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汶川地震遇难的同胞表示沉痛哀悼!家人平安就好,难得你还有心情不忘记录这一紧张时刻。 今天我不想谈摄影,我本人是建筑设计师,在这里我想利用我的一些专业知识来为大家讲一讲地震中关于建筑的一些状况,希望大家能有所受益。 其实8级地震并不是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基础设施薄弱以及群众的防震意识淡薄,这才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烈度与频率高出我们国家不少,但很少能听到日本因地震导致人员伤亡,日本人并不把地震多当回事,上班的时候地震了,那就震吧,手里扒个栏杆什么的就那么侯着,震完了继续工作。这是靠过硬的基础设施做保证的。另外就是防震意识强,绝不会像我们国内这样于安全不顾的建造众多危房。 好了,不说日本了,回到我们国内来看看我们的房屋。 首先,大家不知道注意到了没有,看电视直播时废墟中有很多“预制混凝土楼板”。就是那个截面有四五个圆孔,厚12公分的长条形混凝土板。没错!它就是凶手!吞噬了几万群众生命的凶手。国家早已明令禁止在建造房屋时使用这种材料,取而代之的是现浇混凝土楼板。但除了成都、重庆、西安等这些大城市中公共建筑以及正规商品住宅做得较好以外,包括城中村、城市近郊的村庄仍然在大量使用这种危险的材料。这些材料主要应用在一些较老的多层砖混住宅以及村民自建房中,如果你的住所正好是砖混住宅,碰巧又是预制楼板,那么你要留意一下我下面所说的。砖混结构楼房是以墙体为承重体的,这有别于框架结构的梁柱承重体系。砖混建筑墙体多为240毫米厚,预制楼板两头担在墙体上的长度只有100毫米,当墙体侧倾超过100毫米时楼板一侧因失去支撑而垮塌。唐山大地震20万人就是这么被夺去生命的。但是唐山大地震中唯独有一栋楼没有垮塌,同样是砖混建筑,同样用的是预制楼板,为什么呢?后来各地建筑单位纷纷去考察后发现构造柱和圈梁救了这座楼里人的命,简单地说圈梁和构造柱就是要把墙体箍住使其在震动时不发生侧倾。圈梁和构造柱对于提高建筑抗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后来的所有砖混建筑设计时必须加构造柱和圈梁,以保证建筑的安全性。但这种提高是有限度的,所以我们现行规范中已明确禁止在所有建筑中(包括新建的砖混建筑)使用预制混凝土楼板,而采用整体现浇混凝土板。这样才大幅度提高了砖混建筑的抗震性能。但是在我们的城市中大量的城中村、郊区村庄的居民绝大部分要么是一无所知胡达乱建,要么是知道一点却不愿花钱做圈梁构造柱而且仍然使用预制板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心存侥幸。还有就是像汶川这样的山区小城没有现浇混凝土的施工条件。那些不地震都可能倒的房屋如何能扛得住地震的袭击。时下在外读书的大学生们都比较流行在外租房居住,而他们租住的大多数就是城中村的这种危房,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便宜,而这又刺激着以房租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城中村村民进一步大量地建造着这种摇摇欲坠的危房。 当剧烈地震来临时,砖混预制板建筑表现为轰然垮塌,几乎没有什么逃生的时间。而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建筑因为结构特性一般不会发生垮塌,而是产生形变,人有逃生的时间,但是如果是高层或超高层假设一定要被破坏的话那就是倒塌。试想一下地震持续三五分钟,而你住在三十层高楼的顶层,你从楼梯跑下来要用多长时间?而且地面拍动几毫米,你可能摆动将近一米。但高层或超高层设计时对于抗地震、抗风荷载等就有相应的安全设计,所以也不是那么脆弱,只是它的抗力是有极限的。我们国家高层建筑中以刚性抗震居多,日本高层建筑大量采用柔性抗震,比如楼体与基础之间以弹簧连接,底下摆上边就跟着反方向摆,是对付高烈度地震最佳解决方案,但这种方式设计与施工难度都非常大,并且建造成本极其高昂,我们国家现在应用的不多。单从抗震角度来讲,不宜居住得过高。 砖混建筑相对于框架(多用于公共建筑)或剪力墙结构(多用于高层住宅)来说抗震性是要差一些的,所以砖混只能盖多层(六层或24米以下)建筑。所以如果你有计划为自己购买一套住宅的话,如果是别墅首选框架结构体系,如果是楼房首选剪力墙结构小高层。希望我说的这些能对您有所帮助。
[ 此帖由 香香的爹爹 最后编辑于: 2008-05-24 05:01 ]
____________________
D80 Nikkor ED 17-55mm /f2.8G Nikkor ED 70-200mm /f2.8G(IF) Nikkor 85mm /f1.8D 适马 17-70mm /f2.8-4.5 MACRO H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