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钓源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唐代末年,庐陵望族欧阳氏的一支迁于此,繁延生息,形成村落。据说钓源欧阳氏与文坛宗师欧阳修同宗,该村历代以欧阳修为荣,代代人才辈出,有治国平天下的贤臣良将,有饱读诗书的儒士文人,有远涉湘、川、贵经商的巨贾。在达官、富商的精心营造下,到了清代,钓源成了显赫一时的大村。据族谱记载,兴盛时有1500多户,人口数千,有16条街路,每路36家店铺,誉为“小南京”。现在古村保存完好, 钓源古村那是一座充溢着古朴神韵的村庄。走近村庄,满眼是绿。延绵的岗地环绕幢幢青砖黑瓦的民居,仅北部小山上的林带,就有18000多棵葱葱笼笼的古樟树,分外醒目的是村祠“忠节第”前的4株古柏,直径1米有余,树龄近千年。也许是从小在农村长大,我对绿树掩映的村落格外喜欢,我总感觉那是一个有灵气的地方,特别适合人居住。村子里空气清新,满眼苍翠,饮烟袅袅,宛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钓源古村民居依两边的坡势铺展,7口大小不一的水塘串联,把村庄分成南北两半。水塘是大有玄机的。它是全村的洗涤的地方,现在仍有村妇在水塘边石阶旁捶打衣服,同时它还是全村雨水汇集地,一下雨水流就从全村构建的完备的下水道,汇聚到这七口塘上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系。不管下多大的雨,村子也不会积水,人当然也不会湿脚了呢,功劳当然全赖这古人创造的下水道呀。村里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巷道,曲折迂回伸向各幢古宅。从平整、光洁的青石板上走去,只见老屋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显得幽得与苍老,引人入胜。导游介绍说,全村现有村民150多户,800余人,存有明清建筑150多处,宗祠、家祠9座,书舍5处,古石桥2座。走在小巷里,风姿各异的历代建筑,如一幅幅淡淡的民俗风情画,令人赏心悦目。 钓源古村建筑按太极八卦的结构布局的,这形成了钓源古村群落的显著特色。青石板铺成的巷道两旁,是四通八达的排水沟,天下大雨,巷中无积水,房屋前后瓦檐上的骑瓦封火墙,刺向蓝天。幢幢民居,既有常见的单檐屋面,又有不多见的垂檐瓦顶;既有1进2厢、2进4厢式厅房,又有庭园式、院墙式等风格迥罕的居室。令人不解的是,钓源村大多是“歪门邪道”,巷路、村道、塘岸没有一条是笔直到边的,巷道时宽时窄,院角有圆有方,墙面有正有侧,形成回环往复、参差跌宕的格局。导游也常常用这个来买关子,考我们,当然我们是一头雾水了呢,自然还是导游得意洋洋地告诉我们了,原来据专家们考证,这是古人应合古代阴阳八卦的理念,显现“天人合一”而有意为之的。导游自豪地告诉我们说,钓源村几乎汇集了我国南方古代民间建筑的主要基本类型,誉为浓缩我国古村建筑风韵的瑰宝。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对该村的古建筑赞不绝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