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晋商大院里的女人与大漠]创作感想乱弹[第一节]
2006年我创作的[乔家大院里的女人]摄影作品获得第23届中国摄影艺术展艺术类金奖、第16届奥地利超级摄影展中国组寇军。引起摄影人关注。于是有了想将晋商大院里的女人继续做下去的想法。从2007年开始,先后推出[王家大院里的女人]、[常家庄园里的女人]、[西囗天簌之女人]、[山西女人]、[地窨院里的女人]、[晋商魂]等系例晋商题材的影像作。一路走来,胫椎僵了、腰椎硬了、眼花了;一路走来,心灵早已走火入魔、梦系晋商辉煌的过去;心勤的汗水伴随着作品的成功与失败。。 从2009年到2010年[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晋商魂]先后荣誉第18届、19届奥地利超级摄影展金奖,在鲜花与掌声;批评与交流中,我却感到了摄影创作中从没有过的压力,不是为获奖的压力,是如何才能突破自已。我不太喜欢太观念性的作品,但却想在作品中溶入更多的思想。于是我拚命的一次又一次欣赏着有关晋商题材的电视剧、歌剧、话剧、及有关文学作品,了解与晋商崛起有关的人文地理及相关素材。 晋商的崛起与走西囗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的走西囗包括河南、陕西人到内蒙],晋商人不畏艰辛,开辟了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戈壁大沙漠,进而深入俄境西伯利亚,又达欧洲腹地彼得堡、莫斯科的国际商路,这是继我国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清代兴起的又一条陆上国际商路。 旧中国历代都执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重农抑商。明清两代在山西北部都设置了关口,人们看到了商机,于是走西口主要是进行商品贸易。 早在明末,一些山西商人即以张家口为基地,往返关内外,从事贩卖活动。皮革、茶叶、盐、粮食……都是贩卖的物产。 走西口的路上黄沙漫漫,一路上,不仅要穿过茫茫戈壁和崇山峻岭、沙漠草原,路上常会遇到土匪杀人越货。而沿途山贫水乏、人烟稀少,可以想象走西口的人是何等艰难。正如二人台《走西口》中唱的: 头一天住古城,走了七十里整。 路程不算远,跨了三个省。 走西口也是黄金路 广义地说,明清时期在河北、山西、陕西北部设置了关口,关口以北的地方就叫口外。从山西出发,经陕西、内蒙鄂尔多斯,再到包头、呼和浩特等地,就是走西口的路线。 明清时期,和蒙古人进行商品贸易,就要在口外几个固定地点进行,类似今天在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地方设置外贸口岸一样。山西的商人要到口外去做生意,就得出关口,后来就叫走西口了。走西口后来就成了一个泛指,山西、陕西、河北的商人去口外做生意,都叫走西口。
在走西囗的几代人中,山西晋商人血泪溶于内蒙、俄国的土地。兴盛一时的山西票号,也就在口外大有名头。在张家口、包头、呼和浩特,至今都有以山西商人字号命名的城市街巷。如:张家口的日升昌巷,包头的复盛西巷,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宁武巷等等。 走西口的人们大多由当伙计、出苦力开始,通过搞贩运、开当铺、经营药店、银号等五花八门的经营活动,攒下钱成了生意人。然后回山西老家大兴建筑深宅大院。 在清代,杀虎口最大的商会——“通事行”就是山西人开办的,在宁夏,著名的大商号多是万荣、平遥、榆次、临猗一带的山西商人开办的,宁夏的名贵药材也多半掌握在山西人开的“庆泰亨”手中。 古老的山西民歌《走西口》,据说已流传了一两百年。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陕西,甚至更远一点儿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因为几百年来,当地的青壮年男丁几乎都走西口,为了抒发离乡愁、思乡苦,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走西口的男人和这些男人的亲人,都学会了唱这首民歌。之所以西北许多地方的人会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当时有许多山西人曾到过这些地方,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这首歌,时间长了,当地人也学会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于是,[晋商大院里的女人与大漠]系例影像作品更多的追求画面中人物与人物、人物现景物的故事性,力求将晋商的昨天与西部联想起来,将晋商地繁荣与今天的晋商联想起来,这样可以让读者按自已的心境去解读作品。路漫漫!风起云涌!
晋商?!女人?!大漠?!
男人悲壮的故事背后又流传着多少关于女人的故事。。。。。 2011年2月24于太原
黑雪 上传了这个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