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节文章供有兴趣师友参考)
从“六祖革命”到“人间佛教”:中国佛教人文精神的建立
一、“六祖革命”:从“佛本”到“人本”
中国佛教来自印度。印度佛教的理论起点、终点和核心都是“佛”,它以佛的言说为教义,以佛的行止为楷模,以佛的人格为典范,以具备佛的本性即佛性为成佛的内在根据,以成就佛的境界为终极目标。所以,印度佛教是以“佛”为本的宗教,是佛本主义宗教。在这样的宗教中,人的地位是卑微的,人的主体性是受到压抑乃至忽视的.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按照这种本体化的轨道发展的。直到禅宗产生之前,中国佛教的主体意识都相当淡漠,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中唐之际的慧能禅宗兴起后,情形便为之大变。慧能首先对成佛的根据——“佛性”作了主体化、大众化、世俗化的理解,将其直接等同于“心”。为了突出心性的现实具体性,他又称其为“自心”、“自性”。
由此,理想人格佛与主体心性也就具有了内在的统一性,佛的主体性、内在性第一次得到了高度的弘扬,所谓“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慧能还认为心佛平等对于任何众生来说都不例外,众生与佛只有迷悟的不同,没有本质之异. 慧能的禅学思想表现出了与印度佛教及中国传统佛教的佛本主义不同的人本主义倾向,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了人的地位。------
二是尊重人的自然本性。------
三是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方式。------
四是追求人性自由。------
基于这种认识,慧能不仅反对出世求佛,也不主张出家修行,他将佛教追求的极乐世界从遥远的西方拉到了人心之中,提倡唯心净土。六是高扬人的自主意识和自信精神,提倡自作主宰,自悟自度。慧能认为悟道成佛完全是自己的事,善知识和佛祖经论都不能从根本上帮助自己觉悟。慧能的自力成佛解脱说在佛教史上第一次高扬了人的自主意识、自立意识和自信精神,对中国佛教文化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慧能将传统的以佛为中心的佛教改造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佛教。---------历史上将慧能对传统佛教的改造称为“六祖革命”,这是有一定依据的。“六祖革命”的意义,就在于将传统的佛本主义的佛教改造成了人本主义的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历程中实现了由佛本到人本的变革。
[ 此帖由 bnz 最后编辑于: 2009-01-18 17: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