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北京晨报》的相关报道,转来大家共享
北京花会,舞动市场需求
■“花二代”孙倩:
同事认为表演花会是不务正业
我今年二十多岁,在同仁堂制药厂工作。父母是小车会的传承人,从小受他们影响,特别喜欢小车会技艺。有时大人练秧歌,我也跟在后面跳。上中学时,有一次演出前一个演员生病了,我就跟父母说:“让我试试吧?”就这样,我第一次上了舞台,算是正式成了“花二代”。
小车会的表演看上去简单,但实际上也挺吃功夫的,比如劈叉等动作,这也需要平常多练功。
我们的小车会所有成员都是义务参与,平时演出不多,出场费很少,根本没法分,我们每年组织大家去郊外玩一次,此外就是逢年过节给大家送点礼品,一年进账这点钱,只够干这个。就我所知,北京所有的花会目前的情况都差不多,没见谁发钱的,也许“黑会”有吧,那我就不太了解了。
说实话,对于花会,我是真的很喜欢,但我不敢和单位的同事们说,后来他们在我的电脑上,看到我参加花会表演的照片,感觉特别不可思议,就问我:“你怎么还参加这种活动啊?”在他们眼里,参加花会就是整天和老头儿老太太们混在一起,属于不务正业。他们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也许随着观众越来越少,花会会慢慢消亡了吧。但我真的不希望这门艺术就这么消失了,特别是不希望它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上消失。
■北京民俗学会高巍:
市场是北京花会发展的指挥棒
北京花会目前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两点:一是花会艺人无法凭技艺来吃饭,二是后继乏人。这样发展下去,这门艺术有断根的可能。
我认为,北京花会走到这一步,虽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但根本问题还是出在内部,如果花会本身能赢得观众的喜爱,那么外部压力再大,它也会慢慢发展起来的。北京花会的传承者们应认真思考一下:究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怎样才能保持花会的生命力?
以高跷为例,本是北京花会的优势表演项目,但多年来故步自封,如今已明显落后了。比如在表演形式上,仍采取“戏出”方式,人物上场时的鼓点特别慢,12个角色全上齐要等上很长时间,今天的观众怎么可能有这个耐心?此外,在角色安排上,依然是传统的戏剧人物,观众都不认识,怎么可能接受?
相比之下,盘锦的高跷,鼓点节奏明显加快,而且扮相也改变了,男的造型为“帅哥”,女的造型为“靓女”,观众特别能接受,此外,许多动作也杂技化,成为一种全新的广场艺术。今年北京一些庙会办花会,就争着去请盘锦高跷会,而不愿意找北京本地的花会,这应该引起北京花会的深思。
此外,历史上花会都是有钱人“拴会”,管理相对松散,但到今天仍坚持这种模式肯定不行。参照盘锦高跷会,人家分工细化,有经理人、职业演员、后勤等。总之,北京花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能融入市场,这是制约北京花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陈辉/文
●老北京十三档花会
老北京民间花会分文会和武会两大类,武会共十三档。
第一档开路(耍钢叉):走在所有的武会最前面,表演扔叉、接叉等。
第二档五虎棍:表演套路为72套,多达420个定式,
第三档秧歌:有文跷和武跷,文跷唱秧歌,武跷则以各种惊险高难动作为特色。
第四档中幡:又称“大执事”。
第五档狮子:又称耍狮子,分太狮和少狮两种。
第六档双石头:双石指一根木杆两端嵌石。表演者仰卧木凳上,双足蹬杆做各种动作。
第七档石锁:用石锁耍各种动作。
第八档杠子:杠子很像体操比赛中的单杠,最难的套路是“八字顶”和“金钩顶”,此会已失传。
第九档花坛:又称小执事,俗称顶坛子,与杂技表演中的耍坛子差不多。
第十档杠箱:八人抬着四个有铁环的箱子,做出各种技巧动作。
第十一档天平:又称十不闲、莲花落,以唱为主。
第十二档吵子:以大镲为主,对击表演。
第十三档胯鼓:又称神胆,由年轻壮汉胯鼓击打。
(以后又增加了三档会,即旱船会、踏车会和小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