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青岛老房子『百姓】
青岛百姓老房子
人呆在一个地方久了,总有爱恨。 青岛。建制至今的百年,沿着一条条老街,一个个门洞,一个个斑驳的记忆起几代人在这求生、困苦、挣扎于活着、死亡的里院.结合他们当下的生存,任由我们怎样穿越时空——旧迹踪影零散的如同这沧桑裸露的院墙、锈蚀的栏杆、做饭的过道、磨蚀得井盖、破损的门洞、百年海风侵蚀几代人磨砺却依然使用着得木制楼梯,象育养了几代人的母亲无言地陈述着。。。。。 青岛的历史,岛城的文人林林总总已传输很多,不少人本着对历史的尊重,透过洗褪了殖民风雪的而今,解读老房子:总督府、总督官邸 、美驻青领馆、胶州法院 、天主教堂、德华银行、日尔曼啤酒厂 、圣保罗教堂、马克西姆大楼。还有一些充满眷恋的对文人旧居的追忆,好像是羞愧于青岛文化缺乏名家的弥补,查证出:康有为旧居、沈从文、梁实秋 、萧军 萧红、老舍旧居、一多楼。-——为什么没人查证影响一大代人的江青、俞启威旧居?——但这只是对德日占时期代表性的名人名居的解读。对着城市的演变,对着濒危地或许该永远沉没于高楼大厦的百姓老房子;对着踩一脚石面、摸一把灰墙、触一下楼梯都能感味沧桑血脉的百姓民居。我只想拾遗补个缺,填补百姓活着文化的遗漏,更不敢妄言解读民居老房子。看见了,心也看见了。感觉沉重、无奈。于是做了记录。
我每到西部,勾扯我肚子与内心的就是两个地方:一个是四方路破旧脏差,内外不容细究的苟不理包子铺;一个也在四方路上,沿苟不理包子铺往东上坡走的一处老宅民居。
这一条路上的两处地方,对门口的熟捻已闭眼熟知,偶喝上一碗馄砘,排队挨号吃一两苟不理肉包,要一张———只给一张———低劣的比擦屁股纸还差的餐巾纸,擦抹掉嘴上的油腻,便不由的朝上沿的坡上走。象一种饭后必燃一支烟的习惯。不到二十米的上坡,有时我自劝自己——老熟捻了!不扭头、不瞅、不看、——那灰暗的门洞。但凡路过此,脚步总是经不住心扯硬拽地缓慢下来。扭头瞅瞅或者可以说洞悉几眼——依旧那副让人揪心地不知还能传承几年的老模样!
门洞如同我家一样大小的门洞——我家住市北 。七0年盖的幸福大楼,一从十四户,共六层,公共厕所,公共水龙,很年青的房子——宽约两米半,进深约有二十多米的样子。四层楼放,约有六十户住家,如果方向感没错的话,大门洞朝北。一道象长条铺板一样宽窄的光,交通警察似的左右、东西两向地分开了挨门挨户的邻舍,门洞的尽头归南向暗幽幽地,是各层上下的楼梯,,二三四层楼有一圈圈被铁锈缠绵的栏杆,支撑栏杆末梢的铁棍锈蚀地风经过一下就要带走很多的末;栏杆上扯满凉晒衣服的绳子、电线、一些地板擦无语的悬垂着。尚若中午,天晴的时候,铺板一样的光会穿过挂有衣服、床单、内裤的缝隙,掉落在磨蚀的坑凹不平的石面上;如果有衣服,床单上滴答下的水,石面上会泛起斑斑驳驳的光。里弄的石面,有两三个井盖,几代人的蹭磨已看不出日期,是上水还是下水井我倒不知,约略是沾了德占时期的光。
自嫌对他人生活的打扰,通常我驻足片刻只往里洞悉。小偷一样地偷拍几张。。。。。 一个雨天,我终于——实在忍不住了。怀揣着相机佯装找人串门地走进这压抑的门洞。
整栋楼内所谓的走廊已建成了过道。陈年旧迹经雨的洗礼如同山顶上百年的苍松衍生了苍翠,只感觉到脚下的起伏而忽略了楼梯里的黑暗。一些麻袋、烟筒、煤池、铁皮或砖木包裹的相柜,堆垛在各层的走廊上;甚至还有在过道做饭的炉灶。所谓的炉灶就是单位更衣衣橱的一节,上面是单个的燃气灶台,下面是一个煤气罐。一两个手推车、自行车堆绑在楼梯的过道上。百年风雨的侵蚀,楼内或过道顶棚的白墙,象风浊残年的女人,追忆、搜索、往昔是很困难的事。 偶遇几个楼内进出的住户,眼睛的余光告送我;他们只是诧异一眼我对这里 的打扰,复匆匆走过,大概被生存所必有的琐屑浸蚀住了,带有 一种无端打扰的麻寞。他们的身后——楼道内——践踏起的积水又复归了平静。 楼内很静,静的压抑。碎麻麻的雨丝经天井的上口潲进楼内的过道,积下了水,又收容不住漫泻至楼下。也没人出来望风,大概门外也无什么可以顺手牵走的东西。我这黑影一般的默客,象落在晒衣 绳上的雨珠,自己跌落地走了。
wangbobo 上传了这个图片:
![](https://p.nphoto.net/forums/image/200805/19/4815550e6d6f0b31a36afb7a21db8435.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