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城遗址是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屯兵遗址。位于兴安县城西南25公里处大溶江与灵渠汇合的三角洲上。 秦凿“灵渠”是为了便于控制岭南,费时五年修建这么重要的交通线,须有重兵把守,特别是灵渠西南出口——于是就有了“秦城”。 秦城亦称“越城”,相传最早是百越族人据守的要地。历史教材中没有人将百越作为国家或有国家形态的民族看待,但无法抹杀的是秦朝军队受到有组织的激烈地抵抗,对抗入侵这本身说明当时百越人并非是群龙无首的流民或氏族,没有一个氏族有能力能抵抗50万秦军。 秦军攻过严关后在大溶江三角洲掘壕筑城驻守,与百越之敌相持,确保开凿灵渠工程安全。秦汉两代,岭南战乱起伏,秦城战略地位尤显重要,长期有重兵把守,故称秦城始建于秦汉,废弃于魏晋。 秦城遗址于2006年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至今没有立碑。在七里圩、通济村两地见到的石碑还是广西自治区政府1963年2月批准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碑文为“秦城遗址系秦始皇戍五岭时所建,距今已有二千一百余年。遗址共有五处,分布在水街、通济村、大和堡、七里圩、马家渡等处。现在可看见的土埂均是古城,应严加保护,不准挖掉,也不许任何人挖取城址遗物。否则,以破坏国家重要文物论处。” 整个秦城遗址地势平坦,两边高山绵亘,四面江流环绕,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确是拱卫灵渠屯兵扎营的最佳选择。 唐光化年间(898~901),马殷引兵取桂州,静海帅刘士政遣将王建武屯秦城,即此。明《一统志》称“秦始皇筑以限越”。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称:“湘水之南,灵渠之口,大溶江小溶江之间,有遗堞存焉,名曰秦城。北二十里有险曰严关,群山环之,鸟道微通,不可方轨,此秦城之遗址也。形势之险,襟喉之会,水草之美,风气之佳,真宿兵之地。” 根据历史记载,到宋代秦城已成废墟,北宋诗人刘克庄《秦城》诗曰: 缺甓残砖无处寻,当年筑此虑犹深; 君王自向沙丘死,何必区区戌桂林!” 秦城遗址有“大营”和“小营”,遗址范围20余平方公里。“小营”在大溶江、小溶江汇流的三角洲上;灵渠、大溶江三角洲上是大营。“大营”范围遗址北起马家渡,南至灵渠口,东濒灵渠,西临大溶江,纵约6公里,横约2公里,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 目前已发现的“大营”秦城遗址主要有四处:一是位于大营村的“城墙埂子”,二是位于七里圩村的“王城”,三是位于道济村的土城,四是位于灵渠出口处的水街土墙。除了这几处,在十多平方公里范围内,还有散布着许多墩台、壕沟、土墙,布局纵横交错,古战场遗迹历历在目。
漓水流云 上传了这个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