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江永,一夜无话。第二天就直奔瑶乡老巢----千家峒。
千家峒传说
千家峒诗歌山峦环抱,森林茂密,山花常开的地方。有歌唱到:“千家峒里大洞田,三百牯牛犁一边,尚有一边犁不到,山猪马鹿里头眠。” 元朝大德年间,天大旱,千家峒之外颗粒无收。县官派人到千家峒催瑶民交粮,瑶民对他们热情款待。千家峒里一千户人家轮流请客,每户请吃一天。催粮官从峒头吃到峒尾,天天酩酊大醉,一住数年,乐不思归。县官误以为催粮官已被瑶民所害,上书朝廷,要求清剿千家峒。 大德八年(1304),官兵杀入千家峒。瑶民吹响牛角,拿起弓箭、砍刀、猎枪迎接官兵。急战数月,终于寡不敌众。最后只剩下12姓逃离千家峒。这十二家是:盘、奉、包、沈、唐、黄、李、廖、任、邓、赵、周。 这12姓瑶人为了“长鼓铜岭歌不断,子子孙孙得回源”,他们将发号的地牛角锯成12节,每姓氏拿一节,相约500年后:“香炉牛角合得拢,来日子孙又杀回”。然后就各自逃命去了。 民间还有一个版本,12姓氏瑶人逃离千家峒后,走了七天七夜,上到了一座荒岛。后来荒岛沉没了,大家回到了船上。木船像陀螺一样在海上转了七七四十九天,最后终于靠岸。盘翁拿出供奉盘王的金香炉打烂成12块,将随身发号的牛角锯成12节。12瑶人和黄酒盟誓:“铜打香炉三斤半,黄金四两五钱三,瑶家各姓拿一块。牛角锯成12节,每姓一节各自飞。”
1986年,中南民族学院和江永县人民政府联合在江永县召开“瑶族千家峒故地问题座谈会”。来自北京、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7个省、市、自治区研究瑶史的专家、学者,经过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后,取得一致意见,认定江永县大远瑶族乡就是千家峒故地。1987年,根据瑶史专家、学者的建议和广大瑶族群众的迫切要求,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远瑶族乡改名为千家峒瑶族乡。
这是千家峒的标志。
Digidogy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Digidogy 最后编辑于: 2009-03-20 23: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