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摄影的心路历程
摄影的心路历程 想想从自己开始玩摄影到现在也有20多年的时间,走过这么长时间的路回头看看,不禁有点唏嘘,照片拍的不算少,拿得出手的不多。无忌上泡的时间长,大部分也是潜水,看着各家DX拍出的大作,自己更是相形见惭,时间长了好像也审美疲劳懒得上图了。时而上网看看CN大战,Fans们时而战火纷飞,时而冷眼向看,也煞是一道风景。回头想想自己相机不断的升级,银子也没少花,到底为了什么?不由得意忧阑珊。 要说自己开始接触摄影应该从中学开始,那是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那时各个中学都有自己的文艺宣传队,自己也是其中一员。表演的无非是《草原上红卫兵见到毛主席》,《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没想到十几年後用的是鬼子们相机,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之类,本人的班主任是个摄影爱好者,记得当时她用一架120双反(什么牌子不记得了)拍下了我们表演的照片,这些照片现在还保留在我的相簿里,后来就去插队了,临走前班主任请我们到她家里去玩,看到她去黄山拍的照片,这时给了我较深的印象,自己开始想什么时候我也要学摄影。 之后去了广阔天地,那些没白没黑的日子,摄影的事好像也没了念想。但插队的地方好啊,大山里面,山清水秀(现在成了风景保护区),就是人穷。但那时是越穷越光荣,插队的地方也就成了学大寨的先进点。记者时不时往村里跑,我们的知青点也成了全市先进知青单位,记者拿着相机让全村群众在冬天农田中摆着大干的样子在那拍照,那真是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之后这些造假照片登上了报纸半版,也就那时我才知道原来报纸上那些农业学大寨大干的照片是这样拍出来的。通过那些记者也才知道什么叫135相机,当然也给我们知青留下了一些留影。说来好笑,自己的第一部相机竟是一部玩具相机,那时大约在76年在市场上出了一部两档光圈和固定速度的玩具相机,可以放入120胶卷,在阳光下可以拍照,清晰度就别说了,总算能在底片上出个影,自己买了一部,大约15元,那时已经算是一笔不少的钱(那时一年分红才70块钱),带到了插队的地方,一个卷12张舍不得拍,几个知青拍合影,在砍柴的山上让同行的知青给自己拍了一张,无意中成了一张逆光剪影,也算是一张创作,哈哈。之后在插队的村中学带了一年的课,因为村书记要宣传农业学大寨,自己上中学时就爱捣鼓点玩意,于是利用木板买了两片凸镜作了架幻灯机,自己画了些村里的好人好事幻灯片放给社员看,效果奇好。 78年恢复了高考,一番苦读考入了大学。那时的大学生不比现在,学习要刻苦的多,因为刚恢复大学教育百事待欣,学生都在努力学习要把十年文革损失的时间补回来。生活也不比现在,记得那时学生食堂的甲菜才两毛钱一个,小炒四毛要到周末打牙祭才买。摄影的事当时也只是当成一种梦想而已。好在本人宿舍的“睡在上铺的朋友”也是喜欢摄影,他家里有一些摄影杂志,记得有一本《摄影参考资料》(应该是现在《摄影世界》的前身)常带到宿舍来看,这也成了我当时的精神享受。因为本人专业与摄影有着密切的联系,大二时选听了业余摄影课,记得第一天上课时教师将一大堆摄影器材摆到桌上,我想不止我一个学生看的目瞪口呆,这时才知道照相机不止有120、135还有127、6X9、617等。 毕业后留校工作,有了相对空余时间和经济来源,于是开始琢磨摄影的事,自己用了一年的积蓄,托亲戚从国外带回一架理光-5,当时理光在国内市场上所知可是最好的机器,(其实当时还有理光-10,因为本人觉得太贵没舍得买),这是本人第一架单反,配的是50mm的镜头,从这开始自己走上了摄影发烧不归路,当时胶卷是买盘装的,从照相馆要来135空盒,自己卷,之后又买了显影罐、显影盆,拍完胶卷自己冲。当然有时也占占公家便宜,领了胶卷拍剩下的归了自己。业余时间在自己家厨房里架起放大机放照片,当在显影盆里看到自己的作品慢慢显露出来时心里兴奋心情难以言表,那时也没那末多设备,计时靠数数,一放就是半宿,也不觉得累。这架理光相机伴我走过了许多年,说来好笑,自己谈恋爱时曾问过女朋友,“你喜欢摄影吗”她说“喜欢”于是和她出去采风,后来才发现她所谓的喜欢摄影实际是喜欢给她拍照,看来大部分mm们拍照和摄影创作是分不清的,当然也有好处,她成了我的模特加道具,如若风景中缺少人物点缀,她自然是第一人选,以致有时看着拍出来的照片说,你怎么把我拍的这么小,我就在旁边偷着乐,后来女朋友成了LD,家里的相片数她的多。尽管现在机器已经换了不止几架,但这一台理光还是让我难以忘怀。 后来换了工作单位,95年自己到香港工作了一段时间,自己开始琢磨换机器,缘起是和一个香港发烧友聊天,他说相机中最好的是尼康,自己也转了几家相机店,发现市场上哪有什么理光啊,原来理光在单反里是不上台面的品牌,于是自己在回大陆前用一大半的津贴将尼康F601抱了回来,同时还配了腾龙28-200mm的镜头,当时我是冲着大变焦去的,这样可以省几个定焦头,但买回来后那位香港发烧友又说尼康好的是镜头,变焦太大了成像就差了,ka!不早说!说实在那时也没那末多钱,尼康镜头要比腾龙贵出许多,那时出国也没多少津贴。当时还出了F701和F801,现在发现我当时选择F601还是明智的,因为它是一架承上启下的相机,功能很齐全,金属机身,皮实,到现在还有一些相机收藏发烧友愿意收藏。 玩了几年F601后发现有些玩不转了,原因是新出的G镜它不支持,那时自己也配了一些尼康的镜头,于是开始琢磨当时市场推出的相机,自尼康F701之后,尼康开始推出XX的系列,其中较好的当然是F90,但自己选了F80,因为我看中了它可以在胶片缝打印摄影数据,自带闪光灯,某些性能指标上还超过当时的F90。我选机的原则是适合我用就好,别盲目追求高档次。现在看来这种选机原则还是对的。在现在技术变革飞速的年代,除非收藏,有几位能将一架相机使到烂?金属机身谁也不会拿它真去砸核桃,几万次快门相信除了记者和影楼也很少人能到这个极限,至于1/8000秒的快门速度我看即是记者也未必用得到。大部分人还没用完所有的功能就已经换机了。这架F80伴我出国、出差、旅游,所拍的一些照片还登过专业杂志。 由于自己喜欢玩电脑,从386开始一路升上来,因此对数码科技也较早关心。那时单位买了一个手持扫描仪,将照片扫了可以放到电脑上看,尽管差强人意,但也觉得是很好玩。96年市场已有数码相机推出,当时记得好像是20~30万像素,价格也贵的惊人,我和同事说这玩意早晚成大气候。不出所料几年的功夫,数码相机已经像洪水般泛滥开,像素一路攀升。记得我用的第一架数码相机是单位买的Sony S70,当时刚用感到一阵惊喜,拍完传上电脑立刻看到照片,愿意打印可以立刻打印出来,尽管快门时遗实在难受,开机速度也奇慢,但方便的使用还是抓住了我。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胶卷,这为单位节省了一笔开支。现在看来其实也未必,胶片机是长期贷款,数码机是一次性投资,胶片机是机身、胶片分开买,而数码机是胶片机身一起买,买胶片机就像下饭馆,可以慢慢点菜,换着花样吃,买数码机就像吃快餐,买完一套餐吃完就丢了,想再吃就再买一份新的。 所以数码机贵过胶片机也是有道理的。 为了配合自己的镜头,自己买了尼康D70,并带着它去了趟敦煌,那时开始感到数码机的好处,也开始发觉网上图片开始泛滥,好像一下子变成了大跃进时代,过去看着摄影大师的风景照,有一种崇敬心理,突然一夜之间人人成了大师,遍地是漂亮的风景片,以致最后被大家称为糖水片,沙龙摄影也从高贵的沙发上跌倒了地上。摄影比赛也此起彼伏,你也不用搞清什么题目,拍了寄去就是了。器材升级更是快,尼康前期算是走的慢的,我的D70用了三年,在方便之余也感到了像素和噪点的不足。D200出来後我很快换了机,并带着它去了趟新疆,尽管拍了不少好片回来,但一件事让我吃了苦头,在喀纳斯前一晚看演出为了拍片我将ISO调到了自动,最高限制为ISO800,然而第二天一早我去拍晨境,忘了调回来,结果相机在低照度下自动将ISO设置为800,拍回来一看噪点多的难以忍受,时间不允许再去拍,自己只有扼腕惋惜。对数码机的噪点本人真是深恶痛绝,痛定思痛看到D300出来决定再换机,然而噪点问题还是好不了哪去。不到一年D3和D700又出来了,D3开始自己还犹豫过,但那重量和高昂的价格我还是Pass了,D700应该是首选。但现在回过头看看自己的历程也问自己在追求什么?静下心来想想包括自己在内的大部分玩摄影的也就像唱京戏的票友,如果你一个劲的想成为摄影大师去追器材做驴友那你肯定生活会变得一团糟,你看现在几个在摄影圈稍有名气的人有几个是拿摄影当正业的?大部分是企业家,有了闲钱和时间,去玩一大票而已,那个航拍非洲的摄影师,还有那个拍长城上了瘾的企业家mm也都是玩票而已,而那个拍希望工程出了名的,本身就是记者。至于那个写《兵书十二卷》的赵嘉(绝无人身攻击,得罪,得罪!)在书中说“穷人玩摄影是比较安全的”看完后不由掩卷而笑,其实你看他用的全是《顶级摄影器材》,而且有商家赞助,当然不是攻击他是枪手,他那本《顶级摄影器材》确实给我们开了眼界,知道摄影这大海有多大,水有多深,看完了反而觉得不应该去追器材了。追器材的往往是业余摄手更多些,认为拍不好照片是器材不够好,其实翻翻杂志看看,那些有名的国外摄影师用的器材往往还不如我们国内业余摄手,我就见过有的外国摄影师用的D200 Nikon18-200mm镜头拍出不错的片子。现在想来自己就定位在业余爱好还是对的,前两天在无忌上看到一篇网文说“D700出来了,我还是用好我的D200和17-55mm镜头”其实这是挺好的心态,不料在网上遭到板砖横飞,讥讽作者网友是吃不到葡萄,其实我看大可不必,每个人玩好自己的器材,拍点好片才是正道,有钱就升升级,没钱就拍拍片,那个山西农民摄影家用简陋的器材,拍出的片子一样称得上是大作,他的幸福感未必比拿着顶级器材的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