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由 s大拿 发表
道情戏主要流行于豫东、豫皖边界及沙河北岸一带。 民间道情与鼓儿调、莺歌柳相结合,并吸收越调、豫剧的艺术因素而形成了道情戏。约在清道光年间搬上舞台,到光绪年间,已建有50个左右的班社。辛亥革命后,道情有了女演员。1926年道情戏班罗振乾(艺名罗线儿)和朱文宣(艺名墨小)等20多人,曾到开封、陈留、杞县、睢县、太康一带演出。豫东南一带还有“翻鸡毛道情班”、“四鱼儿道情班”等。并有不少知名演员,如朱凤仙(女,艺名老拖车)、王志明(艺名拥倒山)、龚长发(艺名翻鸡毛)、张大妮(艺名洋梨子)等。国民党军队于1938年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豫东南一带变成了黄泛区,太康仅存一个道情班,到1948年也解散了。1956年,河南省举行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时,展览演出了传统戏《打万监生》。1957年成立了太康道情剧团。 道情戏传统剧目共有近百本,如《刘公案》、《金镯玉环记》、《大红袍》、《洗衣记》、《蜜蜂记》、《小昆山》、《三进士》、《吕布中状元》等。整理改编上演的传统剧目有《打万监生》、《劝邻》、《王金豆借粮》、《站花墙》等。移植演的剧目有《三看御妹》、《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假婿乘龙》、《三哭殿》、《跪洞房》等。上演的现代戏有《父女俩》、《母女赶会》、《夸媳妇》、《刘胡兰》、《江姐》、《游击队员》、《郭大娘买鱼》、《前进路上》、《两邻居》、《儿女亲事》、《登攀》等。 道情主要以唱戏为主,至今仍保留有说唱痕迹,所演剧目多以“三小戏”为主,行当主要有生、旦、丑,没有大净、架子花脸等行当,不演武功戏,擅长演喜剧。道情戏唱腔以真嗓演唱,清悠委婉,悦耳动听,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唱腔板式有慢板、铜器垛(又名二八板),另有小五板、一锣才、多口下韵、哭腔、垛子、紧打慢唱、斜板、夺口、非板等十多种板式,曲牌有锁南枝、西扯平、三孔桥、唠叨红等。 伴奏乐器以坠胡(又称坠琴)为主弦,另有琵琶、二胡、大小三弦、曲胡、笛子、笙、唢呐、闷子、低胡、中阮、大提琴等。打击乐有鼓板、大锣、手锣、小锣、梆子、堂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