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新摄影论坛 > 摄影讨论区 > 行摄天下 > 石门坎的冬天  
回复帖子 总页数 (3):    1  2  3       下一页 >
 作者 主题 
本主题由 阿原 于 2008-03-05 16:34 加入推荐
2008-02-28 10:34  #1
会员
走走停停看看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01
发帖数: 525
注册日期: 2004-03
来自: 中国, 四川, 山那边
石门坎的冬天
  在中国云贵交界的乌蒙山腹地,有这样一个地方,在20世纪上半叶,从欧洲寄往那里的邮件包裹,上面的收件地址可以直接这样写:“中国石门坎”——那个时期,国外基督教会的英文报纸把那里誉为“海外天国”。那个地方,在贵州威宁石门坎;那个地方,因塞缪尔·伯格里而声名遐迩海内外。
  2005年,在《最后的神秘园——贵州之旅》一书中知道了石门坎,知道了传教士塞缪尔·伯格里,随后在网上了解到:22岁就来中国传教的伯格里,1904年39岁时来到贵州威宁石门坎,在他和后继者的努力下,这里陆续修建了教堂、学校、医院、麻风病院、孤儿院和织布厂……这个苗族村寨,在后来近半个世纪,成为当时中国“苗族文化的复兴圣地”、“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

那时年轻、帅气的塞缪尔·伯格里
走走停停看看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那边
本帖评分记录
阿原   2008-03-05 16:34   +20   推荐主题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8-02-28 10:35  #2
会员
走走停停看看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01
发帖数: 525
注册日期: 2004-03
来自: 中国, 四川, 山那边
1920年左右的石门坎全貌,看起来建筑竟不比现在差。
走走停停看看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那边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8-02-28 10:37  #3
会员
走走停停看看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01
发帖数: 525
注册日期: 2004-03
来自: 中国, 四川, 山那边
一、到石门坎去

  如把伯格里的人生作为一份事业来看待,那他在石门坎的成就,无疑是他事业的巅峰。一百年过去了,他在石门坎传播的福音还在回响吗,他在石门坎取得的辉煌延续下来了吗?当年那些受他福泽的“大花苗”的子孙们,还知道这个来自万里之外英伦岛的“上帝之子”、“苗族救星”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二○○七年的元旦,带着伯格里在中国留下的游历书籍《在未知的中国》,走上了这条探寻之旅。
石门坎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西北角,古时被称作乌撒蛮的乌蒙山区腹地,属威宁,距县城140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最高处薄刀岭2762米,最低河谷1218米。长年大雾阴雨,漫山荒坡,只能栽种点洋芋、土豆、玉米等主食,山间沟壑纵横、山路崎岖,物资往来只能肩挑背驮,实是生态恶劣之地,人居艰难。

  1887年3月,伯格里和邰慕廉(教会同仁)从上海出发,沿长江溯流而上去云南。1888年元月9日到达重庆,遂弃船上岸修整,后或步行、或乘马走陆路,于元月21日到达泸州。伯格里在日记中这样描写到“在夜色中走进泸州街头,街上的灯笼看起来非常雅致”。此后,他们经宜宾、由水富入滇,“在这些肮脏的小客店里宿过18个夜晚后,我们抵达昭通传教士的小小住所。索恩一直孤零零地住在这里,当我们到来时,他异常激动!”……伯格里到达昭通的时间从书中无法确定,在路上大概是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一年多里,经历的风霜雨雪、跋山涉水自是数不胜数,而且在经过汉口后的某滩口,乘坐的木船被礁石撞得粉碎,几乎葬身长江。但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中国人对异族审视、猜疑甚至仇视的目光,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每到这个时候,他便会在心中祈求上帝赐予力量,在心中祈求“主啊,无论如何都帮助我保持对这里人们的热爱吧!”

川黔交界的赤水河大桥
走走停停看看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走走停停看看 最后编辑于: 2008-02-28 11:42 ]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那边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8-02-28 10:41  #4
会员
走走停停看看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01
发帖数: 525
注册日期: 2004-03
来自: 中国, 四川, 山那边
  百多年后,我从伯格里弃船上岸的地方到石门坎去,当然不必受这样的旅途劳顿了,坐在舒适的客车内,或看书、或听音乐、或看车窗外苍凉的云贵高原风光,到也不觉疲乏。从叙永出发,从赤水河大桥(记得当年桥上还有武警站岗)出川到毕节,从毕节到威宁,乘车12个小时,到达威宁已是晚上9点,花60元找了家卫生条件较好的旅店住下,想必与当年伯格里在路上住宿的旅店有天壤之别。第二天一早到车站一问,居然没有直达石门坎的班车,作为威宁县的一个乡一级行政所在地,不通班车,是我出发前未预料到的。让我对威宁是贵州最贫困的县之一、石门坎是威宁最贫困偏远的乡有了深切的感受,更让我想到,一百年前,那里是何等的蛮荒之地。
  
石门坎场镇边土地
走走停停看看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那边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8-02-28 10:42  #5
会员
走走停停看看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01
发帖数: 525
注册日期: 2004-03
来自: 中国, 四川, 山那边
  早餐后,拦了辆到威宁到昭通的班车上去。车上坐的估计大都是些彝族、苗族同胞,车内卫生条件很差,不过也比100年前伯格里时代好得多了。中午1点,在距昭通20公里的中水镇下车,询问当地人,说到石门坎有不定时的微型车,遂放下心来。在岔路等了半小时不见车来,竟然异想天开的徒步走去,走了20分钟,翻过一座小山,中水镇已不见踪影,环境逐渐荒芜,拦了几辆路过的货车没拦下,心中发慌起来,忙不迭的往回走,深冬季节在云贵高原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夜晚流落荒山野岭可不是开玩笑的。掉头走不一会,看见一挂着手写的石门坎牌子的面包车开来,就像黑夜的茫茫大海中看见了灯塔,赶紧拦下坐上去。11座的面包车,大人小孩坐了18人,挤在乘客中间,身体半挂着座位扒在前排坐椅后背上,那个舒坦劲简直不提了,车内因人多而迷漫的种种复杂味道,在我嗅来也是如此的温暖。

挤在中水至石门坎的车上
走走停停看看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那边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8-02-28 10:44  #6
会员
走走停停看看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01
发帖数: 525
注册日期: 2004-03
来自: 中国, 四川, 山那边
中水镇三岔路口路牌
走走停停看看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那边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8-02-28 10:47  #7
会员
走走停停看看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01
发帖数: 525
注册日期: 2004-03
来自: 中国, 四川, 山那边
  中水至石门坎的路为泥结碎石路,一路坑洼一路颠簸,不作一一悉数,对身体发肤遭受的苦楚我向来都能承受。但路程过半,山势逐渐险峻,山间雨雾迷漫,道路时有塌方,峡谷深不见底。再加上所乘车辆无疑是一辆无正规手续的非法营运车,让我这个在道路客运企业工作多年的老交通惊心动魄起来,紧紧的抓住了前排坐椅的后背不敢放松(其实抓着座椅后背有什么用呢)。那些路段车辆一旦滑出道路坠入山谷,必定化为齑粉尸骨无存,那就只好到天国去追随伯格里牧师了。
走走停停看看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那边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8-02-28 10:50  #8
会员
走走停停看看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01
发帖数: 525
注册日期: 2004-03
来自: 中国, 四川, 山那边
  在距石门坎5公里的山顶,路面太烂车辆无法通行了。下车,走小路去。和我同行去石门坎乡所在地的只有三人,一个60多岁的老者,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还有个10岁多点的小姑娘,加上我,老中青少都有了。在这条小路上,多少感受到了当年伯格里书中描述的那种路途的艰辛,在雨雾迷漫的山路上跋山(小山坡)涉水(小山溪),不一会就白茫茫一头了。不少路段泥泞深可淹没脚背,只好在路旁山壁边扒行、在泥泞中跳跃,背着20多斤的背包,实在是苦不堪言。除我以外的老中少三人在这样的路上依然健步如飞,我也只好跌跌绊绊的在后面小跑紧跟着,3公里的山路,半个小时就走了,这在平时是难以做到的,看来是上帝给我的力量了,呵呵。
走走停停看看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那边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8-02-28 10:51  #9
会员
走走停停看看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01
发帖数: 525
注册日期: 2004-03
来自: 中国, 四川, 山那边
  到达时天色已暗,雨雾笼罩下的石门坎场镇上人声寂寥,檐灯在屋檐下暗淡无光的摇晃着,一条老狗蜷在墙角冷得簌簌发抖,街道房屋在二十外就渐渐隐去,偶尔有背着背篓包着头帕的农妇从浓密的雨雾中走来,看来竟是那样的神秘、那样的不真实,遂赶紧找了家旅店住下。
  晚餐后洗漱毕,窝进开着电热毯的被窝,看了会《在未知的中国》,和家人通了会电话,听着窗玻璃外“呜……呜……”啸叫着的寒风,在100年前伯格里先生传播福音之地,温暖、踏实的睡去。
走走停停看看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那边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8-02-28 10:54  #10
会员
走走停停看看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01
发帖数: 525
注册日期: 2004-03
来自: 中国, 四川, 山那边
二、伯格里与石门坎

  塞谬尔·柏格里, 1864年出生在英格兰南海岸一贫苦工人家庭。17岁时,他以名列第三的成绩通过英国文职人员考试。工作五年后,他感觉上帝正召唤自己去传播福音,于是辞去文职工作,于1887年作为基督教英国循道公会联合传教团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先是在昆明、昭通、会泽等地传教,其间1903年成为首次访问凉山彝族的西方人。自1904年以后,他以威宁石门坎为中心,在黔、滇、川毗邻几十个县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活动,身为该教区的负责人,拥有信徒六万之众,建成教堂、学校约二十八所。
  伯格里1888年到云南后,一直在昭通、昆明、昭通等地传教,但收效甚微,自己也感到苦闷无助。直到1904年7月12日,四个“服饰奇异的土著”来到昭通圣经公会布道所的牧师柏格理住所。他们是来自石门坎山区“大花苗”,没有土地,靠租种彝族土目(类似土司)的土地,过着刀耕火种、结绳刻木的生活。他们已通过安顺的另一位传教士党仁居信教成了基督徒。他们皈依基督是因为在困苦的时候,“有个神在寻找迷失在山野里的羔羊”的传言让他们看到了“我们苗家的希望”。这四个苗人的到来,伯格里抓住了他们伸过来的犹豫的手,“是伯格里人生的最大转折点,是多年辛劳和祈祷的终结,也是他本人与更多成千上万人的一种新生活的开端。”他们让伯格里走进了石门坎,由此石门坎成就了伯格里的人生,伯格里造就了石门坎的辉煌。
走走停停看看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走走停停看看 最后编辑于: 2008-02-28 11:43 ]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那边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8-02-28 10:58  #11
会员
走走停停看看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01
发帖数: 525
注册日期: 2004-03
来自: 中国, 四川, 山那边
  当时的石门坎,是诺苏人(彝族)土目安荣之的领土,伯格里找到他,经过沟通取得信任后,说要买一块牛皮大小的土地。安荣之心想一块牛皮大土地有啥不得了的,就送给了他。没想到伯格里把这样一块牛皮处理成一根根的牛皮线,在石门坎的山坡上,围地丈量,竟然圈得土地八十余亩(现在为石门坎乡政府所在地),令安土目瞠目结舌,让读者不禁莞尔。在这块土地上,伯格里建教堂、建学校、建医院……在西式学校里面,苗族人不仅学习苗文、汉文和英语,还学习自然地理、数学、音乐和卫生知识,开展篮球、足球和游泳等文体活动……或许,以下的描述,更能证明伯格里在石门坎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文化教育上,有语言天赋的伯格里创造了苗文,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男女合校的学校,修建了宿舍、礼堂、足球场和游泳池。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培养出2个博士、1个硕士和30多位本科大学生。硕士朱焕章毕业后,回到石门坎在原来教会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石门坎中学(今天的石门坎民族学校),1949年后任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博士张超轮毕业后,回到石门坎为苗人行医,后任贵州省卫生厅长。在伯格里及后继者的感召下,众多学子义无返顾的返回石门坎,再由石门坎源源不断的输送到石门坎以外的苗族地区,使贫穷的石门坎得以成为苗族的文化中心、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人才中心。威宁县在1949年后的一次教育普查显示,当地苗族接受现代教育的人口比例超过其他少数民族,甚至超过汉族。

  柏格理及其追随者十分重视发展体育运动,柏格理在学校里开设了文艺体育课,开展多项体育运动。1932年,石门坎召开第二十一届运动会,贵州、云南、湖南、四川100多支运动队参加。1934年第二十三届运动会,有2万多四面八方的群众前来观看。驻扎在昭通的贵州省第三绥靖区司令杨森听闻石门坎足球队的名声,带着他的部队足球队来参加比赛。输了两场、勉强赢一场的杨森,走的时候硬是带走了四个球员。1950年,石门坎八名主力入选第一届贵州省足球队,后来中国第一支国家足球队中就有出自石门坎的球员,“贵州足球摇篮”的名声不胫而走。

此乃石门也
走走停停看看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那边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8-02-28 11:02  #12
会员
走走停停看看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01
发帖数: 525
注册日期: 2004-03
来自: 中国, 四川, 山那边
  在旧中国,麻风病人是最受歧视的,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火烧麻风病人的事件。柏格理等人筹资买了一平方公里地修建了麻风病院,当时共收护了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的100多名麻风病人及其家属。现在石门坎的麻风村就是当年的麻风病院。

  由于战乱,来石门坎的孤儿越来越多,柏格理及其追随者建立了石门坎孤儿院,高峰时期收养130个孤儿,这些孤儿不仅生活无忧,还充分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抗日战争时期,百姓流离失所,大批的难民来到了相对安定和富足的石门坎,石门坎建立了战争避难所,大批难民与石门坎民众一同劳动,一道学习生产技术和文化。9 .18事变以后,有800多石门坎苗族青年参加抗日战争。

  还有,教会创建“节制会”,不准皈依的苗民教徒酗酒,创建“改良会”,约束十五六岁早婚的习俗,规定教民及学生“男子年满二十,女子年满十八然后结婚”。对于那些没有进到学校读书的成年人,教会开办了“平民学校”,苗族信徒在主日进礼拜堂的时候,不仅要礼拜,还要在晚上分班学习文化,通读苗文《平民夜读课本》。

石门加梯坎。这石梯是伯格里来石门坎后率人在山崖上开凿,通云南昭通,那时可是交通干道喔。
走走停停看看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那边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8-02-28 11:09  #13
会员
走走停停看看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01
发帖数: 525
注册日期: 2004-03
来自: 中国, 四川, 山那边
  伯格里同时又引导苗民修建房屋,凿通公路,栽种洋芋、蔬菜和树木,传授纺织技术,提高了当地苗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使贫困落后的石门坎竟相对富裕起来。1920年以后,石门坎教区设置了“推广委办”。到1942年,又成立了种子试验站和推广布厂,专门负责培育各种农作物良种,培训手工毛纺织技术人员,然后让他们再到各教区进行推广。

  在与当地的巫师斗争取得胜利之后,伯格里夫妇又在石门坎他们住所中办起了药房,他和妻子海孝贞俨然就是药房的主治医生。这个药房成了与教堂、学校同样热闹的地方。每每礼拜之后,都有川流不息的人到药房来求医求药。柏格理甚至为当地人种牛痘。他专门从家乡带来一批小刀片和疫苗。当自己顾不过来的时候,他就办班培训。很快,那些被选中的传道士兼教师又成了接种员,揣着令人羡慕的闪亮锋利的小刀,满腔热忱地到处为苗民接种。

伯格里夫人海孝贞(中文名,原为昆明教会医院的护士,随伯格里到石门坎)在为苗族婴儿种痘
走走停停看看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那边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8-02-28 11:11  #14
会员
走走停停看看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01
发帖数: 525
注册日期: 2004-03
来自: 中国, 四川, 山那边
  太多太多了……
  看着这些100年前伯格里在石门坎开展的社会改良运动和乡村建设行动,由此带来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的文化复兴、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的相对繁荣;想像当年那些在石门坎荒僻的山野中穿行、在贫苦的苗家人住所中进出的教徒的身影,由此引导当地苗人乃至滇黔更多的苗人皈依基督,让人感叹伯格里人格的魅力、信仰的力量,让人神往。
  1915年7月伤寒病传到石门坎的,很多苗民和学生都病倒了,学校山崖下的一个山洞作了临时隔离治疗室,在那里,一直守护着病人伯格里也被感染上了,于9月15日去世,时年51岁,在石门坎长达11年的艰辛创建后,这个相貌文弱但内心坚韧的牧师就此长眠。送葬的时候,数千苗民为之失声痛哭,高声唱着颂扬他的民歌。


奔走在乡间的传教士
走走停停看看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那边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8-02-28 11:13  #15
会员
走走停停看看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01
发帖数: 525
注册日期: 2004-03
来自: 中国, 四川, 山那边
伯格里住所
走走停停看看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那边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回复帖子 总页数 (3):    1  2  3       下一页 >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返回论坛 »
所有时间均为GMT+8:00. 现在时间是 18:24.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 Powered by Nphoto Forum v0.5.0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