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巫溪大宁盐场因含盐卤水从山腰向下倾泻而极易被人们发现和利用,故该盐泉应当是中国内地很早就被开发的盐业资源之一。鼎盛时期,大宁盐场所产之盐,行销川、陕、湘、鄂、黔诸省,成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盐业供应地。宁厂镇上,四方商贾往来,到现在为止,还有湖北、江西、四川、广东等地商人留下的会馆有迹可考。据巫溪县志记载,秦、汉两朝,都在当时的巫县设盐官。此后各朝代的地方建制虽然多有变化,但对宁厂盐业的控制一直没有放松。宋代,地方官亲自主持在卤水下泻的地方建一“龙池”,用以蓄集和分配卤水。池前横置一木板,上开泉眼,各盐灶按眼取卤,以保证公平。这种由官方主持卤水分配的方式一直延续到清代,并于雍正年间将木板改为铁板。直到现在,山上的卤水还在不断流入“龙池”,并由铁板上的圆孔中潺潺流出,可惜盐厂已经停产,卤水只能被铁板阻隔一下之后,再流入大宁河而已。
其实随着交通改善、物流通畅,四川自贡的井盐和东南沿海的海盐,都以其生产成本低廉和质量上乘而对大宁盐厂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到解放前夕,盐厂工人屡次罢工以抗议物价飞涨、盐价低滞。这背后虽然有社会动荡等政治背景,但成本高昂,产品失去竞争力,也是重要的原因。大宁盐场所用的盐泉,含盐量不高,一般只为5%左右。“龙池”边上用手沾水品尝,虽是冬季卤水浓度较高的时候,也不过微咸。卤水浓度低,就意味着熬制时所需燃料多,成本自然居高不下。而且由于卤水中含硫、含氟偏高,其品质也受影响。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具有区域性的资源垄断地位时,成本和品质自然都不会影响其在本区域内畅销。但外界的冲击一来,上述缺陷就成了勒在脖子上的夺命索。翻看大宁盐厂厂史,在其“大事记”中,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就不断有精简机构、紧缩编制和自办石灰厂、自办砖瓦厂、兴办药材场等记录,挣扎之态清晰可见。到1996年大宁盐厂停产,表面上的直接原因是政府的一纸命令,但究其根本原因,经济规律已经决定它无法继续维持。
大宁盐厂停产,盐业生产在这里消失,一个曾经给中国历史带来繁荣的产业,至此宣告其历史使命的完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