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坎儿井 发表 第一幅,既是安静的气氛,就应校正倾斜的护栏。有远有近,空间感强,但水面和地面的空间并不好统一。 第二幅,破旧斑驳的墙头瓦色彩沉着,在漫射天光的照射下关系和谐,沧桑感强,很有厚味儿。但取景角度使得天光看上去有一点逆光的效果,对进一步刻画琉璃瓦的质感不如侧面光来得理想。当然,让漫射的天光具有侧面光的效果也很难,需要条件。在这里虚实对比并不大需要,因为远近琉璃瓦之间不存在明确的对比关系,如果不是条件局限(没有脚架),即使远处清晰,因透视关系(密度和尺度),也实不过近处。 第三、四幅,画框式构图,建议上、下压缩,减少剪影体量,扩大远景比例,明确主次关系,画面会轻松明快一些。 第五幅,好看的是人造物,石径和栅栏。建议将远景树木天空裁切留下半部,集中视线于石径、栅栏。 第六幅,建议裁掉左、下部分,留一半树干,减轻近景阴影的沉重感,近景树干的整体形象可通过远墙树影来示意。 第七幅,建议切除下三分之一部分,无关、无理、无用的就去掉,留下的才好看。 |
引用: 最初由 坎儿井 发表 其实我和大家一样,也非常喜欢看一帘拍的片子,一边欣赏,一边感受,一边思考,一边收获。 有新的认识再和大家交流: 第一幅,初冬杨柳,休闲座椅,残荷池塘,凭栏相依,逆光下浓重的阴影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体现了一帘对生活场景敏锐的观察和感受。 上次提到水面和地面的空间不好统一,指的是这幅照片近景高,远景低,造成近景较强的视觉冲击。这幅取景应是广角头,空间范围大,具有这个特点。大范围取景,如果近景低,远景高,就会感到亲切,有如身临其境。这是两种不同的广角近拍场景的情况,可以分别认识和对待。 第二幅,斑驳残缺,却又完美的建筑局部。说它完美,是因为沉积了岁月的信息。斑驳的表面极大地丰富了视觉形象,丰富了色彩和质感,十分耐看。不过也可以尝试选取鲜亮、现代景物作对照,无疑会使古建筑的沧桑感更强烈,还可能增添特别的情调。 第三、四幅,看久了会发现,这幅的远近取景是经过了一番推敲,如远处完整的大殿屋顶和近处交错的汉白玉栏杆。近景建筑弧形的梁柱、栏杆形成的特有韵律被准确、完整地表现出来,直射光和漫射光产生的光影变化丰富了画面的明暗关系,柱间吊挂的红色灯笼烘托了积极浪漫的生活气氛,怪不得好几位老师都喜欢这两幅。不足一点还有,就是画框式构图中的近景应当完整,第三幅两侧的柱子如全部收在内就更好看了。 第五幅,建议下次取景靠一侧栅栏近一点,横幅取中间一段。后两幅没的说啦。。 |
坎儿井的评论似是而非!先放一炮,后边再往回说、文过饰非,大家评论影友的作品不要学这样的方式。 首先,一帘的作品是用心拍摄的。 试分析第一张,其余不多说了,举一反三啦。 1.立意:通过光影投射表现时光似水、昭华易逝的情感表达。败荷、缁衣、残绿,还有地下斜投的影子;应当说意境已经太充分的表达了。 2.构图:一帘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光和影!这是影像作品中最为关键的艺术语言。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不同门类的艺术也有各自不同的语言,要想玩摄影您就要用摄影的语言光、影说话。别的,不行!只靠PS出来的那些杂八凑的东西,早晚会滥掉。先期不足后期弥补、添加,永远没有出息! 3.不足:最大的缺点是调度画面、应用色光彩影的功力不足。说明的成分过多,也就是说“意境表达的已经太充分了”过了。照片画面里的影像元素冗余了,不精!话说的太详细,听的人会觉得厌烦,影像也是一个道理,把自己要表达的意识通过最少的构图元素表达出来,给读图的人留下更多想像的空间。 4.建议:用超广角头,夸大地面影像推远人物和背景,甚至虚化。那几片绿叶,实在有如鸡肋,高亮,太晃眼,不如舍去。在时间长廊中色彩已经不重要了,黑白的表现力更加有力、隽永!
____________________
死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