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页)
16、为什么我拍摄的照片人物脸部昏黑? 相信许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现象:拍摄人景交融的照片时,照片背景清晰艳丽,而人物脸部却昏黑一片。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我们逆光拍摄时使用了平均测光,又没有对人物的脸部进行补光;二是背景明亮,使用了内测光推荐的数据进行曝光,结果背景曝光适度了,却导致人物曝光不足。对此有三种办法解决:一是使用闪光灯或反光板对人物进行补光;二是在测光的基础上加大1-2级曝光量;三是走近人物对准脸部测光,“锁定”曝光量后(用测光记忆钮或改为手动曝光),再退回原位构图、对焦和拍摄。这样,拍出的照片人物脸部就不会黑得难辨了。 17、准确曝光有什么技巧或诀窍吗? 无论照片是黑白或是彩色,只有曝光准确,才能获得明快的影调和丰富的层次。照片死白是曝光过度;照片晦黑是曝光不足。机内测光系统是按18%的中灰反光率设计的,它可以使大多数景物曝光准确,色彩还原,但遇到某些特殊光线或景物,就需要在测光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如拍摄雪景如不增加1.5-2级曝光量,白雪就会成为灰白色;如拍摄煤炭,如不减少1.5-2级的曝光量,黑色煤炭就会变成深灰色。这就是业内人士常说的“白加黑减”的道理。因为无论多么高级的相机,也没有思维功能,只会把一切景物千篇一律地按反光率为18%的中灰色调处理。 18、如何控制好照片的景深? 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对焦,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控制好景深,或者说把握住景深的大小,需懂得以下三点:首先,景深与镜头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其次,景深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小,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景深就越小。再次,前景深小于后后景深,也就是说,精确对焦之后,对焦点前面只有很短一点距离内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对焦点后面很长一段距离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利用景深原理来控制画面的效果,决定清晰或模糊的范围与程度。 19、如何控制好白平衡与色温? 许多人可能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拍出的照片有时会偏红、偏黄或偏蓝?尤其是拍摄舞台片时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这主要是你对白平衡与色温没有正确设置所导致的。 白平衡是摄影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描述拍摄效果中红、绿、蓝三基色混合生成后白色精确度的一项指标,通过它可以解决色彩还原和色调处理的一系列问题。作为摄影爱好者,我们未必能完全明白其原理,但在实践中懂得如何调整和控制还是很有必要的。目前,许多摄影爱好者都只会运用自动白平衡,很少人工调整白平衡与色温,因此拍摄的照片出现偏色也就在所难免。想要拍出符合理想色调的照片,就需要掌握如何正确的设置白平衡,如果在拍摄前就把白平衡设置到所需要的差值,就能使影像达到理想的色彩还原。传统摄影的色温调整是通过滤光镜完成的,而数码摄影白平衡的调控是在相机内部完成的,可以从2500K-10000K做调整。很多摄影爱好者把白平衡设置错误地理解为单纯的色温调节,认为色温越高影像越偏蓝,色温越低越偏红。然而影像结果是偏蓝还是偏红不仅仅取决于照相机内的色温,还取决于拍摄现场的色温,而拍摄效果是机内色温与现场色温的差值决定的。使用规律是:1、机内色温高于现场色温,画面色调偏红;2、机内色温低于现场色温,画面色调偏蓝;3、机内色温等于现场色温,画面色调正常。懂得了这个道理,你以后拍摄的照片也许偏色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了。 20、如何准确把握感光度? ISO感光度是对光的灵敏度的指数。感光度越高,对光线越敏感。一般情况下室内或者环境比较昏暗的场所,感光度应设置得高一些,但是高感光度下的图像噪点会较多, 清晰度也下降。相反,感光度低,图像噪点减少,画质细腻,但又不适合拍摄弱光环境下的影像。许多人应该都遇到过这种情形:在弱光环境下拍摄,如果不使用闪光灯,结果得到的是模糊的照片,而如果使用了闪光灯,拍摄对象又会产生反光的结果而影响画面。在这种情况下要拍摄出效果好的照片,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通过ISO的调节实现。目前新出厂的单反相机比起四、五年前生产的相机,高ISO的技术已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光线较暗的情况下调节ISO拍摄,效果已相当理想。当然, ISO具体应设置到一个什么样的数值比较合理,应视你手中相机高感的容忍度而定,需要你根据现场光线的强弱等情况来灵活掌握。ISO并非越高越好,正确的做法是宁低勿太高,以能正确曝光和清晰拍摄为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