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新摄影论坛 > 摄影讨论区 > 行摄天下 > 杭州山水风光,徒步行摄的天堂  
回复帖子 总页数 (41):    1   <<  21  22  23  24  25  >>   4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页:  
 作者 主题 
2009-01-05 22:32  #316
会员
水清石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精华: 1
积分: 663
发帖数: 405
注册日期: 2007-03
来自: 中国, 广西, 桂林
如果能配上一些优美的文字,那该多好啊。


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点击我的摄影http://www.ctps.cn/photonet/userpage.asp?userid=%C7%E5%D3%C4%D3%C6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9-01-06 16:32  #317
bnz
会员
bnz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63
发帖数: 650
注册日期: 2007-02
来自: 中国, 浙江, 台州
感谢"水清石"师友鼓励并指出问题. 我也和你一样,很欣赏这里两位斑竹和许多师友图文并茂的帖子.但对我来说,学摄影已力难能及,学文字更非此才.清朝有位诗人写过: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无奈
不过,今后可多引用一些文字聊天.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9-01-06 16:42  #318
bnz
会员
bnz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63
发帖数: 650
注册日期: 2007-02
来自: 中国, 浙江, 台州
引用:
最初由 树皮驴 发表
很有情趣,几张荷花拍的也很漂亮.


感谢"树皮驴"师友支持鼓励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9-01-06 16:46  #319
bnz
会员
bnz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63
发帖数: 650
注册日期: 2007-02
来自: 中国, 浙江, 台州
(16)道路越走越宽广
bnz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9-01-06 16:50  #320
bnz
会员
bnz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63
发帖数: 650
注册日期: 2007-02
来自: 中国, 浙江, 台州
(17)迎宾果
bnz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9-01-06 16:54  #321
bnz
会员
bnz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63
发帖数: 650
注册日期: 2007-02
来自: 中国, 浙江, 台州
(18)开阔地带
bnz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9-01-07 13:55  #322
bnz
会员
bnz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63
发帖数: 650
注册日期: 2007-02
来自: 中国, 浙江, 台州
(19)看到了吧,------老板,店铺,还有"园林"
踏上台阶后,朝右面随意按一下快门,就可得到后面一张有特色的照片
bnz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bnz 最后编辑于: 2009-01-07 14:13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9-01-07 14:18  #323
bnz
会员
bnz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63
发帖数: 650
注册日期: 2007-02
来自: 中国, 浙江, 台州
(20)有什么特色???师友们看呢?------以后再商讨吧!
录诗一首,请欣赏:

"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李白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
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
bnz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bnz 最后编辑于: 2009-01-07 17:23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9-01-07 14:46  #324
会员
钱江钓叟

级别: 小学六年级
积分: 1085
发帖数: 957
注册日期: 2008-02
来自: 中国, 浙江, 杭州
欣赏
欣赏,不少照片具有独特的视角,学习!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9-01-07 19:21  #325
bnz
会员
bnz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63
发帖数: 650
注册日期: 2007-02
来自: 中国, 浙江, 台州

上天竺法喜寺简单介绍:

浙江省杭州市天竺山有著名三寺,时称“天竺三寺”(通称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均系杭州古代名刹。下天竺创建最早,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六十馀年,创建最晚的上天竺寺也有千年历史。清高宗乾隆命名上、中、下三竺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并亲题寺额。天竺三寺历史相近,地域毗近,教观相同,兴衰与共,历史上被誉为“天竺佛国”。灵隐、天竺诸峰,总称“武林山”,据《汉书.地理志》:“钱唐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灵山志》称:“宋时定地,以飞来峰之南为天竺,以飞来峰之北为灵隐。因北麓为灵鹫寺,故峰为异其名。”灵竺佛教文化为随同杭州历史千古流传。

  杭州佛教的传播的寺院的兴建,都与西印度和尚慧理有关。《天竺山志》载:“东晋咸和初,慧理来灵隐卓锡,登武林警日:“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何年飞来此地耶?”由此,山名“天竺”,峰称“飞来”;後人把峰南所建各寺称“天竺寺”,分上、中、下三竺,慧理遂成灵懈、天竺开山祖师。至今龙泓洞口有理公岩、理公塔,塔内葬有慧理骨灰。古时,灵、竺山间猿猱居多,峰上有“呼猿洞”,相传系慧理蓄猿处。南朝刘宋时(420——479年),灵隐寺住持智一禅师亦曾养猿山间,他能呼啸招猿,人称“猿父”。古代诗人也有“施饭聚猿鸟”、“猿猱扰钟声”、“猿啼一声松子落”等诗句。“冷泉猿啸”成为古代钱塘十景之一。

  天竺三寺深藏林间山谷,由下而上,寺宇壮丽,景色清幽,高僧辈出,佛学与诗文并茂。据《湖山胜概称》“由月桂峰迤西入佛国山,自下竺,过中竺,至上竺而止,上竺则观音灵感。下竺则古迹为胜,三竺之间,云影天光,泉声松籁,岑寂岛空,香凝钟静,耳目心神之会,觉其迷极其光者,岂不超三界外乎。”《武林旧事》亦称:“三寺相去里许,皆极宏丽,晨钟暮鼓,彼此间作,高僧徒侣,相聚梵肤,真佛国也。”从上天竺可东至龙井,南至琅铛岭,左通五云山,下止梅家坞。天竺,钟灵毓秀,山岚云影,佛学教观,源远流长。慧理、宝掌、道翊三天竺开山祖师,之後,能诗善文,佛学造诣很深的名僧层出不穷,正如苏轼所说:“天竺禅师有作家”。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也赞天竺称:“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天竺三寺始於晋,兴于唐,盛于宋,为我国东南名刹。南宋时中天竺寺曾被评定为“禅院十刹之首”,上、下天竺寺同被列为“教院五山前茅”。

上天竺寺位於白云峰下,由下眺望峰顶,常有白云笼罩,犹如幢盖覆顶。山上产茶,名为“宝云”与下竺,“香林“并称佳品。故苏轼的《和茶诗》中有“白云峰下两枪新”之句。白云峰右下双桧婆娑,寺僧常在树下盘膝养神。峰称“双桧峰”,岩称“双桧岩”(即百丈岩)。山上岩穴甚多,古时常有虎豹出没。树木森森,花草烂漫,朝融夕凝,以致泉脉众多。古寺前後左右有大悲泉、梦泉、蜥蜴泉、冽泉、孙公泉水、幻应井、示现井等,坐禅井等,其中乳宝泉水“悬乳如脂”,其峰遂名“乳实峰”。古寺院後有成片古桂飘香,故称“天香岩”。寺前白云峰馀脉,其冈如琴,故称“琴冈”,冈上修竹成林,宋时在中印峰、白云峰间名优土成冈,取“愚公移山”之意,命名“愚冈”。古人赞上天竺景色称:“万竹参霄,碧荫数里,寂然空谷,惟闻泉声。”为古杭城又一名胜区。後晋天福初(936年),僧人道翊在白云峰下结芦修行,称“大名山房”。他在山中见有奇木发光,遂请名匠刻成观音像。据志书称:时吴越王钱弘叔梦见白衣人求其修建住所,於是在上天竺开路筑基,建“观音看经院”,於後晋天福四年(939年)五月建成,这是上天竺最早的寺皖。至後汉乾祐年间(945——950年),有僧人从洛阳带来,古佛舍利,置於观音像头顶,是“妙相庄严,端正持好,书放白光,士民崇敬”。为此,後入将道翊称为“白云开山祖师”。由於上天竺以观音灵验相专,历代帝王都信奉观音,“凡郡中旱劳,必请入城”。故《七修类稿》称:“杭上天竺广大灵感之号由宋世所加”。北宋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一1074)和元祐四年至六年(1089——1091年)苏轼两度守杭,因杭城多灾,开仓廪,浚水利,但“三吴之灾,连岁不稔”,苏轼曾自责“虽某等不德而召灾”,希望能“念斯民无辜而受悯”,担扰,难免饥殍,将有流离之惧”,表达了爱民忧灾之情。仳後,明清两代帝王也因袭南宋先制经常至上天竺“祈晴”、“祈雨”。明崇祯十四年(l641年)杭城大旱,饿殍遍道,时有讹传观音大士在上天竺救济饿民,於是蜂涌而至,在上天竺掘土三尺,取粉状泥土充饿,从此江南一带遇有灾荒,饥民常以“观音土”充饥。
--------------------
正是由於朝廷的提倡和众多佛徒信众对“观音灵验”的信奉,故明清时,浙江苏南各地的乡民村姑都纷纷来天竺进香,成为每年一度的“香市”。据《武林旧事》、《仁和悬志》称:“方奉时,乡民扶老携幼,焚香顶礼大士,以祝丰年,香车宝马,络绎于道,更有自远方负担而来者,名曰香客。凡自普陀院回向,未有不至此者。”“二月十九日为观音大士诞辰,三吴浙东士民,斋至艺香,舟车络绎,昼夜不绝。”每年新年刚过,“春服既成”,而养蚕尚早,於是“衔舟打桨,进香天竺,结舫为邻,棲至於此”。每逢香市自武林门、松木场、经昭订寺到天竺,沿途摆满各种货摊,贩卖各种用具、土产、玩具等,为时一月有馀,延绵数里,道为之塞。“天竺香市”被列为“十八景之一”,直至1949年前,三竺路旁仍建有相连平房供香客宿夜。50年代後开始衰落,70年代末开始重又兴盛。

  “文革”期间,法喜寺亦遭劫难。改革开放後,杭州市政府把天竺三寺列为西湖风景区名胜发展项目,法喜寺又喜逢佛缘盛世。在国内外十方大德贤士支持下,寺院焕发新彩。重修後的法喜寺现有天王殿、圆通殿、大雄宝殿、斋堂、客房、山门等主要建筑。尤其是大雄宝殿的五百罗汉山,其雕塑造型艺术融全国各地寺院五百罗汉造像风格。寺内还有生长历史已有五百多年的古玉兰和方竹,其中古玉兰只每年二月十二开花,二月二十即凋谢,开花期仅八天,故尔有缘睹其花者甚为难得。

  法喜寺现任方丈定本法师,63岁,浙江温岭人。l983年出家,师从通和法师。任浙江省杭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西湖区政协委员。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9-01-08 14:09  #326
bnz
会员
bnz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63
发帖数: 650
注册日期: 2007-02
来自: 中国, 浙江, 台州
Re:欣赏
引用:
最初由 钱江钓叟 发表
欣赏,不少照片具有独特的视角,学习!


感谢"钱江钓叟"师友支持鼓励 ,向你学习!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9-01-08 14:25  #327
bnz
会员
bnz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63
发帖数: 650
注册日期: 2007-02
来自: 中国, 浙江, 台州
上图的特色(1)是"园林化".大殿和色彩斑斓的野树衰草溶为一体,普通且自然.
bnz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9-01-08 14:45  #328
会员
喜庆

级别: 大学一年级
积分: 15698
发帖数: 15236
注册日期: 2005-06
来自: 中国, 北京, 北京
好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录暂短瞬间 留下永久眷恋

请欣赏 喜庆 的作品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9-01-09 10:08  #329
bnz
会员
bnz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63
发帖数: 650
注册日期: 2007-02
来自: 中国, 浙江, 台州
感谢"喜庆"师友支持鼓励


继续发片
(22)前图的特色(2)是"佛法常兴"的含义------以人为本,依靠人自己去振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大都是见佛不见人,"佛光普照"等等
bnz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bnz 最后编辑于: 2009-01-09 10:41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9-01-09 10:38  #330
bnz
会员
bnz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663
发帖数: 650
注册日期: 2007-02
来自: 中国, 浙江, 台州
(删节文章供有兴趣师友参考)

从“六祖革命”到“人间佛教”:中国佛教人文精神的建立

一、“六祖革命”:从“佛本”到“人本”

中国佛教来自印度。印度佛教的理论起点、终点和核心都是“佛”,它以佛的言说为教义,以佛的行止为楷模,以佛的人格为典范,以具备佛的本性即佛性为成佛的内在根据,以成就佛的境界为终极目标。所以,印度佛教是以“佛”为本的宗教,是佛本主义宗教。在这样的宗教中,人的地位是卑微的,人的主体性是受到压抑乃至忽视的.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按照这种本体化的轨道发展的。直到禅宗产生之前,中国佛教的主体意识都相当淡漠,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中唐之际的慧能禅宗兴起后,情形便为之大变。慧能首先对成佛的根据——“佛性”作了主体化、大众化、世俗化的理解,将其直接等同于“心”。为了突出心性的现实具体性,他又称其为“自心”、“自性”。

由此,理想人格佛与主体心性也就具有了内在的统一性,佛的主体性、内在性第一次得到了高度的弘扬,所谓“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慧能还认为心佛平等对于任何众生来说都不例外,众生与佛只有迷悟的不同,没有本质之异.

慧能的禅学思想表现出了与印度佛教及中国传统佛教的佛本主义不同的人本主义倾向,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了人的地位。------

二是尊重人的自然本性。------

三是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方式。------

四是追求人性自由。------

基于这种认识,慧能不仅反对出世求佛,也不主张出家修行,他将佛教追求的极乐世界从遥远的西方拉到了人心之中,提倡唯心净土。六是高扬人的自主意识和自信精神,提倡自作主宰,自悟自度。慧能认为悟道成佛完全是自己的事,善知识和佛祖经论都不能从根本上帮助自己觉悟。慧能的自力成佛解脱说在佛教史上第一次高扬了人的自主意识、自立意识和自信精神,对中国佛教文化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慧能将传统的以佛为中心的佛教改造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佛教。---------历史上将慧能对传统佛教的改造称为“六祖革命”,这是有一定依据的。“六祖革命”的意义,就在于将传统的佛本主义的佛教改造成了人本主义的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历程中实现了由佛本到人本的变革。






[ 此帖由 bnz 最后编辑于: 2009-01-18 17:09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回复帖子 总页数 (41):    1   <<  21  22  23  24  25  >>   4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页: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返回论坛 »
所有时间均为GMT+8:00. 现在时间是 00:43.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 Powered by Nphoto Forum v0.5.0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