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住一天就要看一场探戈秀,我是13号晚上到布宜的住号酒店已经十点了,这次来布宜实际是住了整整两天两夜,这两天我是每天下午去博卡拍街头探戈,晚上去剧场看探戈秀。去博卡两趟打车来回24美元,不过想拍的好一点也要花钱,拍一次的15比索(大约3美元)。在剧场看探戈秀不便宜,两个晚上两场总共155美元,包括接送和一顿晚饭(烤牛排)。不过和街头探戈相比,探戈秀的水平那是非同一般,所以我去剧场不是为了拍片(当然也拍),是欣赏,是感受,那是看一次让你震撼一次的舞,奔放的音乐,豪放的舞步,探戈以及其放荡的激情把男女之间的悲欢离合表现到了极致,逼得你不得不去感受。 当舞台背后的音乐刚刚奏起,会让你立刻感到真正的舞者就要登场了,随着灯光的变化,大提琴的声音出现了,回旋曲式瞬间将观众带入了一种“很南美”的氛围中,节奏不是很快,甚至有些慵懒――突然,一支小提琴的声音紧促地加入了进来,和小提琴的声音一起出现的,是一对舞者。俩人靠得很紧,几乎可以称得上拥抱,但男女不对视,而且都向自己的左侧看,没有笑容,表情严肃。 还没来得及走神,两个舞者已经牢牢吸引了我:俩人交叉步、踢腿、跳跃、旋转,舞步热烈狂放变化无穷,令人眼花缭乱。踩着探戈舞步的女人,有着高贵的步伐及傲视一切的态度,对舞伴欲迎还拒,纠缠其中;踩着探戈舞步的男人,有着军人般的强势和威严,对舞伴步步紧逼,寸步不让;俩人如探戈的舞步一般交织旋转、亲密接触却又若即若离。 进入到B调转小调后,乐曲呈现激昂的感觉,钢琴鲜快明亮的节奏,把情节步步引入高潮,在音乐高潮到来前有力的击键,仿佛是在下一个旋转前深吸一口气,然后就出发,去征服这个舞池。接着又转回大调。小提琴和手风琴的对位和声,充分展现了两个部分前后矛盾而又错落有致的风格,如同探戈舞中两人配合的默契。进入B调后,舞者与观众的情绪被推到最高点,然后突然减慢,回到首调收尾。 很明显,独特的切分音是探戈音乐鲜明的特征,探戈伴奏音乐为2/4拍,顿挫感非常强烈的断奏是其演奏特点,因此在实际演奏时,将每个四分音符化为两个八分音符,使每一小节有四个八分音符。除了切分音,断奏也是探戈音乐的灵魂所在,在绵延不断的演奏音乐中,突然停住,在一拍或数拍后继续演奏。舞者在不间断的快速移动中,突然急停身体,重心定点顿住,产生定格画面。 果然,在一阵急促的大、小提琴对拉之后,一个断奏出现了,两个舞者重新拥抱在一起,甩头、顿足、勾腿,然后猛的仰起头来――我赶紧举起相机,将这一切定格。 一舞看毕,我陷入了沉思:探戈是快乐的舞蹈吗?为什么我从探戈中更多读到了矛盾、纠缠甚至痛苦?有人说,芭蕾是青春的颂歌,探戈是世俗的坠落。我深深同意:芭蕾是踮着足尖向上,探戈是顿足向下。青春总要过去,世俗永远牵绊着足尖,不能永远向上,那就一起坠落吧。据说,探戈的舞者在表演中是不能有笑容的,事实上,跳探戈是不用笑出来的,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欢乐:既然无法改变现实,就纵享当下,把拥抱的一刻当做生命的最后一秒,探戈表达了人们对世俗又痛恨又享受的复杂情感――这大概就是探戈触动人心风靡世界的根本原因吧。 看完了表演,随观众一起,我也起身离开剧场,望着已经空了的舞台,我突然想起了那部电影《闻香识女人》,里面有一幕经典段落,双眼失明的退休上校在纽约一家高级餐馆的舞池中与女主角忘情地大跳探戈。当时看这电影时只知道这个段落是表现俩人的爱情,后来才知道这段探戈配乐是大师之作《Por Una Cabeza》,意思就是“只差一步”。让男女主角跳探戈,而且“只差一步”――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怅然若失的啊。
路易 上传了这个图片:
![](https://p.nphoto.net/forums/image/200907/22/f5d1e24f3ccdb4d954f5d9e2ac00f5f9.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