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目击:北川——生死不离5月14日,在地震中被移为平地的北川县城的老城区。 摄影 人民画报特约记者 孙海波
把伤员从县城转移到安全地带要十几个战士轮流背。摄影 人民画报特约记者 孙海波
5月14日早晨,本刊特约记者孙海波经过一夜的奔波,驱车从同样被地震波及的西安家中赶到了北川。
北川县城的位置正好在山脚下,所以在此次地震中,北川如同被砸穿的锅底,遭受的侵害几乎是几个县城中最大的。有记者这样说:北川--四川地震的最痛。
5•12大地震发生后,这里一度与外界失去联系,成为一座"孤城"。
虽然已经经过救援部队一天多的奋力抢救,但仍有不少幸存者被埋在废墟中。曾经的县城,如今只有成片倒塌的房屋,只有路边七零八落的"XX公司"、"XX大厦"等门牌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一条已经失去主人的小狗见到孙海波,就一直跟在他身后。孙海波喂了些食物和水给它后,小狗仍不肯离去,似乎想在他身上找寻自己主人的身影。虽然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经历过战场的硝烟,但提到北川的时候,40多岁的孙海波还是语气沉重,"悲壮"--沉吟很久他给了这样的描述。
在应该是北川曾经最繁华的一条街上,孙海波见到了一个男人,他围着一片倒塌的废墟不停地呼喊着,"燕子、燕子??"声音完全嘶哑了。他叫杨斌,已经这样喊了整整两天。这堆看似三层楼的瓦砾堆原本是五层楼,北川移动公司所在地,他的妻子就被压在下面。提到妻子,这个和孙海波年纪相仿的男人泣不成声,他说他有多么地爱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多么善良的一个人,从未和邻里吵过架,年年都是公司的先进工作者,他无法把这个噩耗告诉自己远在泸州读书的女儿??虽然知道她可能已经没有生还的希望,但杨斌仍然坚持在这里呼喊妻子的名字,这也是他目前唯一能做的。在空空的街上,孙海波远远地看见一对母女,女儿搀扶着母亲踉跄地走来。看到孙海波,女孩的第一句话是,"这是怎么了?"
曾经在深圳打工的女孩这次回四川是陪母亲看病的。地震发生的时候,女孩瞬间被压在了瓦砾下。虽然从废墟中爬了出来,并找到了自己的母亲,但女孩惊恐的眼神告诉记者,她现在还不明白,或者是不肯接受,是什么瞬间毁灭了这里的一切。女孩告诉孙海波,她弟弟还被埋在废墟下面,求记者快去救他。孙海波找到陕西公安厅的救援队一起赶到了她弟弟被埋的地点。几经努力后,一名救援队员已经可以伸手摸到男孩,但人们绝望地发现,他被厚厚的水泥预制板压着,而吊车仍无法进入现场来吊走石板,要救他,除非截肢。直到孙海波离去,男孩仍未被救出。女孩和她的母亲被救援队转移到了山上。离开的时候,孙海波到中转救护点找了半天,但由于人太多没有找到她们。"虽然没有看到,但知道她们平安就好。"孙海波说。
北川现场不仅有专业的救援队,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仍不放弃希望地到处找寻、救助幸存者。一位被埋在瓦砾中的女子被救援队发现时,有个大学生志愿者正趴在她身边不停地喊话,给她打气。这位大学生说,"我不能离开,我怕我走了之后没人发现这里还有人。我会一直陪着她,直到有人来。"他说这话时,北川仍不断有余震发生,山上有大石块滚落。要离开北川时,孙海波不时地停下来,找布或者衣服掩盖路边遇难者的尸体。发现有幸存者时,他就找来木板,做下标记,以便救援队员及时发现他们。
"我只能做这么多了??"孙海波心情沉痛地说。
截止到5月15日14时,北川又陆续救出至少600名幸存者。(黄丽巍 根据前方记者口述整理)
本稿由《人民画报》授权新华网使用。
刚刚到达的增援北川县城的救援部队。摄影 人民画报特约 记者 孙海波
记者留下标记以便帮助搜救队员发现幸存者。摄影 人民画报特约记者 孙海波
进入灾区参加抢险的特警队。摄影 人民画报特约记者 孙海波
来自沈阳的消防队携带专业设备及搜救犬进入灾区。摄影 人民画报特约记者 孙海波
绵阳市中心医院截止到5月14日23点一天共接收伤员1385人。 摄影 人民画报特约记者孙海波
搜救。摄影 人民画报特约记者 孙海波
痛失亲人和家园的妇女悲痛欲绝。摄影 人民画报特约记者 孙海波
一位名叫杨斌的男子在呼喊妻子的名字,他这样寻找已经两天了!摄影 人民画报特约记者孙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