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过会
作者:长安路
时间:2007-8-15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三。我村,甘家寨村过会,木塔寨村也过会。
会,在西安市有这风情,我没有详细的查找根源,何时何地因甚起云云,随便说说吧,或许下来有时间会去考证一番!
会,也有说法叫“忙罢会”。忙,记着农村小学校放“忙假”吧,忙也就是农忙的意思。忙罢了,大家汇在一起,会在一起,叫会吧!会都在麦子收完,苞谷下地的时候开始,这个时候农人暂时忙完了。
各村过会,时间均不一样,从最早的“首八张”村(不知道写的对不,听说过这个村)开始到最后的一村结束,会持续4-5个月。本村过会,亲戚朋友不论远近,老中小三辈都会赶来,手提点心,衣着整端,陕西话叫“出门”。在孩子们的心中就像过年一样。
早上,四五点,街上的小商贩就开始占位置,摆商品,当然少不了吆喝,但在我孩童的记忆中,没有觉得凌晨四五点的吆喝烦人,反倒前夜兴奋的睡不着觉,仿佛小学生春游前夜。一个三点半吆喝“罐罐馍”的一度成为笑谈。
最早起来的是孩子,他们不去买菜购肉,只是喜欢在满是鲜菜香味的街道上由空旷跑到拥挤,现在回想起来,真不知道跑得什么劲。
清晨的街道,用接踵磨肩形容都有些不及。我村是一个大村,东西稍长,大概将近1公里,在这条主街道上,各种商贩由东倒西满满两行,甚至附街上也是熙熙攘攘。各种新鲜蔬菜,肉品海鲜云集。当年记得一个“朝鲜菜”的三轮车竟然彻底堵塞了交通,因为那个时代没有人知道什么叫“朝鲜菜”,即使村长书记家。
时近午时,亲朋陆续赶来,村子的上空,飘逸着哨子面的香味。孩子们却在这个时候偷偷的翻起客人的礼物,有绿色的苹果,紫色的葡萄,还有扎人的毛桃,香蕉是我最爱吃的,常见的西瓜等等是被不屑的。
午饭的哨子面吃完,母亲与姨妈拉着手紧坐床沿,即使过会在伏天。父亲则招呼亲朋好友抽烟喝茶,谝的不亦乐乎,当然最多的还是今年的收成与庄稼情况,偶尔背过旁人训斥爱打牌收成赶不上乡邻的舅舅...
孩子们始终不会闲着,另一茬小贩带着鼻子进了村。有卖洋片的,有卖塑料枪的,反正任何东西都会把孩子勾住,过年到现在,不短了。当然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我最喜欢的还是一个捏面人的老汉,老汉很胖,至少是脸,因为他的身子与他的古香面人架子融为一体。老汉的手艺精湛,年年过会都要到我村。嘴里年年都要说着“下不潮的甘家寨,晒不干的晁家庄”。也每次讲他的五马长枪,一次上了电影,一个卧底将枪藏在了他的面柜子里。他的面人就不说了,基本上孩子们人手一个,可能家长是比较烦这个老汉的。好多年过会没有见过老汉了,听说另一个捏面人的年轻人是他的儿子,但是我认为,儿子没有很好的继承。还有一个艺术活就是糖稀勾的各种娃娃(音)(陕西人应该知道这个娃娃是什么意思)。
还有一个最艺术。装了磁铁的电动转盘,保证你每回中奖,这些艺术家们会另没钱的孩童们高兴,因为家里的酒瓶子,蒸馍都会成为流通的货币。
到了下午,招呼客人的就是一顿席面,孩子们则是强打精神要等鸡鸭鱼肉上桌,送客的场面与我的疲倦昏睡同时进行。
第二天又一批嗅觉灵敏的团队来到村里:“收破烂喽......”
现在长大了,朋友多了,现在的过会基本上都是在伶仃大醉中度过的!今晚的酒局在上周就约好了,呵呵~~~
--------------------------------------------------------------------------------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仿佛在人们的心中逐渐的淡出,我想由于一下几个原因吧:
1:通讯的迅速发展。家家都有了电话,亲朋的联络更随时。前日,朋友竟然问我收件与发件的邮编如何填写。
2:经济的发展。农业淡出舞台(我们这里),平时的交往也多了起来,交通工具也更是多样化,更加便捷,没有了遥远。
3:经济发展的负面。经济,搞的兄弟翻脸。有些人有钱了,搞的妻离子散,在金钱的流动上难免出现狗嫌猫不爱,人情世故也就淡了。
但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过会在他们眼睛中仍然闪烁着无尽的激情。
--------------------------------------------------------------------------------
还有一种会,与这个会不同。这个会其实就是赶集。
我从小很长一段时间在渭南河北(渭河以北)生长,我是渭南的外甥。
这个地方有经常上会,这里的会局限一些大镇中,比如固市,南师,孝义,信义等等。这些地方要么逢五,要么二四六,有的一三五,还有五十会。很大范围内的居民都会按时赶到逢会的镇上购买东西。
会上就像秦腔《打砂锅》里说的一样。醪糟担子,耠饹面,老鼠夹子老鼠药,锅碗瓢盆带草笼,洋糖洋布调和面......
这种集市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主的,对于农民来说,农具农业用品的购买是不可少的,另外,农业产品的出售也需要一个平台。
其他县市也都有吧,由于见少识浅,胡乱说说渭北情况。
--------------------------------------------------------------------------------
对于古老的传统,我一直有心想把他们记录下来,文章也罢,录像,照片也罢,但有时候却显有心无力,先把这份记忆甜甜的放在心里吧!
------------------------------
附上名丑阎振俗的秦腔《打砂锅》,前面有过会的场景,后面使用汉调二簧演唱,很珍贵的一段音频。
由于限制,本论坛不能发音频,把地址贴出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点击欣赏 阎振俗(打砂锅)阎振俗(打砂锅)需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