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乡行】
	   
	  
	  
                                    《前言》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省交汇处。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万人。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1986年9月22日建立了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
      侗族民间舞蹈,有“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芦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的集体舞蹈。乐器除上述者外,还有侗笛、唢呐等。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退休后,近年多在侗族山乡旅行。使用摄像、摄影、及文字观察记录侗乡的风土人情,关注社记经济发展中,侗民俗的演变及侗乡生活习俗的变化。社会在发展在进步,影像可以将时光疑固永存,这是我退休后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柳州石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柳州石 最后编辑于: 2010-02-28 20: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