5镜头同光圈时的像质,当然,与尼康镜头比较,在其他一些方面还是有差距的。
尤比切尔-37A镜头像质也不错,我有一只早期产品,仅就分辨率来讲,在最大光圈时与同焦距尼康镜头比较,无可见差别,只是镀膜较差,最后一个镜片的内表面经常“结雾”,擦时还要拆下这个镜片,很麻烦,后来只好忍痛割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