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残荷冬韵(原创)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来赞美残荷,许多人对残荷的点滴印象,说不定也是从诗人的这句传世佳作而来。 经过了夏日粉荷碧叶的亭亭风致,冬日的荷塘早已变得衰败萧疏。你看,那株株残荷,相依相伴,无声无息,或昂首,或弯曲,或蜷缩,或扩展……“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清冷,“菡萏香消翠叶残”的苍凉,“寒波清影心不已”的悲壮,无不令人感受到生命的凋零与落败,看了使人百感交集,一种哀婉、凄然、失落、惆怅的情感不由袭上心房…… 然而,残荷也有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是经历了春的萌动、夏的热烈、秋的奔放之后的淡然之美、超脱之美,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尽管昔日的色彩与风光不在,但他阅尽人间春色,风骨依然。 残荷,残而不废。以其残缺的枝叶守望着严冬,守候着孤独,相儒着寂寞,顽强地展示生存与睿智,让人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欲望和别样的风韵! 残荷,残而弥坚。其残缺的躯体在砭人的冷风中依然傲立,顽强不屈地坚守着阵地,陪衬铺垫着娇美,留下的是一种宁折不弯的气节和婉约而不失坚定的永恒! 残荷,残而不败。残荷的枯萎并不意味着死亡,它抵死不渝守候着的是生命轮回的绿色重现,它昭示无论处于何种逆境,都不丧失生命的力量! 伫足冬日的荷塘,倾听那千姿百态的枯叶呢喃细语,许多人可能都会感觉到一种纤尘洗尽后的质朴和还归本原的真实,可能对诗歌蕴意、对人生兴衰、对生命意义都会产生一种新的感悟。万物静观皆自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自在,澹然自喜,任运自然,这才是事物的本性,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缄默沉静的残荷,用它退却娇柔的身影创造出另一样的象形美景,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水墨丹青。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如何用镜头表达残荷之意蕴?通过多年的实践,本人积累了些许体会,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1、要表现出残荷的意蕴。 摄影是记录美的最好的、也是最快捷的途径。拍摄残荷,首先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面对满目凄凉的枯荷,要着重突出一个“残”字,做好“残”字文章,赋予眼中残荷个体的情感与思想,表现残荷饱经风霜、静谧无声、淡然娴静的秉性和气质,充分展现残荷的残缺美,拍出残荷独有的风骨和神韵。通过那种无穷尽的诗意与深刻的哲理熔铸成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引起读者的共鸣,使受众心生爱怜,进而启发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对世事的感悟、对时光易逝的警醒。 2、要注重构图的形式感。 决定残荷摄影成败的一个关键就是构图的形式感,换句话说,没能在视野中发现一个有力的视觉支撑点,也就不可能拍出一幅好的残荷画面。因此,认真观察残荷主体的线条、质感,充分利用水面倒影、环境色块、和景深控制等手段,使构图避免单调,造就意境。有了良好的意境,画面才能耐看、耐品。其实,真正创造视觉意境的是图片语言,要平心静气多观察、多琢磨。取景构图时,要敢于大胆取舍,处理好简与繁、藏与露、虚与实的关系。既可用广角拍大场面,也可用中焦拍中景,更需要从中寻觅局部特写,经有意取舍而形成独有韵味的构图布局。 3、要注意光线的正确运用。 光影是摄影的灵魂。在观察和拍摄残荷时,要十分留意光线在物体上的微妙变化,这里包括光的强度和光的角度。光线的强与弱,是相对的,也是变化的,强光可以增强物体的质感和锐度,使之更加明快,弱光也可以使物体增添几分细腻和柔美,具体应根据影像造型的需要去选择。 用光的角度也大有文章可做。视角不同,光影和韵味截然不同。顺光,可以清晰地表现残荷的色彩和形状,但容易缺少层次感;侧光、半侧光,可以很好地表现残荷的层次和质地,但容易丢失局部细节;逆光,可以使残荷产生梦幻般的感觉,准确的曝光可以使物体四周产生奇妙的轮廓光,甚至产生剪影的效果。 4、要灵活地驾驭图片色调。 色调是由于不同光影作用于物体上所产生的色彩基调,可以反映作品的性格和情绪。创作中摄影者头脑中要随时有色调的概念,以便更准确地塑造物体、表达情感。 为了使残荷摄影作品的画面不显得过过于单调,可采用暖调、冷调、冷暖对比调和黑白调等多种色调来表现作品。暖调有利于营造热烈、欢快、温馨、暖意的画面效果;冷调有利于营造凝重、沉着、宁静、凉意的效果;冷暖对比调则可使画面色彩丰富,对比强烈;黑白调忽略了色彩的存在,强调了光影、质感和构图的效果,往往使拍摄主体更细腻、更丰富、更生动。 5、要掌握后期的基本技能。 从野外拍回来的残荷片,如果不经过一定的后期加工处理,大多数是乱七八糟、零乱不堪的,可以说根本毫无美感。因此,运用后期处理技术对画面进行适当的修补,删繁就简,排除一切杂芜并净化环境,使画面简洁美观,不仅需要而且很有必要,尤其是对表现作品主题有莫大的帮助。 时下,有的人对电脑后期处理和创意总是持反对态度,你可以不进行后期处理,但不可以在不懂的情形下反对别人去探求、去尝试、去创新。电脑后期处理是当今影像创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同搞传统摄影不懂暗房技术一样,肯定是一种缺憾。摄影人拍摄好片子是硬道理,尽可能掌握一些后期处理技术,同样也是硬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