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一个墨戏堂的讲解词: 墨戏草堂,又称宋画斋,这是新馆中唯一一处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贝聿铭先生有感于宋代在整个苏州文化发展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他要让这间屋子本身成为展品,以展示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自钱鏐建立吴越国至两宋时期,苏州的文化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宋代时期,苏州已经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众所周知,宋代是中国建筑的成熟时期,留下了著名的《营造法式》一书,苏州的古典园林和现存的古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而勾勒苏州城市格局分布的《平江图》碑是宋代的,因此,贝聿铭先生构思在苏州博物馆内建设一间宋代民居,让海内外的游客在参观后获得一个惊喜,从中了解和感受中国的历史。最后,贝先生的创意和东南大学建筑系朱光亚教授的精心设计,使得这样一处宋代文人书斋得以重新展现。 由于宋代木结构的古建筑现已不存,只能以古人留下的画和资料中去找。墨戏草堂根据古画营造的宋代民居建筑,从基础到屋顶全部采用传统施工工艺,建筑材料包括青石,编竹夹泥墙,梓木,茅草等现代已经不再使用的材料。 墨戏堂之说由来:古人曾说,“画中丘壑,也是画家心中之丘壑”。山水之博深灵逸,滋养了世间万物,也滋养了中国的山水绘画。宋元以来,绘画已经成为士大夫消遣自娱的工具。文人多以画自娱,山水写意成为精神慰籍,解脱或享受的游戏活动。他们以游戏态度作画,草草数笔,不假修饰,惟取神韵。宋代的大书画家米芾称之为“墨戏”。文同、苏轼、倪瓒、吴镇、文征明等皆喜作墨戏画,这种文艺创作和欣赏的“自娱”曾一度成为文坛的时尚。因此,“墨戏”是中国古代文人画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水墨画形式,也是文人画家自娱较为特殊的一种创作心态。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墨戏”渐成为水墨写意画的别称。 墨戏草堂共三间六椽(古代将柱子与柱子之间的距离叫做“间”,(也可以四根柱子组成的范围叫做间,中间为明间,两边为次间,这里明间面阔较大。整个草堂进深为屋脊两边个三椽距离,共计六椽)。 古代的木结构房屋,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框架结构,以整个木结构框架承重,而墙体作为维护结构是起到遮风避雨、保温作用。草堂的墙体采用了宋代建筑中传统的编竹夹泥墙做法。它在柱与穿枋间以竹条、树枝等编成壁体,两面涂泥,再施粉刷,其目的是为了清洁和改善采光并对墙体起保护作用。这种工艺取材简易,施工方便,墙体轻薄,外观也很美观,适用于气候温暖地区。行走在屋内,可以听到在高跟鞋走过后的铮铮嗒嗒,这是因为屋子的地面采用了以陶缸为点式龙骨的空铺地砖方法。 草堂内的摆设,根据宋画,模仿宋代古家具及厅堂的陈列,布置有榻、桌、椅、香几、高足箱、圆凳、灯架等,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调素琴,阅金经”的宋代民居风韵。 墙上所挂这幅画是北宋书画大师米芾的作品:春山瑞松图的临摹本,也是主庭院片石画的灵感蓝本。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发展中,米芾独树一帜。画风被称为“米家山水”,其技法被称为“米点”。图中突破了过去运用线条表现峰峦、云水、树木的传统方法,把王维以来的“水墨泻染”、王洽的“泼墨”、董源的“淡墨轻岚”及其点子皴,根据多雨迷漾变幻无常的江南自然景色,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以横点为主,画烟云变化,雨雾烟消的山水。 灵璧石,曾被乾隆御封其为“天下第一石”,它因产于安徽省灵璧县而得名,其姿千种,其态万种,全赖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灵璧石的特点是具备“声,形,质,色,行,意”六美。“声”是灵璧石的主要特点,扣之锵然有声,金声玉振,余音悠长。 庭院铺有黄沙,色调与茅舍相协调。左方放置太湖石,右方置放一偌大连体灵璧石,形态宛如游龙,甚有灵气。整个庭院以赏石为主景,辅以石桌,石灯。其中,这一石灯造型来源于唐代宫灯造型,庭院几处又栽植翠竹,整个庭院与草堂相互映衬,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唐风宋韵之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