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完为甘孜州建州60周年而特别出版的大型画册《大香巴拉·甘孜藏族自治州·风光篇》之后,身为四川人,在惊叹着故乡那一幅幅绝世风光的同时,也为吕玲珑老师30年如一日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的激情所折服。 而诗人何小竹为这本画册写的序言,也让我对行走有了更深的领悟……
摘录序言: 【我自己常常会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当看见某个“净土”又被发现,在感到欣喜的同时,又不无忧虑。因为大量的事实表明,当一方“净土”被发现,就意味着它将很快不再是“净土”。而且,即使“净土”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纯净,但对我们看见这片“净土”的人,其意义又何在? 是的,我们都越来越现实,且现实得十分浮躁。我们都希望能够便捷地买一张通往“香巴拉”的车票,而且是快车票,然后以最不动脑筋的方式,消费掉这一段行程。可能过程中也会被眼前的美景引发出内心的激动。但这激动也仅止于“哦,就是这里,照片上见过的那个地方,确实太美了”。然后,拿出数码相机,复制一张带回去,以示“我已去过那里了”。 但是,我们为什么而去,去的必要性是什么,去了之后我们又思索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这些都被我们习惯性的忽略和省略了。因为我们自觉没有时间,于是缺乏耐心,因而难以静心。我们的时间是“宝贵”的(时间就是金钱);我们的心是紧张的、锁闭的(充塞了各种现实的具体的考量);我们的手机响了(这很烦躁);或者,我们的手机没有信号(这很焦虑);于是心急火燎,浮光掠影一番,赶快返程。 由此,我想到了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谈到阅读时所说过的一段话:“阅读是通向精神生活的一扇门,它可引导我们进入精神的世界,却不构成精神生活本身。”同样,如果人们通过这些摄影作品的指引,去到那些地方,仅仅成为一个满足于“到此一游,立此存照”的“游客”,那绝不是拍摄和公布这些作品的初衷。因为,这种匆忙而肤浅的旅游心态,“构不成精神生活本身”。 而所谓的“香巴拉”,也依然处于迷雾之中,因为你的看见等于什么也没看见。所以,我愿意将甘孜州推出的这部画册,看成是面向我们时代释放出的一种巨大的爱心和善意。 在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有一个诗人的身影及其诗歌浮现在眼前,回响在耳畔。这个诗人就是叶芝,而诗歌就是他那首已被全世界文字所翻译的名篇:《驶向拜占庭》。之所以有这种浮现和回响,是因为我感悟到这部《大香巴拉》中的摄影作品之于叶芝和他的诗歌作品在精神层面上所呈现出的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并非是简单地在“拜占庭”与“香巴拉”之间进行类比,而是“驶向”这个动词所蕴含的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
兰妹儿 上传了这个图片:
|