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一下吧,大家都说说自己处于第几个层次呢?hoho
(琢磨了一周了,我自己应该已经到达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正在实践,能感觉到第三个境界但是无法把握,随性很大的说)
灯下漫笔__看见的并不重要 《转李少白老师》
2006-01-13 李少白 中国摄影
摄影人面对大自然时都希望能拍出成功的作品,如何才能达到创作目的,每个人的做法不太相同。有的人去购买昂贵的高级照相器材,有的人去钻研各种新奇的摄影技法,有的人去寻找最难去的美丽的地方,有的人耐心地去等待奇特的天气条件、最佳的光线效果……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批批影像素质高、符合构图原理、画面漂亮的图片诞生了。
可是真正能让人眼睛一亮,并且直击心灵的艺术品却罕见。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往往忽视了使得摄影作品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寻常的“看”。可惜多数人只注意到的是寻常的看。所谓寻常的看是指人生下来就学习的看,这种看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我们更好的生存,让我们能看清世界,识别事物,分辨敌友,区分美丑,不错拿危险的东西,安全地通过马路等等,从人的幼年到成年,这种立足于看得清、看得准、看得正确的视觉训练,逐渐得到了巩固,并形成了概念化的看,即看山,看水,看人,看马之前就已产生了有关山、水、人、马的概念。看不过是印证这种概念的,也就是说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看,可是摄影中的艺术创作,偏偏不能接受这种视觉方式。因为这种视觉方式将取决于幼年开始的教育,并导致你只习惯于按惯常的视觉方式、文化环境所塑造的概念来观察被摄事物,即便使用昂贵的照相器材,按最了不起的高难摄影技巧去拍摄最美丽的风景,所得的结果只能是符合人们熟知的那些概念的图片,至多是美丽的风景的精准的翻版。
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这种概念先行的观看方式。我认为,未经审美训练的眼睛所看见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恰恰是那些看不见的。在这里所谓的看不见有三个层次:
一是“视而不见”。我们四周处处存在着美,有些美往往不符合我们固有的视觉概念,于是我们经常视而不见。这个不见并不是没有看见,而是看见了不觉得美,因而忽略掉了。为了真正在创作中看清事物,不再错失良机,必须忘掉我们熟知的各种概念,要穿越你熟悉的事物的表面去关注那些最真实、最本质的内容,去探寻那些隐藏着的审美形式因素,诸如色彩、影调、和谐、对比、空间感、韵律感等,要学会在杂乱中发现秩序,在简单中看到丰富,在繁复中找到单纯。
二是把看见的变成想看见的。这个想就是艺术思维,而把想变成看见,就是艺术创造,现实转化成艺术,一切就更主观化、个性化、理想化了。
三是用看见的表现看不见的。一幅真正的好照片,不只是表现景物的外观,而是还要通过描写景物的外形来表现景物所蕴涵的意境。拍摄者通过有形的景物,把无形的情感、心绪、意念传递给他人。
第一个层次较容易实现,靠审美训练。第二个层次就难多了,必须激活想象力。只有“想入非非”才能产生奇妙的思维,奇妙的思维通过审美训练后的眼睛去控制照相机才能构成新的如心所愿的艺术形象。第三个层次最难,靠的是学识、修养、感悟能力。总之,要想成为真正的摄影家,请记住:看见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见那些一般人看不见的。认真地去重新训练自己的眼睛吧,当你学会了不寻常的看,成功的摄影创作离你就不会太远了。
图说: 1、溪流与落花(视而不见) 李少白 摄 在九寨沟的珍珠滩,几乎所有的人都被闪烁着一片银光的滩水所吸引,留影的、创作的,熙熙攘攘。而在滩边的树丛中有一股流水却无人注意。我在不经意间,忽然赏得那小小的角落似乎隐藏着什么。于是全神贯注地凝视:石块、青苔、落花、流水都不是奇妙的景物,然而通过镜头选择性的构图后,它们却呈现出奇妙的、意趣天成般的形式组合。既然已经发现,剩下的就是缩小光圈,增加景深,保证细节的清晰,同时采用慢门,拍摄的结果:流水如纱似雾,更衬出青苔上点点落花妩媚动人。
2、荒山与铁塔(把看见的变成想看见的) 李少白 摄 捕捉光线掠过荒山时形成的戏剧化的场景,并且有意识地将铁塔放在醒目的位置。使司空见惯的西藏荒山不仅变得耳目一新,而且添了些许生气,并暗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如光影一样的神秘。
3、沧海(用看见的表现看不见的) 李少白 摄 当浩瀚的沧海与如浪涛汹涌的乌云即将会合时,那天地间惊心动魄的运动却在镜头中被强迫停止了。然而大自然的伟力却在一片沉重的蓝色中继续撞击着观者的心灵。
==================================================
李老师的这3张图说照片我没有贴上来,有时候寻找就是一种学习,突破源于自身。
[ 此帖由 billyuan 最后编辑于: 2007-12-04 23:06 ]
____________________
修合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