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这么久花会,但始终没有见过杠箱。在本届花会上有幸第一次拍到了杠箱。这档会给人总的感觉是:伴奏轻松幽默,技巧性很强,表演风趣诙谐。
顺手扒来相关资料学习。 据传,老北京曾有八档香会,号称“内八档”,分别是兵部的杠箱、礼部的中幡、户部的秧歌、工部的石锁、吏部的双石、刑部的棍、老太府的花坛、掌伙司的狮子,而杠箱会是其中之一。原在清代皇宫里流传,后流传到民间。 清乾隆年间是杠箱会的盛行时期,到同治年间西太后到妙峰山朝拜时,则是杠箱会的最后—次表演,后基本绝迹。 杠箱会属于民间走会的项目之一,供奉狱神皋陶为祖师爷,所表演的故事是《水浒传》中贾家楼36友结拜劫皇纲的故事。杠箱箱体约长80厘米,宽、高各50厘米,相面四周绘有戏剧人物图像,上方挂有会旗和小铃铛,中间用竹竿穿过。杠箱会表演时,通常在前头有8个人抬着4个带有铁环的箱子(乾隆年间为16人8个箱子),抬者有时翻跟头,有时跳着走,手不能磁竹竿,要求表演动作与箱子上铃铛的声响节拍一致。在抬箱子的众人后面,由一位善于抓哏打趣的演员扮成官员,称作“杠箱官”,身穿大红袍,头戴圆翅纱帽,嘴上饰短须,骑在一根竹竿上,后撑一顶人伞。当杠箱官坐在轿子上时,观者可随意向骑在竹竿上的官员告状打趣说笑,杠箱官接到诉状,可进行演唱,内容要诙谐幽默。前清时期还有表演故事的,内容有《县太爷出巡》等。杠箱官前面一般还设有四位打竹竿的演员,意为官府中举“肃静”、“回避”牌子的衙役,有时边走边喊,意为“开道”。杠箱官表演时要故意摆出一幅耀武扬威的官架子,甚为滑稽。
gyx2002 上传了这个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