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凤门2 仪凤门,今称“兴中门”,位于南京城北,坐东向西,居卢龙山(即狮子山)南麓与绣球山之间,与钟阜门项背而建,南有民国时期开辟的挹江门。该城门建于洪武初年,为明十三城门之一,据传卢龙山麓有龙凤呈祥地势(风水),故建有钟阜(向东)、仪凤(向西)两座城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仪凤、钟阜两门曾一度被封堵达200年,直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梁化凤为解南明抗清名将郑成功围城之势,出其不意开通仪凤门,“大溃”郑军。据记载,太平军攻打南京城就是从仪凤门附近挖地道埋炸药,成功炸毁城墙入城的。晚清时期,张之洞主持建造以总督衙门为中心的“江宁马路”,向北即从仪凤门出城至下关。1931年国民政府改仪凤门为兴中门(意为振兴中华),并请谭延闿题写门额。1958年至1959年,兴中门在“大跃进”运动中拆除。
南京城墙原来开有13座城门:正阳门 (南京)(民国时期改名光华门,已无存)、通济门、聚宝门(民国时期改名中华门)、三山门(俗称水西门)、石城门(俗称旱西门或汉西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民国时期改名兴中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太平门、朝阳门(民国时期改名中山门)。20世纪初,陆续又增辟了草场门(1908年)、丰润门(1909年,今玄武门)、海陵门(1913年,今挹江门)、武定门(1929年)、汉中门、中央门、小北门(1931年)、新民门(1934年)、雨花门(1935年)、 中华东门、中华西门,到1930年代,南京的城门已经增加到24座。此后,在1952年增开了解放门,1992年又增开了集庆门。
aliy 上传了这个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