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門-M50上海莫干山-艺术家的艺术社区
門-M50上海莫干山 莫干山路50号的6号楼厂房。是一个由旧纺织厂厂房改造的占地35.45亩,聚集了120余家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的艺术社区,人们习惯把这里称为“莫干山”或者“莫干山50号”。与北京798艺术社区一样,莫干山50号是艺术青年喜欢的非主流生活地带,也是上海规模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地,比利时王妃也曾经到此一游。
如果想要了解上海的当代艺术, “莫干山50号”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词。它吸引了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周铁海、丁乙、徐震等人前来落脚,香格纳画廊、东廊艺术、比翼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也在此落地开花。艺术家周铁海将画室安置在一个200平米的厂房内,2006年4月份他在莫干山H艺术空间内举办了个人回顾展。艺术家们可以在莫干山50号进行创作、交流、办展,和外界接触。 走进莫干山50号的大门,穿街过巷如同进入了一个热闹的交易市场,越是偏僻的小巷里越是挤满了面积不大的艺术家工作室,厂区内的醒目地段和大面积的厂房基本被设计公司、画廊租用。4号楼的一楼新分隔出很多小的空间分租给年轻的艺术家,这些工作室里展出的作品水准不一,但都有美金标价,不知名的艺术家们试图在这里碰碰运气找到成名的捷径。
废弃的旧厂房总是因为其租金便宜和建筑空间开阔而成为艺术家和画廊喜欢落脚的地方。莫干山50号前身是上海春明粗纺厂,厂区内的十几座老厂房经历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日军侵华、新中国建立和中小型国企改制等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化。1999年底纺织厂停产,其周围的老工厂纷纷拆除等待房产开发,纺织厂也难逃这个命运。是艺术的力量给老厂房注入新的生机,2000年上海艺术家薛松最早进驻莫干山50号,随后艺术家丁乙、曲丰国、王兴伟等人陆续将画室安置在这片旧厂房中。瑞士人劳伦斯创办的香格纳画廊也跟随艺术家一同搬进了这片行将废弃的厂房,他选择了16号楼内的错层空间作为画廊的仓库和展示空间。16号楼原本是工厂的锅炉房,经过一番改造,发挥其高挑开阔的优势成为一个收纳和展出当代艺术作品的空间。 随着落户在厂区内的画廊和艺术机构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推广活动,莫干山50号名声鹊起,成为上海当代文化的重要地标。只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最初对艺术并无了解的厂房出租方已经意识到艺术是拯救这片废弃厂房的法宝。在工厂的办公室里,艺术类杂志堆放在工作人员的办公桌上,原本只对纺织话题感兴趣的老工人也可以熟稔地和来访者谈谈艺术区内的知名艺术家。据内部人士透露,房东私下里允诺给几个进驻厂区的著名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极为低廉的房租,以此继续扩大艺术区的知名度。
现在整个厂区里引进了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以色列、加拿大、挪威、中国香港在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来自国内十多个省市的80余位艺术家以及画廊、平面设计、建筑师事务所、影视制作、环境艺术设计等。在装饰一新的各个旧厂房中可以看到颜料商、设计公司、服装店、家具店等门面,这些商业机构不惜重金要挤进这个“风水宝地”。房租报价已经从最初的4角/平方上涨到4元/平方,艺术除了带来名气,还带给莫干山50号巨大的经济利益。
生存还是毁灭,始终是莫干山50号面临的问题,这个社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妙的综合体。虽然它借助艺术的名义蜚声海内外,甚至被抬升到艺术地标的位置,但是“拆迁”一直是时刻悬在其头顶上的达摩克力斯之剑,它如同一个独自狂欢的孤岛,孤单地伫立在一片荒凉的建筑工地之中。由于莫干山50号位于上海市区内的苏州河畔,沿河两岸的周边地段已经成为房产开发的黄金地区,艺术区的街对面是新建成的高级生活小区,与艺术区一墙之隔的上海面粉厂已经全部拆除化为一片瓦砾,推土机就等待在莫干山50号的大门外。而这个前途未卜的艺术社区却倔强地呈现出异常旺盛的生命力,不断有画廊进驻,下大力气翻修厂房改造展厅,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家具店、服装店、咖啡馆等也纷纷落户。冰火两重天的有趣现象,让莫干山50号更抹上了一层唐吉诃德式的可爱与执着。也许明天它会成为城市的一段记忆,但是今天,它非常精彩而鲜活。
yilongdesign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yilongdesign 最后编辑于: 2009-09-15 14: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