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色彩的分享 》
首先我们来理解关于色彩的知识。在我们的视觉环境中,色彩是由这样三方面混合成的。 1,固有色。 就是每个物体反射光线的时候,把其它的色波滤掉了,只反射特定的波长,就形成了固定的颜色,成为固有色。比如向日葵是黄色的,一般树叶是绿色的等等。 2,光源色。 一个环境里,会有最主要的光源照亮,它的色彩就是光源色。光源色经常是不同的。比如太阳总是担当起光源色的大任(最亮的缘故),夜晚的月亮也可以是光源色,闪光灯和其它的各类灯具,都经常是光源色。光源色决定了这个环境的主色调。 3,环境色。 环境色经常容易被忽视。它是有特定环境里面积较大、色彩明显的物体,对周围物体的色彩所产生的影响。光滑的物体,对环境色反射比较明显,粗糙的物体则不太明显。 这三种色彩,相互作用,决定了环境的色调倾向和所有色彩细节。 如果非常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周围的色彩是那么丰富多彩!比如,在高原雪山下的一座房子前,太阳的暖米黄色照亮了大部分的路面和草坪,而房子的阴影里面,留下的残雪,则呈现出特别蓝的色彩,它主要是反射了碧蓝的天空的色彩,连房子和地面也笼罩在暗蓝色调里。总的色彩特别使人着迷。那是十分真实的色彩,没有认为加工的成分。大自然的色彩就是如此绚烂夺目。光源色和环境色,改变了物体的固有色,使得它们有一种非常和谐的氛围——这个特定环境里的特定的色彩美。 再罗嗦几句: 1:所有物质的本身是无色的、我们之所以有色觉、是因为物体反射了不同波长的光进入人视网膜、通过神经至大脑。所以无光即无色。 2:人的视觉系统在辨认物体时、色彩感觉强度要大于形状感觉, 色彩是第一识别、即色彩优先。 3 色彩本身呢并没有灵魂,它只是传达一种物理现象,但人们却能感受或到色彩传递的情感,摄影需要情感。 我们抛开图片内容中的精神与行为,就视觉而言、如果说形状是物体的躯壳、那么色彩则是物体的灵魂、、我们在客观上不可以象绘画及、雕塑等其它艺术类创作那样、制造或改造创作体[画面]、那么摄影除了被动地控制自然环境中有限的曝光数值及光的角度之外、摄影主观可以改变的只有色调了、因为只有色彩是主观的,其它都是客观的。 色彩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这三种颜色通过不同比例的混合、变幻出了无尽的色彩!这也是它让人着迷的原因。对于摄影什么色彩"对劲"这要简单说起来就两字“谐调”,要细讲起来就复杂了,我也说不明白、摄影系五年本科学习几乎都与此有关。所以咱们就从简单实用出发、直接进入PS开练。 在使用中大家都应用过这个色调调整按纽吧!它往右是色光三原色红.绿.蓝的强度调整、往左是颜色颜料三原色青、品红和黄的强度调整。 色光三原色——加色法原理 人的眼睛是根据所看见的光的波长来识别颜色的。 可见光谱中的大部分颜色可以由三种基本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 这三种基本色光的颜色就是红绿蓝三原色光。这三种光以相同的比例混合、且达到一定的强度, 就呈现白色(白光);若三种光的强度均为零, 就是黑色(黑暗)。这就是加色法原理,加色法原理被广泛应用于监视器等主动发光的产品中。 颜料三原色——减色法原理 在打印、印刷、油漆、绘画等靠介质表面的反射被动发光的场合, 物体所呈现的颜色是光源中被颜料吸收后所剩余的部分, 所以其成色的原理叫做减色法原理。 减色法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被动发光的场合。 在减色法原理中的三原色颜料分别是青、品红和黄。 现在理论界中、红黄蓝的理论已经淘汰了,光的三原色是红绿青 ,物质的三原色是红黄青 ,因为蓝色是青与紫之间的一个过度色,是可分的! 我们不管它、就按PS中现有的色彩说。 我们若把这三个钮任意一、二、或三个钮滑向同一方向[或左或右]时、出现的影调都不会太离谱 但是:若三个钮其中任何一个或两个与另个钮滑动的方向相反[即:以中间为始点分界]画面就会有问题了、会很浑浊、不明快、看着也不舒服,更不成调子。(特殊画面及追求特别效果另说) 补色律 如果两种彩色以适当的比率混合后可以产生白色或灰色﹐称该两种彩色互为补色。如果两者按其它比例混合﹐则产生近似于比重较大的彩色成份的非饱和色。每一种彩色都有一种相应的补色。 中间色律 任何两种非补色相混和﹐便产生中间色﹐其色调决定于两彩色在色调顺序上的远近。外貌相同的光﹐不管它们的光谱组成是否一样﹐( 在视觉效果上相同的光﹐可以是由不同光谱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同色异谱现象 )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说﹐凡是视觉上相同的颜色﹐在颜色混合中都是等效的。由此又可导出﹕ 颜色代替律 如果颜色A=颜色B﹐颜色C=颜色D﹐(式中的“=”表示视觉上的相同)﹐ 那么就有颜色A+颜色C颜色B=颜色B +颜色D。(式中的“+”表示相加混合) 例如﹕如果 C=A+B 且 B=X+Y 那么就有 C=A+(X+Y) . 亮度相加律 混合色的总亮度等于组成混合色的各种颜色的亮度的总和。但颜色混合定律不适合用于染料或涂料的混合。 彩色有三种特性﹕明度﹑色调和饱和度。色调和饱和度又总称为色品(色度)。 明度 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每一种颜色在不同强弱的照明光线下都会产生明暗差别,我们知道,物体的各种颜色,必须在光线的照射下,才能显示出来。这是因为物体所呈现的颜色,取决于物体表面对光线中各种色光的吸收和反射性能。前面提到的红布之所以呈现红色,是由于它只反射红光,吸收了红光之外的其余色光。白色的纸之所以呈现白光,是由于它将照射在它表面上的光的全部成分完全反射出来。如果物体表面将光线中各色光等量的吸收或全部吸收,物体的表现将呈现出灰色或黑色。同一物体由于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的能量不同,反射出的能量也不相同,因此就产生了同一颜色的物体在不同能量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明暗的差别 。 白颜料属于高反射率物质,无什么颜色掺入白颜料,可以提高自身的明度。黑颜料属于反射率极低的物质,因此在各种颜色的同一颜色中(黑除外)掺黑越多明度越低。 在摄影中,正确处理色彩的明度很重要,如果只有色别而没有明度的变化,就没有纵深感和节奏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层次。 彩色的三个特性 1、色调 就是指不同颜色之间质的差别,它们是可见光谱中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视觉上的特有标志。 色彩所具有的最显着特征就是色调,也称色相。它是指各种颜色之间的差别。从表面现象来讲,例如一束平行的白光透过一个三棱镜时,这束白光因折射而被分散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形成这条光带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就是不同的色调。从物理光学的角度上来讲,各种色调是由射入人眼中光线的光谱成分所决定的,色调即色相的形成取决于该光谱成分的波长。 物体的色调由照射光源的光谱和物体本身反射特性或者透射特性决定。例如蓝布在日光照射下,只反射蓝光而吸收其它成分。如果分别在红光,黄光或绿光的照射下,它会呈现黑色。红玻璃在日光照射下,只透射红光,所以是红色。 光源的色调取决于辐射的光谱组成和光谱能量分布及人眼所产生的感觉。 2、饱和度 是指构成颜色的纯度也就是彩色的纯洁性﹐色调深浅的程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彩色成分的比例。彩色比例越大,该色彩的饱和度越高,反之则饱和度越低。从实质上讲,饱和度的程度就是颜色与相同明度有消色的相差程度,所包含消色成分越多,颜色越不饱和。色彩饱和度与被摄物体的表面结构和光线照射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同一颜色的物体,表面光滑的物体比表面粗糙的物体饱和度大;强光下比阴暗的光线下饱和度高。 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是最饱和的彩色。当光谱色(即单色光)掺入白光成份时﹐其彩色变浅﹐或者说饱和度下降。当掺入的白光成份多到一定限度时﹐在眼睛看来﹐它就不再是一种彩色光而成为白光了﹐或者说饱和度接近于零,白光的饱和度等于零。物体彩色的饱和度决定于其反射率(或透过率)对谱线的选择性﹐选择性越高﹐其饱和度就越高。也就是说物体色调的饱和度决定于该物体表面反射光谱辐射的选择性程度,物体对光谱某一较窄波段的反射率很高,而对其它波长的反射率很低或不反射,表明它有很高的光谱选择性,物体这一颜色的饱和度就高。 不同的色别在视觉上也有不同的饱和度,红色的饱和度最高,绿色的饱和度最低,其余的颜色饱和度适中。在照片中,高饱和度的色彩能使人产生强烈、艳丽亲切的感觉;饱和度低的色彩则易使人感到淡雅中包含着丰富。 3、颜色的视觉 (颜色的特性) 亮度或明度是光作用于人眼时所引起的明亮程度的感觉,是指色彩明暗深浅的程度,也可称为色阶。亮度有两种特性:同一物体因受光不同会产生明度上的变化;强度相同的不同色光,亮度感不同。 饱和度指色彩纯粹的程度。淡色的饱和度比浓色要低一些;饱和度还和亮度有关,同一色调越亮或越暗越不纯。 色温 色温:光源发射光的颜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辐射光色相同时,黑体的温度称为该光源的色温。 当用其它光源和黑体辐射作比较时,察看它的辐射与黑体何种温度时的辐射特性相当(即它们的光谱成份相同),就以黑体此时的温度(绝对温度)称为某光源的色温.在实际使用中,这常是用光源中的蓝色光谱成份和红色光谱成份的比例来区别,光源色温的高低一般是蓝色成份高时色温较高;红色成份高时色温较低. 相关色温:当光源的光谱只能与黑体某一温度下的光谱相近似,而不能精确等效时,则称这一温度为光源的相关色温。 由于黑体这个温度与颜色有关,故名色温注意,光源的色温与光源本身的温度是两回事,通常两者是不相同的。例如白炽灯光源本身温度为2800K,但其色温是2845K。 维恩(Wien)位移定律指出: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最大的发射本领向短波方向移动,所以色温较高的光源,其发出的辐射能较多地分布在波长较短的绿光和蓝光之中;而色温较低的光源,其辐射能较多地分布在波长较长的红光中。因此,在标准白光中,色温较低者,偏红;色温较高时,偏蓝。 标准照明体 1) 标准照明体A 代表绝对温度大约为2856K完全辐射体(黑体)的光。 2) 标准照明体B 代表相关色温大约为4874K的直射日光﹐它的光色相当于中午阳光。 3) 标准照明体C 代表相关色温大约为6774K的平均日光﹐它的光色近似阴天天空的日光。 4) 标准照明体D65 代表相关色温大约为6504K的日光。 5)其它D照明体 代表标准照明体D65 以外的其它日光﹐如D55﹑D75。 D55代表相关色温为5503K的典型日光﹐常用于摄影。 D75代表相关色温为7504K的典型日光﹐用于高色温光源下进行精细辨色的场合。 上述照明体﹐B和C不理想﹐因而用照明体D代表日光。在应用中﹐推荐A和D65作为普遍应用的标准照明体。 标准光源 为了较为准确和规范地描述色调,CIE(国际照明委员会)制定了4种标准光源,以统一色调值。这4种标准光源的名称见下表,在这4种标准光源中,常用的C光源和D65光源,我国以D65为标准光源。 1) 标准光源A 色温2856K的充气钨丝灯。 2) 标准光源B A光源加一组特定的戴维斯-吉伯逊液体滤光器﹐以产生相关色温4874K的辐射。 3) 标准光源C A光源加另一组特定的戴维斯-吉伯逊液体滤光器﹐以产生相关色温6774K的辐射。 标准照明体D ﹐CIE尚未推荐出相应的标准光源。 我国以D65为标准光源。 色彩的感觉(色彩与心理) 1、色彩的进退和胀缩感觉 当两个以上的同形同面积的不同色彩,在相同的背景衬托下,我们发现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如在白背景衬托下的红色与蓝色,红色色彩感觉比蓝色离我们近,而且比蓝色大。 当高纯度的红色与低纯度的红色在白背景的衬托下,我们发现高纯度的红色比低纯度的红色感觉离我们近,而且比低纯度的红色大。 在色彩的比较中给人以比实际距离近的色彩叫前进色,给人以比实际距离远的色叫后退色。给人感觉比实际大的色彩叫膨胀色,给人以比实际小的色彩叫收缩色。为什么会引起上述感觉呢?其原因如下: 1、由于光波的长短不同及晶状体的调节作用引起的。所以长波长的暖色有前进感。短波长的冷色有后退感。 2、明度高的色彩光量多,色刺激大,高纯度的色刺激强,对视网膜的兴奋作用大并波及周围边缘区域的视觉神经细胞,使之产生夸大或过分的判断,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3、与背景的衬托关系,也能产生色彩的进退和胀缩感觉,如在白背景上的灰色与黑色。由于黑色与白背景对比强烈,所以有前进感,而灰色由于与白背景对比弱而有后退感。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论是: 在色相方面,长波长的色相:红、橙、黄给人以前进膨胀的感觉。短波长的色相:蓝、蓝绿、蓝紫有后退收缩的感觉。 在明度方面 明度高而亮的色彩有前进或膨胀的感觉,明度低而黑暗的色彩有后退、收缩的感觉,但也由于背景的变化给人的感觉也产生变化。 在纯度方面,高纯度的鲜艳色彩有前进膨胀的感觉,低纯度的灰尘浊色彩有后退与收缩的感觉,并为明度的高低所左右。 2、色彩的轻重和软硬感觉 决定色彩轻重感觉的主要因素是明度,即明度高的色彩感觉轻,明度低的色彩感觉重。其次是纯度,在同明度、同色相条件下,纯度高的感觉轻,纯度低的感觉重从色相方面色彩给人的轻重感觉为,暖色黄、橙、红给人的感觉轻,冷色蓝、蓝绿、蓝紫给人的感觉重。 色彩的软硬感觉为,凡感觉轻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均为软而有膨胀的感觉。凡是感觉重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均硬而有收缩的感觉。 3、华丽的色彩和朴素的色彩从色相方面看,暖色给人的感觉华丽,而冷色给人的感觉朴素 从明度来讲:明度高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华丽,而明度低的色彩给人的感觉朴素。 从纯度来讲:纯度高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华丽,而纯度低的色彩给人的感觉朴素。 从质感上看:质地细密而有光泽的给人以华丽的感觉,而质地酥松,无光泽的给人以朴素的感觉。 4、积极的色彩和消极的色彩不同的色彩刺激我们,使之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射,能使人感觉鼓舞的色彩称之为积极兴奋的色彩。而不能使人兴奋,使人消沉或感伤的色彩称之为消极性的沉静色彩。 影响感情最厉害的是色相,其次是纯度,最后是明度。 色相方面:红、橙、黄等暖色,是最令人兴奋的积极的色彩,而蓝、蓝紫、蓝绿给人的感觉沉静而消极。 纯度方面:不论暖色与冷色,高纯度的色彩比低纯度的色彩刺激性强而给人的感觉积极。其顺序为高纯度、中纯度、低纯度,暖色则随着纯度的降低而逐渐消沉,最后接近或变为无彩 色而为明度条件所左右。明度方面:同纯度的不同明度,一般为明度高的色彩比明度低的色彩刺激性大。低纯度、低明度的色彩是属于沉静的,而无彩色中低明度一带则最为消极。五、色彩的心理分析 色彩的客观性质对人的知觉造成多种刺激,并由此影响人们的心理并产生出各种色彩心理状态。我们的知觉感受有三个显著特征:(1)知觉所反映的是客观对象或现象的整体,而不是个别现象的个别特征。 (2)知觉具有恒常性。在我们知觉的进程中,已知的经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用抽象思维的形式间接、概括地反映现实,进行高级的思维和创造。 (3)知觉的过程包括着某种程度的理解作用,对事物理解的深浅程度,会受已知经验的支配。在人们知觉感受条件下,色彩的功能会起强烈的心理效应。被色彩诱导下的情感会因色彩的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红色,在人的视觉上会有一种迫近的和扩张的感觉,是兴奋与欢乐的象征色; 绿色 在各个色相中占于平静的地位,在视觉心理上是生命与和平的象征色彩, 橙色 在色彩感觉中是最暖的色相,它引人注目,给人感觉是饱满、兴奋及辉煌; 蓝色 是收缩的,内在的色彩,给人的色感是沉静优雅和寒冷;艺术大师康定斯基将浅蓝色比喻成笛声,悠扬而明晰; 黄色,在所有色相中光感最强,寓意快活、智慧和希望,黄色还是辉煌的代表; 紫色 是明度很低的色相,在人们的心理感觉比较复杂,既有着高贵、幽婉的一面,也有神秘、不安的心理感觉; 白色 使人感到明快、圣洁;黑色 在视觉心理上虽被归纳为一种消极性的色彩,但在色彩表现中,它又具有稳定、深沉的感觉。色彩的心理效应直接反映在人的色彩联想及色彩嗜好之中。色彩联想可分为具体联想与抽象联想两大类。具体联想 是由看到的某种色彩而联想到具体的事物。例如:看到红色,就会联想到太阳,火焰。看到绿色而联想到森林,草原。抽象联想 是看到某种色彩而联想到某抽象的概念。例如:看到红色,会联想到热情、喜庆、警觉等。看到黑色,会联想到死亡、肃穆、深沉等。又如看到某一组色彩会联想到春、夏、秋、冬的四季特征;或从另一组色彩中体味到酸、甜、苦、辣的味觉感受。色彩在人们心理活动中是有生命的,是无声的音乐,是视觉上的特殊语言。 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和支配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知识层次,给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带来明显的联想差异。同时,人类也存在着色彩联想的共通性。色彩嗜好是人们对颜色的喜好和选择。这种喜好不仅受到国家民族的影响,还受到兴趣的差别、年龄的差别、性格的差别、知识层次等别的制约。同时,色彩嗜好还有很强的时间属性,在一定的时期内会形成某一种流行色。流行色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色彩设计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1、色彩的联想与象征 当我们看色彩时常常想起以前与该色相联系的色彩,这种因某种机会而仍然出现的色彩,我们就称之为色彩的联想。 如红是火的色彩,表示热情奔放,因为血也是红色的,因此红色又代表了革命。在我国喜庆的日子用红色,国旗是红色;因此红色象征着革命、喜庆、热情、幸福。同样它又象征着危险,因此红色被用为交通信号的停止色,消防车的色等。同时也给人以恐怖的象征。 黄色象征日光,如金色的太阳。在我国过去是帝王色彩, 尤其是在清朝,一般人是不许用的,在古代的罗马也被作为高贵的色彩。在自然界秋天的色彩是黄色的,因此黄色又代表着金秋,而基督都却作为犹大衣服的色,所以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里把黄色认为是下等色。 绿色 正好是大自然草木的色,所以绿色意味着自然、生命、生长,同时绿色也象征着和平。在交通信号中又象征着前进与安全。但在西方国家绿色又意味着嫉妒、恶魔。 蓝色 是幸福色,表示希望,在西方表示名门血统,因此蓝色是身份高贵的表示。不过相反,蓝色又是绝望的同义语,所谓"蓝色的音乐"实质是"悲伤的音乐"。 紫色 是高贵庄重的色彩,在过去我国和日本作为表示等级的服色,紫色是最高级的。在西方希腊时代,紫色作为国王的服装色使用。 白色 意味着纯粹和洁白,我国和印度的所谓白牛和白象都是吉祥和神圣的象征。"弄清黑白"就是断明恶善,所以白还意味着善良,但是白在我国又象征着死亡,如披麻带孝,投降等。 黑色 是不吉利色,象征着黑暗、沉默、地狱,"黑名单"等都是不好的象征。但黑色也给人以深沉、庄重、刚直的象征。 2、各色相的心理分析 1、红色 红色的纯度高,注目性高,刺激作用大,人们称之为"火与血"的色彩,能增高血压加速血液循环,对于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 a、纯色的心理特性:热情、活泼、引人注目,热闹、艳丽、令人疲劳,幸福、吉祥、革命、公正、喜气洋洋,同时也给人以恐怖的心理。 b 、纯色加白(明清色)的心理特性:圆满、健康、温和、愉快、甜蜜、优美,同时也给人以幼稚、娇柔的心理。 c、纯色加黑(暗清色):给人以枯萎、固执、孤僻、憔悴、烦恼、不安、独断的心理。 d、纯色加灰(浊色):给人以烦闷、哀伤、忧郁、阴森、寂寞的心理。 转载“村长”
[ 此帖由 村庄 最后编辑于: 2008-09-09 16: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