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看与被看——关于《新周刊》国庆特刊“29位外国摄影师的视觉中国 ”
看与被看 ——关于《新周刊》国庆特刊“29位外国摄影师的视觉中国 ” 国内素来以“少数个人的声音反抗这个冷漠的社会”著称的《新周刊》在260期(“国庆摄影特刊”)推出了题为“29位外国摄影师的视觉中国”的摄影专辑。该专辑共100页,集中展现了1949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外国摄影师拍摄的有关于发展巨变中的中国的图片,并在其中加入了对外国摄影师本人的采访及20位中国摄影师对外国摄影师的看法。 此次《新周刊》首次一改其社会反思的立足点,收敛起其犀利的作风,将话语权让渡给图片,单从其社会反响上来讲,这样的牺牲无疑是非常值得的。杂志几度脱销,笔者也是几经周折才斩获到一本“二手品”。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大概和中国人眼中的外国人一样,都是雾里看花,花似花,花非花。生活在地球上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亲临中国,一览其“庐山真面目”的机会,对于中国这个传说中的文明古国的印象也只能停留在道听“图”说的层面上。而这些漂洋过海中国图景是否是现实中国的镜中之像,还仅仅是柏拉图的洞穴之像,往往无法盖棺定论。无论是为中国“照相”,还是为中国“造像”,这些外国摄影师视觉中呈现出的中国都有太多的“看”的色彩,而中国则成了纪实摄影最后的几块“处女地”之一,被猎奇眼光争先恐后地窥视着。 看者络绎不绝,被看者却毫无知觉。看者别有用心,被看者却心不在焉。 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无辜的芸芸众生来说,他们做好了被看、被审阅的准备了吗?他们又有多少底气回看过去,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中国不乏可以和外国摄影师在技术上相媲美的人,但是中国又有几人能在资金、视野及传播理念上和外国摄影师抗衡的呢?即使我们派精兵、遣猛将,用外国的景像作原料,精心烹制出中国做法的洋美食(图),外国人又有几个会像中国人追捧洋快餐那样,拿出仰慕之情自愿买单呢?肯德基又究竟比北京烤鸭高级多少?外来的和尚也是有好有坏的,与其在外人眼里看自己的模样,不如买块镜子自己认清自己。对于急于冲出国门“以眼还眼”的中国摄影师来说,中国摄影“走向世界”是不存在的,重要的是“走向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